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杰
摘 要:中等專業學校德育教材《經濟政治與社會》,盡管只是將“環境與人體健康”放在《構建和諧社會》一章的“擴展閱讀”之中,但筆者認為,對這部分的教學不應因是拓展閱讀予以忽視,而是必須下功夫、花時間認真教好,甚至可以將其提升為江都課文來處理,同時在教學中力求實現以下幾點教學目標。
關鍵詞:生態文明;工業文明;生態環境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2-0119-01 中國圖書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志碼:A
1 要讓學生充分了解和深刻領會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
1.1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
1.2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與我黨一貫倡導的理念一脈相承
2 要讓學生充分了解和認識我國生態環境的現狀
2.1 水污染
曾幾何時,人們發現不少江河地段的水質變差了,河流湖泊遭到污染后,嚴重影響到人體健康。以往,人們盛贊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兩岸景色側映水中,令游客心馳神往,但一度時期,這種景色不再出現,以往的長江盛產“三鮮”,鰣魚,刀魚,河豚,現在是鰣魚已經絕跡,刀魚、河豚也面臨消亡。
2.2 大氣污染
在一些地區為了發展經濟,盲目創建不符合環境要求的企業,造成煙囪林立,“黑龍”肆虐,煙塵及二氧化硫排放空中,污染大氣。在一些地區,群眾常常聞到令人窒息的廢氣,造成慢性、急性中毒及癌癥高發。
2.3 食物污染
近些年來,人們對于食品的健康要求越來越高,就是由于人們在實踐中發現,食品添加劑、不潔食物及濫用農藥化肥的農作物對人們健康造成的嚴重傷害。
2.4 噪聲污染
近年來,人們發現噪聲會對人體健康造成越來越多的傷害。城市中,道路上汽車鳴叫聲、建筑工地等造成的噪聲、節假日期間放鞭炮形成的噪聲,損壞了人們的聽力,影響了人們的睡眠,造成了人們煩躁不安、心率失調甚至內分泌紊亂。
2.5 固體廢棄物污染
最常見的是大量廢棄的塑料制品、生活垃圾、工業垃圾、建筑垃圾以及醫療部門的廢棄物品,這些廢棄物品本來是可以再利用的,結果因為堆放在錯誤地點,污染了自然環境,造成了對人類健康的損害,特別是塑料制品、塑料袋等直至目前還被人們大量使用。
3 要讓學生自覺成為生態環境的維護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首先是國土資源的空間開發得到了優化,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生態留下更多的青山綠水,給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自然財富。其次是資源節約得到了強化,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進一步受到了重視,確保了國家能源安全,加強了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耕地資源得到了保護,建立了循環經濟的體系。三是加大了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的力度,做到了預防為主、綜合治理、重點突出,加強了與國際社會的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施政方針。四是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得到進一步完善,健全加強了考核考評體制,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制度,確立了市場化經濟,完善了賠償、監管等措施。
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生態文明建設還必須做到全民動員,人人參與,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及良好風氣。因此,作為學校,更應當努力教育學生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者、參與者、維護者。
3.1 引導學生進行生態文明環境的社會調查
我們在認真教學“環境與人體健康”這一章節的同時,可以組織學生深入社會,進行廣泛的社會調查。如到鄉鎮調查水資源的利用及受到污染的情況;調查人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狀況,調查當地常發病、多發病的發生狀況。到環保單位,了解該地區環保現狀及政府部門制定的政策、采取的措施。
3.2 組織知識講座、開辟宣傳園地
邀請有關部門的專家、學者給學生做生態文明建設的知識講座,了解不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造成的危害,普及有關環境保護、食品衛生等方面的知識,同時利用黑板報、專欄、廣播臺等宣傳陣地,廣泛宣傳和普及生態文明建設的知識。
3.3 引導學生自覺成為生態文明的維護者
組織學生到校外充當“志愿者”、“環保小衛士”等,抵制有礙生態文明建設的不良現象。特別是在寒暑假,可將維護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