劉亞

稅收是政府貫徹意志的重要工具之一,稅收優惠政策的實施,一方面降低了政府的稅收收入,另一方面對于產業的調整以及企業技術創新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本文以2006-2013年度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面板數據為基礎,對稅收優惠促進企業科技創新的促進作用進行實證分析。
稅收優惠 科技創新
實證分析 政策效應
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國競爭力的核心,隨著科技創新能力對一國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被廣泛認證,科技創新企業卻是一國經濟的關鍵競爭群體,是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基礎,減輕科技創新企業的稅費負擔,能夠幫助企業減少成本開支,從而有能力在研發生產上投入更多資金,優化企業成長環境。
實證分析
(1)研究假設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稅收優惠對企業科技創新的影響,稅收優惠會對R&D人員、R&D經費支出、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和專利申請授權數等方面產生影響,從而對企業產生影響,故作出以下假設。
Hl:我國內地各省市自治區的內資企業所得稅稅負與R&D人員成負相關關系。
H2:我國內地各省市自治區的內資企業所得稅稅負與R&D經費支出呈正相關關系。
(2)樣本與變量選取
本文研究樣本包含2006-2013年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港澳臺除外)的數據,西藏由于數據不全也未包括在內。各變量的定義如下:
q=各地區宏觀稅負一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企業所得稅稅收總額/各地區國內生產總值
staff=各地區R&D支出/各地區國內生產總值
expend=各地區R&D經費/各地區國內生產總值
fund=各地區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各地區國內生產總值
patent=專利申請授權量/各地區國內生產總值
(3)模型的選取與建立
本研究采用截面數據與時間序列相結合的面板數據回歸模型,來研究我國科技創新與稅收優惠的關系。
將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企業所得稅稅收值(q)設為被解釋變量;R&D人員(staff)、R&D經費(expend)、地方財政科技撥款(fund)和專利申請授權量( patent)指標作為解釋變量。筆者依據經濟學理論構建稅收q與各科技創新指標之間的多元回歸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t=1,2,…,8對應2006-2013年度,i=1,2,…,30對應30個省市自治區,qit代表某一省份i在某一年t的稅收優惠對科技創新的促進作用;staffit代表某一省份i在某一年t的R&D人員;expendit代表某一省份i在某一年t的R&D支出;fundf,代表某一省份i在某一年t的地方財政科技撥款;patentit代表某一省份i在某一年t的專利申請授權量。
實證數據與結果分析
一般情況下,面板數據模型通常有三種:混合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根據霍斯曼檢驗結果選擇固定模型FE。
R&D人員對稅收優惠的貢獻率彈性系數為-53.20%,可以得到支持原假設Hl的證據,既Hl:我國內地各省市自治區的內資企業所得稅稅負與R&D人員成負相關關系。所以說R&D人員的越多,企業所得稅稅負越輕,說明了稅收優惠的確增加的從事科研的工作人員,對科技人員的稅收優惠比較明顯。
R&D經費對稅收優惠的貢獻率彈性系數為31.27%,是正相關,可以得到支持原假設H2的證據,既H2:我國內地各省市自治區的內資企業所得稅稅負與R&D經費支出呈正相關關系。且R2為0.71,在0.7和0.8之間,顯示出較強的線性正相關,這說明了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上考察,R&D支出越多,企業所得稅稅負越重。
從總體上說,內資企業所得稅的優惠并沒有促進對科學技術研究和技術創新投入的增加,只有對從事科技研發的工作人員數量有積極影響;對于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和專利申請授權數則有一定的作用的微弱證據,但不顯著。
結論與對策
(1)加強增值稅優惠在創新全流程中的作用。
目前,特別是對科技企業增值稅優惠政策局限于設備的購置和技術轉讓,引進、培育科技人員的投入一般都作為費用處理,不能進行增值稅抵扣。但科技人員本身就包含巨大的技術價值及創新能力,因此可考慮制定合理的政策在創新全流程加大對企業的增值稅優惠力度。
(2)兼顧主導產業和產業多元化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
近幾年,我國一直推進文化產業發展,也制定一些激勵政策。還可進一步制定與電子圖書、電影周邊產品的開發、文藝演出等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這不僅符合我國的發展需要,也可同時滿足消費者高品質、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3)針對地區特點制定多層次的稅收優惠政策。
企業所處地區不同會帶來不同的發展機會,對沿海地區,應鼓勵發展與國外的技術交流合作、現代金融業服務、現代物流業等,增加對這些領域的稅收優惠力度。對中西部地區企業還可發展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節能環保項目,如風力發電、核電等。
[1]曹書軍,張婉君.企業實際所得稅率影響因素及其穩定性研究一來自我國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財經論叢,2008 (6):23-26.
[2]黃永明.技術創新的稅收激勵:理論與實踐[J].財政研究,2006( 10):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