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順友
[摘 要]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對種植技術尤為關注,伴隨經濟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種植技術得到創新變革,為國家帶來極為穩定的生活生產資料的同時,也為農戶帶來極高的經濟收益,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縮小城鄉經濟差異。本文通過對玉米種植現狀與新技術應用的效率進行分析,以期為推動我國農業種植良性發展,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論參考依據。
[關鍵詞]玉米種植;現狀;新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玉米作為我國較為重要的經濟作物,在我國北方種植面積較大,其種植技術較為成熟,在新技術的創新應用過程中,玉米種植效率得到有效提高,為提升我國農業生產總值奠定基礎。基于此,為了使我國玉米種植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使其產量與需求量,可以滿足社會發展對玉米總量的需求,對玉米種植現況、玉米種植新技術應用效率進行有效分析顯得尤為重要。
1 分析我國玉米種植現況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對玉米種植尤為重視,玉米作為第一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對玉米種植的重視度可見一斑,每年都會對玉米種植戶給予一定政府補貼,確保我國農戶玉米種植熱情,為提升玉米產量奠定基礎。伴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我國玉米種植分析技術已然走向數據化、云計算等科學統籌發展道路,利用人造衛星,對我國玉米種植面積進行統計與分析,依照大數據分析平臺,對玉米新品種種植成效等相關數據進行搜集整理,為研制玉米種植新技術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論參考依據,為推動我國玉米改良奠定基礎。在我國對玉米種植尤為重視的大背景下,我國玉米種植面積有所擴大,使我國農業耕地得到有效利用,在可持續發展原則指引下,采用因地制宜種植原則,使我國玉米種植面積在有效擴大的同時,達到產量的有效提升,使我國玉米種植逐漸走進“全機械化種植時代”,使玉米種植更富成效,達到提高玉米種植產值的目的。在玉米種植技術方面,受國家對玉米種植深切關注的影響,社會各界逐漸走上技術創新浪潮,早已不滿足于單一種植技術,針對玉米產量、生長速度、病蟲害防治等種植生產環節進行技術創新,使玉米綜合質量得到有效提升,為推動我國玉米種植朝著有機、綠色、無化肥方向發展奠定基礎,達到推動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2 分析我國玉米種植新技術應用效率
2.1 玉米栽植技術優化應用效率
我國玉米種植區以北方居多,除平原地區外,玉米種植在山地地區也呈現連片種植態勢,種植面積普遍較大,對種植者來講,需要投入極大勞動力,若沿用傳統農業種植方式,將無法創造較高產值,影響玉米種植收益。基于此,我國玉米種植已經大面積使用機械設備,對于山地丘陵地帶,也逐漸投入使用輕便、小型手動機械設備,如手推式玉米播種機、多功能兩行汽油動力播種機(帶檔)等,為玉米種植帶來便利,在節約人力成本的同時,也提升了農業種植效率,為提高玉米產量奠定基礎。機械設備種植技術更具科學性,可以按照既定規劃有效落實種植目標,避免人為因素對玉米種植的消極影響,確保玉米栽植精準性,有利于提高玉米栽植效率。相較于傳統人工種植技術,機械種植技術可高效縮短栽培時間,使玉米規劃種植更具科學性,確保玉米幼苗在合理時間段內進入初長狀態,使大片玉米種植態勢下的玉米長勢處于相似狀態,為其高效成熟率奠定基礎。統一化玉米長勢,也便于日后進行噴灑農藥等護理工作,使玉米種植有效時機不被延誤。機械種植技術將人從玉米種植中解放出來,可以更好關注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與發展,使大面積玉米種植質量得到有效提升,避免出現人力勞動參與過多降低種植有效性,錯失玉米生長有效時機等消極現象。
2.2 玉米種子的改良技術
玉米種子質量是影響玉米種植成效的重要因素,為了使玉米種植效率得以提升,對優質玉米種植改良技術的探析從未停止,依據我國土壤特征、氣候現況、種植技術以及種植地域水文、溫度等客觀因素,探析玉米種子改良技術,確保我國玉米種子可以在因地制宜的種植原則下,獲取更高產值。例如,高產玉米種子登海6702、中單909、龍高L2以及梁玉99等,均是順應我國玉米種植環境發展,創新探究的新型玉米種子,使我國玉米種子選擇與種植客觀環境得到高效匹配,達到提高玉米種植效率的目的,降低玉米種植盲目性,推動我國玉米種植產業良性發展。
2.3 玉米種植防病蟲害技術
同其他農作物一樣,玉米種植會面臨病蟲害,若病蟲害管控不當,將造成極大經濟損失,影響玉米種植產業良性發展。為了使我國玉米種植免受病蟲害影響,為提高產值、口感等綜合質量奠定技術基礎,我國已經研制培育出無菌玉米種子,這種抗病蟲害技術,可以確保玉米從培育之出,就免受病蟲害侵擾以及細菌侵擾,使種子成活率得到有效提升。我國玉米種植防病蟲害技術,仍以勞動者為主,需要農戶以玉米種植產地客觀環境為基礎,科學探析防治病蟲害的有效方法,配置具有實效性的農藥,觀察玉米種植態勢,以便及時發現病蟲害的入侵,將病蟲害控制在極小范圍內,采用噴灑農藥、人工去除病蟲幼崽、培育病蟲天敵等技術,結合實際情況解決玉米種植病蟲害,降低農藥使用量,實現玉米綠色種植,推動玉米種植可持續發展。
2.4 玉米種植技術的科學創新
我國玉米種植技術伴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得到有效創新,加之不斷積累各地玉米種植先進經驗,必將推動我國玉米種植技術科學創新,針對玉米種植階段性需求,玉米種植技術均有所突破與創新。例如,針對玉米培植生長階段,結合因地制宜種植原則,科學考量當地光照、土壤肥力、種植面積等客觀因素,將植株間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確保植株在成長過程中,所受養分均衡,互相不產生消極影響,通常情況下,玉米種植農戶,采用機械化播種設備,提高種植間距科學性,避免人為種植控制不當,種子播撒間距不合理,造成玉米減產、土地浪費等消極現象,確保玉米種植符合我國可持續發揮客觀需求。
為了使我國玉米種植技術得到有效提升,農業專家針對大田玉米高產種植做出如下科學規劃,使玉米種植技術得到有效落實,達到推動玉米種植良性發展的目的:一是做好種子的科學選擇。采用曬種結合浸種的形式,選擇成活率高的種子作為種植對象;二是科學規劃玉米種植密度。將玉米種植行距控制在62--65cm范圍內,將每株玉米間距控制在16—18cm內,采用鎮壓法對播種后的玉米行距、間距進行調整,使其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以覆土厚度為基準,規劃施肥量,確保施肥科學有效,降低化肥對土壤環境的消極影響;三是做好玉米田間管理工作。自在玉米成長到一定階段后,農戶應做好“查苗補缺”工作,觀察玉米發芽情況,針對爛苗進行及時清理,并做好植株填補工作,同時做好除草工作諾,在除草時應將更深控制在3—6cm,而10cm為玉米拔節前深耕距離,一旦玉米長出4—6葉,則需要靈活結合耕除草工作,使玉米種植更為科學高效;四是制訂科學合理的施肥計劃。例如,若玉米葉片顏色偏淡,則需要有效補充粒肥,同時補充磷酸二氫鉀、尿素等肥料,提高玉米結實率;五是掌握好收獲時間。一旦玉米苞葉顯示出極高光澤度,則表明玉米植株進入成熟期,此時玉米含水量高達30%,可以結合生產地實際情況,對玉米施行晚收,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對于玉米籽的儲存,也應結合種植的客觀地理情況進行科學分析,避免曬干的籽粒受潮過度引起霉變,達到延長玉米保存時間的目的。可見,玉米種植具有極強的系統性,在科學優化玉米種植技術時,人們應秉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以實踐為基礎,科學落實種植技術創新方略,使玉米從種植到收獲均可得到有序落實,使玉米產業得到有效發展。
3 結語
綜上所訴,玉米作為我國農業種植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應通過創新有效落實種植技術,使玉米種植產量得到有效提升,同時達到提高我國玉米綜合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喜慶.試論玉米種植現狀及新技術應用效率研究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6(05).
[2] 趙繹純.玉米種植現狀及新技術應用效率研究[J].大科技,2017(24).
[3] 王鳳茹.玉米高產種植技術探討[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4(10).
[4] 丁仕英,汪經壯.玉米種植現狀與新技術應用的效率[J].吉林農業,2016(05).
[5] 張秀昌.玉米種植現狀及新技術應用效率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