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琳
班級管理中,面對學生出現的各種問題,老師一味批評教育往往會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因為這些外在的要求對孩子來講是外律,是“要我做”,而真正能影響學生行為和心理的,是來自他們內在的心理認同和接納,是“我要做”。所以,我們要把“外律”的規則變成“內律”的道德律令。而只有改變孩子內在的心理認知,才能從根源上改變孩子外在的行為和習慣,引導他們成為一個更美好的人。
德育電影課程的優點是,把對孩子的道德教育與電影故事融合在一起,從而引發他們心理認知和道德觀念的變化,促進孩子道德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
厘清概念:什么是德育電影課程
班主任開展德育建設,首先要對所帶班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道德發展階段的特點有清晰的認知,然后在此基礎上設計自己的德育課。
德育電影課程就是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結合現實生活和學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設計推動班級發展和引領孩子道德和心理發展的電影課程。德育電影課程不僅遵循孩子成長的內在規律,而且遵循班級發展的規律。
比如,接手一個新班后,如何讓班級工作盡快走上正軌并打造優秀班集體,是每一位初接新班的班主任所面臨的重大挑戰。我們的立班教育電影專題準確把握班級發展的脈搏,利用電影故事解決班級實際問題,促進學生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心理人格的成熟,讓電影成為引領班級成長的積極力量。
規劃體系:德育電影課程內容
我們創立的德育電影課程共分為15個專題。
第一個專題是立班教育,第二個專題是適應教育,第三個專題是自卑教育,第四個專題是自信教育,第五個專題是挫折教育,第六個專題是叛逆教育,第七個專題是人際關系教育,第八個專題是情感教育,第九個專題是男生教育,第十個專題是女生教育,第十一個專題是夢想教育,第十二個專題是心理教育,第十三個專題是生命教育,第十四個專題是愛國主義教育,第十五個專題是傳統文化教育。
比如,適應教育是這樣開展的:第一部,《看上去很美》——給孩子創設一個安全的心理環境;第二部,《瑪麗和馬克思》——你是我存在的明證;第三部,《龍貓》——送你一把遮雨的傘;第四部,《懸崖上的金魚公主》——帶我回家;第五部,《海底總動員》——有一種愛叫放手。
每年開學,新生面對新學校、新班級、新環境,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剛上幼兒園的孩子要離開家庭,面臨進入學校接受社會生活的挑戰,他們必須學會與其他人一起玩、一起做事,學會解決不可避免的沖突,這樣才能順利開始新的生活。孩子在學校通過尋找游戲玩伴以及參與其他社會性活動,發揮主觀能動性,有利于他們樹立自信的心理品質。
而不能適應環境的孩子,在學校里交不到新朋友,就會產生嚴重的焦慮和不安全感,無法適應學校的生活,成績可能會大幅度下降,心理上產生巨大的壓力。所以在開學前后要對孩子進行適應教育。從電影課程的角度,我們精選出5部電影策劃了適應教育的專題,通過電影故事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學會積極主動適應環境,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劃清界限:適合運用德育電影課程解決的教育問題
任何一種教育都不是萬能的,德育電影課程也不可能解決班級發展的所有問題。那么,德育電影課程可以解決哪些班級問題呢?
班級發展的目標和定位
一個班級不僅需要規則的約束,更需要夢想的引領,夢有多遠,舞臺就有多大。老師要給學生和班級一個夢想,帶著他們去挑戰和超越,帶著他們約束自己,帶著他們收獲成功。
怎樣帶給班級夢想和方向,并把它內化為每一個孩子內心的認同呢?我們開展的“立班教育”和“夢想教育專題”,讓孩子看到班級未來的發展。
比如《瘋狂動物城》的主題是:樹立夢想,消除偏見。這部電影讓孩子看到兔子朱迪的成功來源于她瘋狂的夢想和瘋狂的努力,一個班級的成功同樣如此。老師可借此提出班級發展的愿景和方向,這樣每個人才會有無限可能。通過電影主題的深化,孩子把這些觀點內化為內在的認知,把個人發展目標與班級的發展方向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共同進步。
達成共識,形成對班級規則的認同
班級規則通常是老師制訂的,或是通過民主方式制訂的,但歸根結底還是來自外在的要求。當個人違背了規則,他們希望規則只是對別人的要求,而不是對自己的約束;他們常常認為個人可以游離于規則之外,因為規則不是來自自我的真正認同。所以,我們有必要讓外在的規則轉化為內在的道德律令。
《十二怒漢》就是解決班級內部認同的電影,討論遵守規則的意義。通過故事的展開和班級討論,孩子們明白沒有對規則的共識和遵守,就不會有真正的民主,班級就不會有真正的發展。故事引導他們把外在的班級規則與個人的道德認知結合起來,逐步轉化為內在的道德律令。
走出心理困境
孩子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會遇到不同的心理問題,有心理適應的問題,自卑、挫折、叛逆的心理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焦慮甚至抑郁等問題。我們從電影課程的角度,結合心理發展階段以及現實生活中孩子們遇到的問題,通過電影故事幫助孩子們實現心理上的健康成長。
打造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
德育電影課程在完成教學任務,保證學生成績穩步上升的基礎上,還在如何提升學生的生命境界、形成班級精神核心等方面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載體。
《殺死一只知更鳥》提煉出的精神密碼是:公平和正義;《奔騰年代》提煉出的關鍵詞是:團隊意識和奮斗精神;《頭腦特攻隊》提煉出的班級關鍵句是:學會管理自己;《十月的天空》提煉出的關鍵句是:有夢想的孩子才有未來;《夏洛的網》提煉出的關鍵句是:你是誰的夏洛?
在《夏洛的網》中,無論是小豬威爾伯,還是蜘蛛夏洛,或是自私的老鼠坦普爾頓,一開始它們都沒有自己的“敘事”。對于一只蜘蛛而言,春天出生,夏秋織網捕蟲,冬天來臨時死亡,這就是它的一切。對豬來說,被養肥了之后,在圣誕節前做成腌肉火腿,似乎是它的宿命。而對于自私的老鼠,吃飽喝足就是一切,其他任何事情一概不想過問。
然而,夏洛發誓要拯救威爾伯,于是故事開始了:拯救威爾伯,這就是它們的愿景。正是愿景,使得它們相聚在一起不再是散沙,而是一個團隊。在這個團隊中,每個角色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威爾伯避免了被宰殺的命運,安度余生。坦普爾頓的收藏品在拯救威爾伯的行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夏洛,在拯救威爾伯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的價值。激發我們不斷追問:你是誰的夏洛?
豐富班級生活
老師和孩子同看一部電影,并圍繞電影故事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孩子可以根據電影故事進行情景表演、繪畫創作、激情演講、故事仿寫、電影評論寫作等各種活動。
德育電影課程不僅豐富了班級生活,而且讓孩子通過各種精彩的活動展示自己。電影也是一種敘事,孩子們通過電影故事審視自身,審視成長中的各種問題,學會反思,不斷提升自己。
勿忘初衷——德育電影課程開展的出發點
德育電影課程的出發點是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所以特別強調匯聚與穿越
匯聚強調師生精神上的高度融合。一個班級要凝聚成一個整體必須有核心與靈魂的引領。課程能夠匯聚人,因為電影故事,師生之間有了活動的共同主題,有了交流的共同語言,有了共同的精神密碼,有了共同的價值追求,從而激發共同的愿景。電影成為班級生活的黏合劑和學生的精神食糧。
穿越強調師生參與的重要性。電影課程的創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年甚至幾年的穿越。每周一部電影,每月一個專題,每年一個周期。幾年下來,孩子們穿越的不只是時間,更是創造的過程。電影課程強調生命在場,強調每一名孩子的真正參與,這種參與的初始可能是幼稚的,極不成熟的,但只要有了起步,就定會通過課程的成長引領每名孩子的成長。
德育電影課程操作的建議
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電影題材。老師要結合班級實情和孩子心理發展狀況選擇合適的電影;播放內容上可依照需要進行適當剪輯;觀影方式上可靈活;電影班會的開展可多樣化;電影活動的形式應豐富多彩;電影主題一定要升華成班級精神;期末電影敘事一定要進行回顧與總結。
魏智淵老師在《影響孩子一生的100部電影》序言中這樣寫道:“在這個影視時代,電影應該被引進家庭教育甚至學校教育之中,成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如果我們不能把那些美好的經典篩選出來,讓它們成為孩子們的精神營養,在孩子們的生命中持久地發揮力量,那么,他們很容易簡單地被票房電影所吸引,在‘速度與‘激情的撕扯下不斷地成為碎片。”相信通過德育電影課程的深入開展,一定會在孩子的生命深處種下一粒又一粒種子,并在我們的穿越與匯聚中使這些種子生根、發芽、綻放。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