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雅思
慈善信托近幾年來一直是兩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如2014年兩會馬蔚華提交了《關于我國公益慈善基金管理制度引入信托機制的提案》、2015年兩會馬蔚華提交了《關于在深圳開展慈善信托試點的提案》以及翟美卿在提案中為針對公益公益信托稅收政策及優惠措施、業務實施細則等方面發展建言。更為重要的是,2016年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這標志著歷時11年之久的慈善立法終于取得突破性進展,同時也為中國慈善信托業務的有效開展掃清了諸多障礙。
開展慈善信托概述
(1)慈善信托的概念
根據《信托法》和《慈善法》的有關規定,慈善信托屬于公益信托,指的是委托人基于慈善目的或者公益目的,依法將其財產委托給受托人,由受托人安裝委托人意愿以受托人名義進行管理和處分,開展慈善活動的行為。其中慈善目的涵蓋:救濟貧困;救助災民;扶助殘疾人;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藝術、體育事業;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環境保護事業,維護生態環境等多個方面。
(2)開展慈善信托的益處
根據國際的經驗,慈善信托是開展公益慈善事業的一大重要利器。慈善信托不僅僅可以直接接受大眾的托付,還可以幫助公益慈善基金走出閑境。慈善信托在參與公益慈善事業方面主要有以下三個特色:第一,慈善信托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整合平臺,能夠為大眾與公益慈善事業塔尖一個溝通的橋梁;第二,慈善信托作為一種財富管理的手段,可以實現公益慈善資金的保值增值;第三,慈善信托作為一種文化理念,能夠培育民眾參與到公益事業的意識和增加民眾參與公益事業的積極性。
國內開展慈善信托的背景
(1)社會發展需要和國家大力支持
伴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物質財富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需要一個機制健全、運作透明、效率較高的渠道來推動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盡管作為開展公益慈善事業重要方式之一的公益慈善基金近些年在國內比較火爆,但是由于“嫣然基金丑聞”、“中國紅會郭美美事件”等讓大家對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的現有方式信心大減,更讓大家開始醞釀新的參與路徑。在國外已經經歷多重考驗的慈善信托開始逐步浮現在人們眼前。2014年10月,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也明確指出:要落實和完善公益性捐贈減免稅政策,推出更多鼓勵慈善的措施。以扶貧濟困為重點,引導公眾捐款捐物、開展志愿服務,推進慈善信托等試點。
(2)政策日趨規范和監管不斷鼓勵
我國2001年制定的《信托法》就已經將公益信托單獨作為一章進行了系列規定。2008年,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后,銀監會又制定了《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鼓勵信托公司開展公益信托業務支持災后重建工作的通知》(銀監辦發[ 2008] 93號)對信托公司開展公益信托的細則進行了規定。2016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進一步對開展公益慈善事業以及慈善信托作出更為詳盡的規定。政策的日趨規范,為慈善信托的開展營造較好的外部環境和奠定較好的法律基礎。2014年4月,銀監會印發的《關于信托公司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99號文)在明確轉型方向中就要求,完善公益信托制度,大力發展公益信托。此外,中國信托業年會上監管部門的相關領導也多次鼓勵發展慈善信托。
(3)踐行社會責任和創新業務模式
大力開展慈善信托有助于信托公司及慈善組織,更好地推進慈善事業,弘揚慈善文化,規范慈善活動,保護慈善組織、捐贈人、志愿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動參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進步,共享發展成果。這對于心頭公司和慈善組織而言,是其有效的踐行社會責任的一大重要體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信托公司提升其行業評級和幫助慈善組織贏得更多的信任。
國內慈善信托的典型運作模式
(1)募集環節:線上線下并行
根據《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鼓勵信托公司開展公益信托業務支持災后重建工作的通知》的規定,信托公司設立公益信托,可以通過媒體等方式公開進行推介宣傳。慈善信托的委托人可以是自然人、機構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組織,其數量及交付信托的金額不受限制。而《中國慈善法》并沒有對慈善信托募集情況作出明確規定,但是可以參照其對于慈善捐贈的規定。慈善募捐包括面向社會公眾的公開募捐和定向募捐,若要進行公開募捐需要慈善組織取得有民政部門頒發的允許公開募捐資格證書。此外,還應充分利用好互聯網的募集渠道。總之,慈善組織或者信托公司若采取定向募集的形式,只要按照規范操作即可;而若要進行公開募集需要事先與民政部門以及銀監局進行事前溝通。
(2)管理環節:合法合規運作
首先,根據《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鼓勵信托公司開展公益信托業務支持災后重建工作的通知》和《中國慈善法》的規定,信托公司設立慈善信托或者公益信托,應當訂立慈善信托或者公益信托文件,并報受托人所在地銀監部門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備案。然而,慈善組織作為慈善信托的受托人是否需要向所在地銀監部門報備,尚沒有特別規定。在實際操作中,可以和當地銀監部門事前溝通。
(3)運用環節:公益與非特定
首先,由于慈善信托的目的強調公益性,因此《信托法》和《慈善法》都要求慈善信托的信托財產以及收益全部應用在公益事業上。其次,在慈善信托強調受益人要具有不特定性,即慈善信托的設立時刻信托資金受益人不能是已經確定的對象,否則將無法享受慈善信托在稅收優惠、審批效率等方面的優勢。因此,為了更加有效地運用慈善信托資金,也會選定基金會或者非盈利性組織作為慈善信托的項目管理人,進而對慈善信托的項目選擇、慈善項目管理、開具捐贈專用發票等公益項目的具體實施給予支撐。另外,隨著慈善信托的到期,剩余的慈善信托資金也將根據近似性的原則,進行最初設立慈善信托指定的特定公益領域進行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