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輝
本文對振興農村經濟的思路和措施進行了闡述和分析,從創新農村經濟發展模式、重塑農業現代化建設目標、深入推進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三個角度探索了振興農村經濟的路徑。
農村經濟 振興 措施
創新農村經濟發展模式
(l)進行經濟組織創新。在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整個社會都已經意識到技術層面創新的重要性并在此方面做出了較大的努力。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經濟組織創新的重要性,因為其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和組織保障,能夠發揮集體經濟的優勢和作用。農村經濟組織創新上應該遵循如下原則:首先,將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融人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中來;其次,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在兼顧區域經濟發展步伐和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步調的基礎上,將振興農村經濟放在首要位置上;再次,維護農村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使得中國夢的實現有更加穩定的社會基礎;最后,建立集約化和規模化農業生產模式,通過集體經濟發展形勢來實現規模經濟,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效益。
(2)拓寬集體經濟發展途徑。當前地方政府在振興農村經濟的過程中存在一個重要的短板——集體經濟發展渠道單一。因此需要借助集體經濟組織來提升集體責任意識,從農業主體現代化的視角來挖掘農業現代化發展訴求和條件。鑒于此,農村經濟發展應該堅持以人為本,使得十九大精神和農村經濟振興能夠切實地落實下去。通過開放共享、產業融合、模式再造拓寬發展途徑,也可通過政府投入,合作社經營帶動發展。
(3)兼顧現代特色農業多元化訴求。農村經濟發展一方面可以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則可以促進整個農村社會相關服務質量的提升,使得農村經濟發展成為促進文化建設、提升農民生活質量的主要途徑。因此,農村經濟發展一方面要堅持農民自愿自主原則,另一方面則要尊重農民群體意愿,使其在經濟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現代農村經濟發展中,可以充分地運用資本、技術、營銷、勞動等資源,并保證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通過惠利返還、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多種途徑幫助農民提升經濟收入和生活質量。
重塑農業現代化建設目標
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一方面要吸取國內外先進的理論發展成果和實踐發展成果,另一方面則要兼顧農村經濟實際,深入挖掘工業現代化內涵。根據十九大規劃對當前農村社會發展的各項指標體系進行恰當調整是很有必要的,在關注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發展質量和發展結構。
(l)兼顧時代特色和內涵。從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總體目標來看,應當樹立農民增收、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質量、農產品供給側改革等總體目標,將國內外農業發展形勢考慮其中,統籌安排,這樣可以在保留傳統社會農業現代化核心要素的基礎上融人新的時代內涵和特色,使得農業現代化具有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向。從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具體目標來看,要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的風險抵御能力和質量監管能力,使其能夠向著國際競爭的腳步邁進。比如,可以將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和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程度等作為農業現代化建設發展的評價指標。
(2)對農村發展實際進行定量測算。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可以征詢專家意見,借助比例系數法或者定基動態比率法來對本地區農業現代化建設水平進行測算。在定量測算的過程中應當兼顧農業發展規律和國情情況,在深入研究國內外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具體指標界定。比如,需要從農產品供給層面進行蔬菜總產量、肉類總產量、糧食總產量的測算,需要從農民人均收入和平均居民收入來推測其收入增長情況;從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和農業灌溉用水有效程度來推測生態安全目標實現程度。
(3)解決農業現代化建設瓶頸問題。十三五期間,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需要推動和發展下去,農業振興戰略需要解決很多歷史遺留問題和頑固性問題,還需要有效地解決新問題和新挑戰。鑒于此,需要在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中加入農村發展指標、投入產出指標、產值效益指標,還需要對反映農業發展結構和發展質量的指標進行針對性創新。從這個角度來看,十九大之后我國農村社會發展要實現突破進展,就要對現存問題和頑固問題進行一一解決。
深入推進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l)進行鄉鎮配套設施改革。為了進一步推動農村稅收改革,實現國家和農民財富之間的合理有效分配,需要在結合稅制改革和時代發展機遇的基礎上,對村級債務進行整合,深化農村經濟變革,使得鄉鎮配套設施得到妥善提升,進而構建科學合理的新農稅收征管體系。與此同時,還要對農村經濟收支管理系統進行完善和優化,將那些亂攤派、亂收費的現象徹底消滅,避免農村群眾出現反彈情緒,保證農民經濟利益不受侵害。
(2)將鄉鎮企業和村辦企業發展作為重點。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在百強縣的縣域經濟產業結構體系之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分別占比15%、50%、35%,這表明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之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是比較高的,將其作為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徑是科學合理的。按照這種思路,農業現代化應當建立在鄉鎮企業和村辦企業的基礎上,使得更多的農產品與電子商務平臺和現代物流體系結合在一起,讓農產品能夠走向城市、進入到市場經濟競爭體系之中來。
(3)大力推進市場農業發展。市場農業發展需要將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作為前提和基礎,將農業市場發展作為導向,進行龍頭企業的扶持和發展,加大對農村資源的整合力度和優化力度。比如,我國部分農村地區,以當地的特殊屬性,通過地方政府的積極引導,讓更多農民根據市場需要改變種養殖結構,有針對性地向市場提供產品,并借助村辦企業對初級產品進行深加工,以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提升農民的整體收入。
[1]羅光華.十三五視角下的農村經濟結構性分析[J].農業經濟,2017,28(10):33-35.
[2]李俊.市場經濟與當前我國農村發展中的三大悖論[J].經濟問題探索,2013, 26 (6):69-74.
[3]劉東輝,張榮斌.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經濟的發展研究[J].現代國企研究.2015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