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
隨著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加深、農業外向型的拓展,在深入分析四川農業發展特征和基本態勢、四川農村產業融合基本模式和主要進展的基礎_,結合目前四川農村產業融合的政策支持,通過加強經驗交流互鑒、深化三次產業融合合作、合理促進農業發展要素雙向流動來推動四川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
三次產業融合發展
農業合作 農村
四川農業發展特征和基本態勢
(1)發展基礎優勢突出
1.豐富多樣的自然條件。平原占5.3%、丘陵占12.9%、山地占77%、高原占4.7%、水域占18.5%[1]。多類型的地理分布孕育著極其豐富的生物資源,適宜于多樣的農作物生長,是支撐四川農業發展的重要自然基礎。四川盆地屬亞熱帶濕潤氣候,聚集了70%的人口和耕地、80%的糧食和生豬,是四川最大的農業發展區域;川西南山地冬暖夏涼,四季不分明,但干濕季明顯,垂直變化大。
2.農產品產量大、特色鮮明。四川歷來是中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糧食作物種類繁多,糧食總產量居全國第七位、西部第一位,也是全國五大林區和全國五大牧區之一目前,四川第一產業增加值從第5位提升到第4位,馬鈴薯產量和雜交水稻制種居第1位,油菜產量居第2位,蔬菜產量居第5位。
(2)發展條件逐步改善
1.農業基礎項目加快建設。在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利灌溉、農業機械推廣應用、治理沙化土地、退耕還林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截止2015年底,四川省建成高標準農田2496萬畝;現有各類水利工程124.65萬處,有效灌溉農田面積累計達到4095萬畝,占四川耕地面積40.52%。
2.農業社會化服務不斷增強。農業科技研發力度不斷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機構總數居西部第一,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6%、居西部第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快速發展,以及培育了大批新型職業農民。
3.農業生態資源保護成效顯著。通過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等工作,在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飲用水源保護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績,農村生態環境得到了一定改善。
(3)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
1.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加快發展。四川省現有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13個、示范點24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縣(市、區)64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鄉(鎮)村748個、星級農家樂、鄉村酒店3653家。
2.森林康養產業和創意農業積極發展。以森林公同、國有林場、林業產業基地、森林康養基地和森林康養示范同區為載體的全國森林康養目的地和森林康養產業大省建設進程加快。2017年全年計劃新增森林康養基地50處、森林康養人家2000戶,林業生態旅游和森林康養人數突破3.6億人次。
3.電子商務建設日益興起。在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大力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示范行動上,四川積極打造“線上農業”,帶動“線下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四川農村產業融合的基本模式與主要進展
(1)新型經營主體融合模式
1.以龍頭企業為主導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把龍頭企業作為當地農業主導產業發展的領軍企業,支持龍頭企業通過自營、聯合、參股、并購等多種形式,發揮在技術、信息、資金等方面優勢,向原材料生產基地建設等上游環節延伸,向品牌、流通、服務等下游環節拓展,打造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在龍頭企業內部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2.農民合作社為主導的加工、服務延伸模式。引導和鼓勵農民合作社在聯合農戶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拓展農產品加工、倉儲和銷售,實現優質原料的就地轉化。
(2)農業產業融合模式
1.以特色產業為載體的一村一品、一縣一業模式。以特色主導產業為基礎,整合政府、企業和民間各方資源,做大做強區域公共品牌,推進區域特色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組織農民成立合作社開拓農業多種功能,提高農業多重價值,形成從生產、貯運、加工、流通的產業鏈條,有效促進一二三產業良性互動發展。
2.以產業集群為特征的農業產業集群模式。引導龍頭企業在縣鄉或同區范圍內,圍繞若干個主導產業集群發展,每個企業都可以專注于產業鏈的某個環節或領域,相互之間形成緊密合作、相互融合的關系。
四川農村產業融合的政策支持
(1)加快培育多元化產業融合主體
把扶持農民工和大學生返鄉創業作為重點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強化家庭農場和新型農民的基礎作用,充分發揮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的引領作用,支持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發揮供銷合作社的綜合服務優勢,引導各類主體投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2)積極推動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鼓勵創新產業鏈各環節聯接模式,創新發展訂單農業,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形成穩定購銷關系。按照農牧結合、種養平衡的要求,大力推行農牧結合的生態養殖方式,大力推進區域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建設,提高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匹配度,在種植業集中生產區、有機肥需求量大的蔬菜、水果等基地配套建設養殖場。
川臺在農村產業融合領域合作的展望及建議
(1)加強川臺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經驗交流互鑒
經過近幾年的機制化建設,川臺農業合作論壇作為四川農業開放合作的一大特色舉措,成為深化川臺農業合作和提升四川現代化農業發展水平的有效載體,應在三次產業融合經驗交流互鑒上建立更廣更深的合作機制。建立協同創新聯盟、農業技術交流推廣中心和試驗基地,推廣臺灣農業優質品種和新技術,在農業領域建立長期的產學研協作關系。
(2)加強川臺農村三次產業融合試驗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同區,開展農民增收新產業新業態示范縣創建和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縣建設,推動優勢特色農業產業“走出去、引進來”,推進川臺農業合作示范基地建設。
[1]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新動力的意見[N].四川日報,2017-2-15( 01)
[2]李丹.四川國家級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已達37個全國第一[EB/OL].四川新聞網,2016-09-13.
[3]蘆千文,姜長云.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分析與思考一一基于對湖北省宜昌市的調查[J].江淮論壇,2016( 01):12-16
[4]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Z].川辦發[ 2016] 85號,2016-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