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子博
摘 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農業信息化數據化,不但可以推進我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更有利于改善農村地區的民生環境、加快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速度,推動農村社會的治理管理,維護廣大農村地區的生態平衡。農業信息化發展要真正以農民的切身利益和農業的生產需求作為基本核心,構建軟、硬件的基礎設施的完善,加大服務人員隊伍建設,構建符合農業發展的框架體系,進一步融合內外部環境,為農業的信息化發展提供健全的保障機制和良好完備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衍變過程;發展策略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8-0037-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0.1 文獻標志碼:A
當今信息技術水平的日新月異,使人類社會發展已由工業化進入到信息化的新時代。信息化不僅綜合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實現了跨時區、跨語言、跨地域的溝通交流。這一時期的主要變化是貿易往來增加,全球經濟發展走向一體化格局。各行各業對于信息技術的依賴程度空前高漲。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傳統的農業生產也離不開貿易往來,更離不開信息技術。如何加強信息技術水平,是未來農業發展優劣的關鍵性工作。
1 農業信息化的衍變
信息化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由美國傳入我國的。信息可以是物質、也可以是能量,或其他標示。而信息化是信息技術發展逐漸形成的一個過程,是一種社會文明進化的進程。信息化是基于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發展的產物,是一種信息整合發展進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資源、信息網絡、信息技術在不斷更新發展,因此信息化也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進程。當前,我國各行各業也都相繼進入信息化發展時代。農業信息化,顧名思義,就是以農業為背景的信息化進程,是在社會主義背景下,以科學發展觀為前提、以信息技術為指導、通過提升農民綜合素質來實現農村信息資源整合與資本投入的經濟發展新格局。
農業信息化的發展與農村信息化發展是交叉進行、相輔相成的關系。首先,要實現農業信息化就必須要實現“村村通網”、“家家有計算機”和“電信、廣電、互聯網三網融合”,提高信息技術的普及率。其次,要解決資源整合問題,改變農村地區信息閉塞、資源匱乏的面貌,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使農村信息網融入社會信息網之中,解決信息化進程的“最好一公里”問題。第三,加強農村地區信息服務公益化、創業體系信息化和科技服務信息化的三大體系建設,建立以信息化進程為基礎的新農業信息網絡。
2 農業信息技術發展策略
農業信息技術具有鮮明的農業發展特色,是一項具有長期性、動態性和復雜性的民生工程。長期性特征是基于長期困擾我國的“三農”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則需要加速由工業化向信息化轉型的社會進程。動態性特征是指近年來我國農村地區的跨越式發展進程,包括物聯網、信息技術網絡建設等,處于快速建設期,因此對于信息化進程的建設也需要采取相應的配合措施。復雜性特征是基于農村特殊的生活環境,現代化的社會會保障體系、氣象服務、環境保護、商務洽談等業態的進入,對農村相對封閉的生活環境產生了影響,進而造成了復雜性的信息發展特征。基于這些問題,農業信息化發展中需要采取進一步策略:
2.1 以農業生產需求為出發點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
農業信息化建設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因此在農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是極其重要的,可以說是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出發點和終極目標。第一,農業信息化的實施人員和共享人員是農民這個基礎性群體。從生產實踐的角度來看,農民對于信息的實際需求,是農業信息化改進與發展的基點,尊重農民的主體性地位,是農業信息化發展之路的起點。第二,以農民的實際需求作為農業信息化發展進程中信息搜集與應用的目標,農業信息的有效性與應用性最終是以其對農業生產的作用來決定的,作用越大,則信息的質量越高;因此要健全農業信息化體系,加強信息搜集與反饋的力度,使信息化服務貼合農民需求。第三,提升農民的個人素質,使之了解信息的重要性與作用,并能夠正確搜集信息、科學使用信息從事農業生產,發揮信息的最大化功效,特別是對農村地區中小學生的信息化教育體系建設,為農業信息化技術培養人才。
2.2 加強農業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
信息化建設是以信息技術的軟、硬件基礎建設為根基的,開展信息化建設的基本條件是硬件設施建設。一是加快硬件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要升級現有落后的通訊網絡設施,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地區,資源配置并不合理,甚至一些地區的資源并沒有配置到位,“村村通網”、“家家有計算機”和“電信、廣電、互聯網三網融合”還沒有確實落實到位;另一方面加強終端設備的配給,對于計算機等信息化設備配備存在困難的地區和家庭,可以由政府撥款補貼,以達到硬件設施的高普及率。二是加強信息資源的開發與采集工作,農村相對信息閉塞,與其地理位置和人文文化有關,要改善當前信息閉塞、信息化程度較低的現狀,還需要從第三方資源建設入手,提高農村社會性事務的頻率與活力,從提升農民素質入手,提高農民對于信息搜集的思路與視野,增加農村地區的網站建設,以及村委會等機構的網絡化運營能力,加強農村地區的數據庫建設,對于農業信息的搜集與整理要有專人負責,并提供生產生活相關的信息,以提高農民的信息采取興趣。三是提升教育體系,提升現有人員的服務水平,以提高整體隊伍的信息技術水平。首先是完善現有教育體系,加大對于農民基層信息化技術及相關課程的教育力度。另一方面要提升農村基層信息技術人員的薪酬待遇,激發農村基層信息化技術人員的工作熱情和創新能力,以便更好地為農業信息化進程發展而服務。
2.3 完美農業信息化建設機制
沒有制度不成方圓。農業信息化進程的發展有賴于完善的機制保障。加強領導監督監管機制,完善現有農業信息化建設機制,創新服務思路、服務理念,使之能夠為農業信息化服務發展機制的不斷完善而提供助力。一方面注重“頂層設計”機構,積極改善組織機構,從領導做起,從上層結構做起,提高思想覺悟與信息化發展的認識,通過思路改變出路。另一方面要加強組織協調,信息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涉及行業較多較廣,需要不同部門、不同專業人員之間的協力配合,特別是農業信息化發展所涉及的機械、氣象、種植、畜牧、科研等各個領域,沒有完善的機制很難實現農業信息化進程。
綜合以上分析,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農業信息化發展,不僅有助于推動農業經濟發展,也有助于改善農村地區的民生、提高精神文明建設速度、加強社會管理,甚至維護農村地區的生態平衡。農業信息化發展應以農業生產需求為出發點,加強農業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美農業信息化建設機制,才能切實現實農業信息化進程,也是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翟哲鋒,劉穎,孫慧如.現代農業信息化發展研究[J].南方農機,2016,47(4):24-24.
[2]李瑾,馮獻,郭美榮.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形勢與對策[J].農業工程技術,2016(12):9-19.
[3]孔繁濤,陳萍,王平,等.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基于“遼寧模式”的探索與啟示[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6,37(3):416-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