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琴
教育“減負”的話題已有幾十年,可“減負”還是屢遭詬病。“減負”究竟何去何從?筆者認為要減的“負”可以從要做的“加”起筆,多做“加法”,“負”也便日漸減輕了。
加長學生在校時間。有部分省市正在嘗試推遲學生到校時間,保證學生睡眠時間,我是想為此舉點贊的。但我們也可以換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延長學生下午的在校時間。這樣可以避免學生放學過早被家長送進各種補習機構,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加設學校課程門類。延長學生在校時間不是為了增加課時,而是可以為科學設置校本課程或社團活動提供可能。學校可以組織全體學生參與晨鍛煉、午閱讀、晚輔導,既可以整體提升學生的體質、體能,也可以培養學生閱讀習慣,還可以為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設置校內陪輔。學校也可以因地制宜開展特色課程——陶藝、茶藝、航模、器樂、足球……種類豐富的自修與選修課程,多樣化滿足學生個性發展與特色成長,讓學生的校園生活豐富多彩,素養全面提升。
加大教師提升力度。教師是學生課業負擔的直接影響者,學生課業負擔增多與個別教師對課業多少估計不足有關,與課業總量缺乏統籌,形成多科目累積過重有關,也與課內效率不高,讓課內能解決的問題遺留到課外有關……教師專業能力的高低決定了學生課業負擔輕重。所以,加大教師專業能力的整體提升,分層作業、分類作業、科學作業就成為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重要一環。
促進家長教育觀念升級。學生成長的良好生態離不開家校教育觀念的和諧一致,學校有改變家長認知的責任和義務。通過家長學校改變家長教育觀念,借助家委會成員參與學校校本課程建設、課業負擔督查,“減負”增效就可能成為更多人的自覺行為。
加強“減負”監管機制。“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已經成為教育人士耳熟能詳的“金句”,但校園內學生的課業負擔改善甚微,主要是主管部門多了呼吁而少了制約機制。于是,文件發了一波又一波,學校講了一次又一次,教師人人皆知結果一個——“只有雷聲沒有雨點”。少數教師會有改善的行動,認識不到此舉意義的教師依然我行我素,甚至變本加厲者也有——把更多課業甩給家長協助解決。如此惡性循環,苦了孩子,累了家長,損了教育。所以行政主管部門也要整合對學校教育質量評價的科室,完善監管機制,重拳出擊,落實到位。
取消特長生招生、取消競賽高考加分……國家已經花大力氣在為學生成長營造寬松的環境,但“減負”的花開有聲最終有賴于教育評價體系的科學、合理、完備。當成長過程重于知識結果,當能力素養考查重于知識數量考試,當每個孩子每一種成長都有一扇門為他而開,“減負”也便不再是一個問題。
(作者單位:湖北省潛江市德風學校)
舒曉輝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