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夢懷
胡煥庸線東南-西北兩側在人口數量、經濟活動、城鎮化建設等方面的差異極其明顯,是困擾中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全局性問題。學界關于“打破”與“突破”的討論由來已久且持論不同,實際_“打破”之說不符合客觀規律。在新時代“一帶一路”與“新型城鎮化”戰略共同推動下,在注重生態承載力的前提下,從信息化發展和市場開放等方面不斷“突破”胡煥庸線,是具有重要實踐價值和意義的。
胡煥庸線 新時代
一帶一路 新型城鎮化 突破
1935年,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先生提出北起黑龍江愛輝、南至云南騰沖,存在一條中國人口分布差異基線,被稱為“胡煥庸線”。胡煥庸線提出距今已有80余年,依然被社會廣泛接受和普遍認可,它勾勒出的人口疏密關系及東西分布格局,是人文與經濟地理學揭示的一個經典的客觀的人口分布規律。目前,我國94%左右的人口居住在胡煥庸線的東南側43%的土地上,兩側的經濟活動景象也非常迥異,甚至在中國突飛猛進的城鎮化建設中這種差別更為凸顯,這成為一個長期困擾中國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的全局性難題。
在中國發展的戰略棋盤中,西部的發展極為重要。為了改變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帶來的諸多負面問題,中國政府在1999年出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就是依托亞歐大陸橋、長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線,發揮中心城市作用,以線串點,以點帶面,逐步形成我國西部有特色的西隴海蘭新線、長江上游、南(寧)貴(陽)昆(明)等跨行政區域的經濟帶,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西部區域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東南地區利用自己的人才、技術與管理優勢,給西部提供支援;西部依靠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巨大的市場潛力,也為東部地區繼續發展創造新機遇,雙方實現了共贏。
西部大開發取得了系列成績,但胡煥庸線依然強勢存在。毫無疑問,這不符合我國東西聯動、全面協調、充分平衡發展生產力的大目標。在新時代戰略背景下,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作重要演講時,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論題;同年10月,習近平在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時提出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為“一帶一路”,這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國家合作平臺,反映了中國發展和外交戰略新思路,尤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創建為中國西北部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平臺;2014年3月,以“一帶一路”為軸心,國家發布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緊緊圍繞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加快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計劃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2014年6月,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打造“長江經濟帶”,創建“向西開放”新格局,把西部沿邊地區從對外開放的末端變成前沿,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開放合作新平臺。絲綢之路經濟帶、新型城鎮化規劃、長江經濟帶等一系列國家大戰略的提出,都在最大程度上為西部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持。
在這種新時代戰略背景下,胡煥庸線的問題再次被鄭重提起。2014年11月底,李克強在國家博物館參觀“人居科學研究展”時,提出了“胡煥庸線怎么破”的問題,媒體稱之為“總理之問”。學界圍繞“如何打破胡煥庸線”進行了激烈討論,主要意見可歸為三類:一種意見認為,這條線的存在符合客觀規律。東西人口分布差異主要原因有東西自然環境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社會歷史條件不同三點,其中第一點是決定性的,也就是所謂“第一地理本性”,中國絕大多數人口居住在胡煥庸線東南部是自然地理條件決定的,在短時期內,這一人口分布規律不可能改變。所以,胡煥庸線是破不了的。也有專家提出,借助國家發展戰略,通過新的產業布局,在交通、人口一產業助力下,打破胡煥庸線,這其實是“第二地理本性”。如匡賢明就認為,通過積極的政策引導和合理的空間組織,激活西部地區的資源紅利、區位紅利,把胡煥庸線以西的廣大地區直接推向開放前沿,從而吸引人流、物流等的不斷進入,西部地區完全可以實現更高水平的現代化和更好質量的城鎮化。正如當年美國的西部大開發,發展西部交通,開發系列產業后,人口就匯聚到了西部。當然,也有學者的意見相對審慎。他們認為“打破”之說不符合客觀規律,實際上即便美國西部發展了,依然存在著一條“胡煥庸線”,但“突破”胡煥庸線更有其可實踐性價值和意義。例如王錚等研究者提出,一是發展以信息化經濟為龍頭的新型產業,二是發展樞紐一網絡型的空間組織,全國一盤棋,不搞地區封閉,能使胡煥庸線以西多供養4000萬左右人口。
筆者認為,胡煥庸線本質上反映了區域差異導致的發展不平衡問題,只要存在著地區差異,不同規模和形式的“胡煥庸線”都將存在。完全“打破”胡煥庸線,意味著完全消除地區差異,這當然是不可能的。胡煥庸先生也曾經提到:“多數不明地理事實之言論家,往往以為中國東南人口雖密,然西部各省地廣人稀,大有移植開發之可能,不知此乃似是而實非也;今西北各地……均屬局部之平原或盆地,面積異常狹小,又加氣候干燥、僅賴高山之雪水、人工之河渠、極深之水井……”。陳明星等認為,短期內胡煥庸線難以打破的原因包括:“胡煥庸線解釋的人口東密西疏格局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城市群主要位于胡煥庸線東南半壁的格局在較長時期也不會發生變化”、“胡煥庸線不可破的原因是由氣候等綜合自然地理條件決定的”。因此,所謂“打破”之說缺乏學科性,“總理之問”其實是如何更好地推進西部城鎮化、改善西部產業布局,讓西部人也享受到現代城鎮化成果的意思。
“突破”,就是逐漸“淡化”胡煥庸線的存在,總體上有兩種思路和方法,一是,實現胡煥庸線按照我們預定的方向位移。二是,從胡煥庸線的后方人手,打造多個經濟核心,實現東西差異的整體縮小,從而不斷突破胡煥庸線,縮小東西差距,也就是解決當今西部地區低城市化率,優化產業結構的過程,也就是實現西部大規模城市化的過程。然而,在當今的自然、人文條件下,利用傳統大規模人口遷移,實現人口城市化,以及通過傳統高污染工業建設實現西部工業化,是西部的生態條件無法承受的。要“突破”胡煥庸線,需要在“一帶一路”戰略和“新型城鎮化”的理念下逐步實現。
“一帶一路”戰略構建了一條中國東西向雙通的對外經濟帶:在西向戰略上,主要是利用基礎設施建設和中國東部制造業優勢,帶動“中國制造”和“中國投資”走向中亞、西亞和歐洲,實現歐亞大陸東西聯動發展,為中國資本在全球謀求增值機會。其中有兩點比較關鍵:一是信息化問題。“沿著北方絲綢之路的國家,從朝鮮開始,到巴基斯坦、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土耳其,都是互聯網被設置限制的國家,信息化發展非常艱難”,用信息化去推動胡煥庸線以西人口、資本的新聚集,進而推動胡煥庸線的突破,此問題亟待解決。二是必須注重市場的開放,這包括三個層面:一是,在戶籍制度改革上率先發力。打破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造成的教育、醫療、養老、就業、住房等公共服務的“二元化”格局。二是,改變“土地城鎮化”現象,實現土地指標的跨區域配置。在保證不突破耕地紅線的前提下,使建設用地指標在區域之間流動。三是,逐步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資金投入機制,如組建城市開發銀行,為西部地區建設提供專門的融資服務;再如,放寬準入,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公用設施的投資和運營。
“新型城鎮化”的提出,豐富了傳統城市化理論。它要求西部在實現城鎮化的過程中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優化城鎮化布局與形態,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首先,有序推進農業人口市民化,這意味著要完善農村人口人籍城市的機制,以及在人籍后城市資源平等分配。在資源分配上,要做到城市與農村的平衡,更要做到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的平權。其次,優化城鎮化布局與形態,在西部新興城市建設中要有完善的政策規范與指導;在基礎設施建設、核心區域打造上,政府要給予政策支持和實施便利,更要給予科學規范的指導。第三,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力,是西部新型城鎮化建設成敗的關鍵。西部生態環境脆弱,生產力發展不充分,如果脫離可持續發展這一大方向無異于走向深淵。這就要求因地制宜,利用地區優勢實現特色產業發展,繼而帶動整體的進步。一是要制定社會經濟發展科學的評價標準,根據不同地區的環境、社會、人口.經濟現狀確立標準;二是針對西部在人才引進方面的劣勢,發展西部特色產業,利用其多元民族構成,多元文化的優勢,打造西部旅游名片;三是將傳統邊疆貿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不僅僅刺激西部經濟,更帶動東西經濟聯動同樣是時代所需。最后,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一是重視實現人口就地城鎮化,盡量減少城市化過程中的人口遷移,避免城鄉差距的進一步擴大;二是就地城鎮化不會進一步擠占城市資源,也能節省更多人力物力成本,不再以廣大農村地區承接城市落后產能為城鎮化主要手段,打造出獨具特色的地方城市體系,走出符合地方城鎮化的道路。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與推動新型城鎮化兩位一體,二者雙管齊下、相輔相成,胡煥庸線西北部區域一定會有突飛猛進的發展。不過,這里依然要強調,“突破”之說,是依據胡煥庸線所表露的生態涵義:即生態承載力在空間地理上所呈現的差異。胡煥庸線具有表征中國區域生態承載力的理論價值,“國家層面應充分關注地區間的生態承載力差異,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城市的生態承載力和發展潛力,確立相應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鼓勵經濟活動從生態承載力低的區域向生態承載力高的區域轉移”。這看似與“總理之問”背道而馳,但正如“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尊重自然規律、追求永續發展才是永恒話題。最近幾年,我國西北部大面積區域的植物造林、退耕還林、沙漠治理等都取得了顯著成果,隨著中西部自然條件的良性嬗變,逐步突破胡煥庸線,讓西部留得住人、讓更多的西部人也能分享到現代化的紅利,是必將會實現的中國夢。
[1]胡煥庸沖國人口之分布:附統計表與密度圖[N].地理學報,1935,2 (2):33-74.
[2]賈紹鳳.李總理,胡煥庸線是破不了的![N].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7937-850831.html ,2014-12-14。
[3]匡賢明.以“一帶一路”突破“胡煥庸線” [N].深圳特區報,2014-12-01.
[4]王錚.突破“胡煥庸線”的兩個關鍵[N].文匯報,2014-12-02.
[5]胡煥庸沖國人口之分布: 附統計表與密度圖[N].地理學報,1935,2 (2):33-74.
[6]陳明星等.胡煥庸線兩側的人口分布與城鎮化格局趨勢[N].地理學報,2016( 2).
[7]王錚.地理本性:胡煥庸線的突破與打破問題[J].探索與爭鳴,2016(1).
[8]殷德生.胡煥庸線·城鎮化·中國新經濟地理[J].探索與爭鳴,2016 (1).
[9]鐘茂初沖國城市生態承載力、生態赤字與發展取向一一基于“胡煥庸線”生態涵義對74個重點城市的分析[J].天津社會科學,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