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良豐
摘 要:當前,我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國之一,同時我國的國民經濟的發展也基本上都是依靠農業,因而農業的發展直接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第二和第三產業帶頭加速發展,龐大的農村勞動力逐漸的涌向城市,導致農業發展滯留,城市和農村的收入差距逐漸拉大,兩極分化逐漸加劇,因而矛盾沖突也在不斷增多。2013年10月,習近平在湖南考察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概念,針對以往實行的“粗放扶貧”中存在的低質、低效問題,提出了扶貧一定要有"精準度",專項扶貧要針對貧困居民,尤其是財政專項資金必須用在貧困居民身上,用在正確的地方。因此,本文對貴州省自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一直到2013年之間的農民的平均收入以及人均支出等相關數據進行收集,基于計量經濟學模型完成對影響農民收入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結合實際,對當下實施的精準扶貧政策進行分析研究,探索扶貧中的新途徑。
關鍵詞:農業;精準扶貧;計量經濟學模型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2-0004-03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A
1 引言
1.1 當前我國農村發展問題概述
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對于農村土地采取的集體所有制形式,因此,農民的積極性普遍不高,許多農民甚至連自己的溫飽問題都不能解決。但是在改革開放之后,農村施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的熱情被迅速的點燃,糧食產量也在逐年遞增,生活水平顯著提升。2006年1月,我國農業稅全面取消,農民的負擔很大程度上減輕。盡管如此,全國人口總數中農民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平均生活水平在全國處于最低,實現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完成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必須大力推進農村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
目前我國農村存在如下相關問題:1、由于農業資源缺口較大因而限制了我國農業的長足發展。我國農業的發展需要依賴比較龐大的農業資源,但是我國的人均的農業資源處于世界人均資源之下,同時我國的水資源污染較為嚴重,因而農業資源不斷減少;2、農民的基本收入逐漸趨于停滯狀態,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開始擴大。從1998年到2002年的這五年里,農民的收入一直不高,但是過了2005年之后,農民的收入開始逐漸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達到了10 493元;3、基于收入的結構層面來看,因為農民在農業方面的收入較少進而導致了農民的人均收入一直停滯不前。從1996年到2006年的這十年里,對于家庭經營的純收入在人均比例方面已經從之前的71%下降至53%;4、政府部門出臺的相應政策對于農業發展的能力產生直接的影響。比如國家出臺糧食貿易管制等措施都能看出政府偏向于第二產業以及城市發展,農民在農業方面的收入較低,導致農業勞動生產率很難提升;5、農民和土地之間面臨較為緊張的關系。對于政府政策的導向以及農民生存所面臨的壓力,因此農民為了提高產量,大量的使用無機化肥,進而使得農民和自然之間的關系變得越發的嚴峻;6、農民不重視教育。當前農民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遠不及城市中的居民,原因在于農民相對比較保守,思想落后。
1.2 研究背景
我國采取的扶貧政策從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中期就開始施行了,在精準扶貧的背后是扶貧資金去向不明、偽造扶貧資金數目、褻瀆國家政策造成資源的浪費。所以必須加大力度完善和優化現有體制,實現精準扶貧、專項扶貧,把政府用來扶貧的資源充分的利用在真實需要的人的身上。為此中央做了很多要求,各地結合各地實際也出臺了相應政策,本文結合貴州省近年來的農民人均收入、人均GDP以及人均消費支出指標,運用計量模型進行分析,探究制約農民人均收入的因素,為當前精準扶貧政策的制定提供相應建議及參考。
1.3 文獻綜述
如今我國精準扶貧進入攻堅克難時期,為確保順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各界廣泛參與。關于精準扶貧,關于改善農村經濟的文獻數不勝數,針對性強,建議可行性高,為我國貧困地區制定精準扶貧政策提供了參考。
貴州是我國較為落后和貧窮的一個省份,近年來貴州大力發展旅游、工業、金融、大數據等,GDP增速穩居全國第三,這主要得益于科學的決策和政府的支持。《論貴州如何運用大數據助力精準扶貧》一文指出要利用大數據對扶貧項目進行精準評估和管理,準確控制扶貧資金的使用等方面對政府方面提供了建議;《精準扶貧政策初探》從社會層面著手,對當前的扶貧政策進行總結闡述,結合實際提出了新的建議;還有針對貴州地域特色提出的產業扶貧,比如《貴州茶產業助力精準扶貧的啟示》一文,貴州適宜茶葉生長,茶葉作為經濟作物已經受到當地重視,茶產業已經帶領不少農民脫貧致富;等等。
2 模型的設定與估計
2.1 變量說明
農民人均收入:變量y是模型的被解釋變量,作為一項十分關鍵的統計指標,實現對農村居民收入、消費等情況進行真實全面的體現,對農村居民的實際收入和基本生活質量進行研究,完成對農村貧困戶的監測;
人均GDP:x1是模型的解釋變量,基于此變量能夠對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作為參考標準,能夠實現對人均收入產生積極的影響;
農民人均支出:x2作為解釋變量,其能夠對農民的收入有著導向性的作用,倘若農民的支出有所遞增,其收入也會有所增加。
2.2 數據分析
2.2.1 樣本數據。1978-2013貴州省農村人均收入、人均GDP、財政總收入指數。
2.2.2 設定模型。如下圖所示是X1和y之間、X2和y之間的函數圖像:
基于以下的兩個圖像可以看出,x和y之間呈現出正比關系,因此能夠建立數學模型:y=β0+β1x1+β2x2+u。
2.2.3 估計參數。采取最小二乘法,基于Eviews軟件,根據實驗結果得到:
Y=845.9176+0.1838*X1+0.1892*X2,t=32.48346
8.821979 0.780094,R2=0.9993,R2=0.9992,DW=1.3492,F=10931.85。
3 模型檢驗
3.1 經濟意義檢驗
通過以上結構能夠得出,兩個自變量的系數都表現為正數,能夠符合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在控制其他一些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均收入多一元,農民收入就會多0.16元,而如果是財政多1元,農民收入就會多0.19元。設置的兩個解釋變量的符號均與先驗預期相符合,即人均GDP、財政總收入與農民人均收入正相關。
3.2 擬合優度檢驗
指的就是樣本擬合的回歸方程和樣本數據作比所表現出的擬合程度,如果數值無限的趨近于1時,就表示擬合的效果較好。通過擬合的結果可以看出R2=0.999 314,由此說明方程擬合程度較高;
3.3 T檢驗
指單個的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作用的效果。當基于顯著水平α=0.05,那么通過以上擬合圖可以分析得出,這兩個自變量所對應的概率都比0.05小,此時t檢驗通過,通過這種形式能夠反映當其他解釋變量都保持不變的狀況下,那么其影響會比較顯著。
3.4 F檢驗
給定顯著性水平查自由度為2和15的臨界值,由回歸結果可知F=10 381.85>Fα(2,15)=19.4,而相對應的伴隨概率表示為0.0 000,比0.05要小,說明其影響較為顯著;
3.5 異方差檢驗
通過采取檢驗,進行輔助函數構造,在所構造的函數中的最后一項表示為交叉乘積項,該函數表示為:σt2=α0+α1xt+α2x2t+vt,根據Eviews軟件操作得出:nR2=3.3879,由White檢驗得知,在α=0.05,查χ2分布,表,得臨界值χ20.05(2)=5.9915,X和X2的t檢驗值也顯著。通過對χ2計算的比較得出臨界值,由于nR2=3.3879比χ20.05=5.9915小,因此可以排除原來的假設,對于備擇假設可以保留,表示的是模型當前不具有異方差。
3.6 自相關性檢驗
在Eviews中操作進行,用BG檢驗作自相關檢驗,TR2<χ2a(p),則表明不存在自相關性。同時對模型進行了偏相關檢驗,發現沒有越過虛線(臨界值),說明模型不存在自相關性。
3.7 結論
基于以上的相關模型的評估和檢測,能夠得出,對于農民的人均收入產生直接影響的是人均GDP以及財政收入,在確保其他相關條件不變狀況下,倘若人均收入增加1元,那么農民的收入相應的會增加0.16元;倘若財政總收入在增加1元的條件下,那么農民人均收入也就相應的增加0.19元。當前,農民的收入情況存在多方面的限制,此時應當發揮政府的作用充分的帶動發展。對于本文 的樣本數據中依然存在著一些虛擬的變量,比如土地變更的問題,農村旅游經濟發展狀況等都對農民的人均收入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鑒于各項指標缺失或空白,不能完整完好收集,不利于數據分析,故本文僅以人均GDP、財政總收入作為解釋變量進行分析研究。
結束語
貴州是我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問題最突出且嚴峻的省份,能否全面脫貧關系到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結合當前形勢下和本文分析,提出如下建議:
逐漸的強化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模式,調動各方資源來完善農村商品經濟的活躍度。我國GDP的增長能夠加快對農村的基礎建設,強化農村的農業發展;
結合實際,綜合省情,制定精準政策。貴州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農村,貴州多山地,交通不便,土地貧瘠,政府應制定科學有效的扶貧政策,加大對農村交通建設財政投入的力度,改善交通,讓農村商品走出來,推動農村商品經濟發展;
加快推進農村產業發展、升級,合理高效利用農村土地。農村產業基礎薄弱,政府應該大力扶持,加強監管;
大力發展旅游,加大財政投入,帶動農村旅游。貴州生態環境良好,旅游業已經成為很多地區的支柱產業,條件較好的農村依靠獨特的生態農業或特色產業脫貧致富。政府要鼓勵農民積極開發旅游資源,發展生態休閑觀光農業,推進副業發展,提高農民收入;
加大教育投入,重視科技,重視人才。農村發展存在的問題之一的農民文化水平低,專業技能欠缺,農村勞動力流失嚴重。政府應當對偏遠貧困地區加大財政投入,加速提升國民文化素質,開闊農民的遠見。加強對人才的培養,加大科技投入,助推農村產業發展,推進農村脫貧進度。
參考文獻:
[1]鄭瑞強,曹國慶.基于大數據思維的精準扶貧機制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15,(8):164-168.
[2]王劍.論貴州如何運用大數據助力精準扶貧[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6.08.
[3]劉彥隨.精準扶貧當依靠科學體系(新論)[N].人民日報,2015-10-19.
[4]李小云.構建新制度提高扶貧成效[J].老區論壇,2014,(9):16.
[5]張琦,馮丹萌,史志樂.十三五期間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思考[J].中國國情國力,2015,(9):18-20.
[6]肖云,嚴茉.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對扶貧政策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12,(5):107-112.
[7]秦紅平,楊定玉.精準扶貧戰略下貴州如何實現“突圍”[J].法治與經濟,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