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昌明 艾剛華 李敘斌 吳本法
[摘要]近幾年來宜都市水稻產量出現了徘徊不前的局面,每年單產都在400kg之間徘徊且品質低劣。分析其產生的主要原因,除了受不利的天氣影響外,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在生產上推廣種植的部分水稻品種屬于低質、稀植、高感、晚熟型高風險品種。因此,引進、推廣珞優8號新品種,提升我市水稻品質優質高效,成為解決我市水稻產量品質及產品應用徘徊不前的重要舉措和途徑。
[關鍵詞]水稻;珞優8號;推廣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B
1 基本概況
水稻是我市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種面積在4000hm2左右,占糧食總播面的17%,總產量2.45萬t,占糧食總產量的23.8%,平均單產403kg。
近幾年來,我市水稻產量出現了徘徊不前的局面,每年單產都在400kg之間徘徊且品質低劣。分析其產生的主要原因,除了受不利的天氣影響外,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在生產上推廣種植的部分水稻品種屬于低質、稀植、高感、晚熟型高風險品種。如川香8號、中優85等品種,隨著推廣年限的延長,品種的種性和綜合抗性(適應性、抗逆性、豐產性)都已下降,增產優勢已不明顯。這些品種在生長發育期間,如果遇到低溫陰雨、高溫干旱、大風暴雨等自然災害的襲擊,就會誘發水稻的病蟲害、僵苗遲發、倒伏折斷、空殼率高等情況的發生,嚴重影響了水稻的產量和品質。據測算,全市每年造成的產量損失一般在2成左右,即每1hm2損失稻谷1050~1200kg,每1hm2平直接經濟損失在3000元左右。因此,引進、試驗、示范、大面積推廣水稻新品種,發揮品種的貢獻率,提升我市水稻品質優質高效,成為解決我市水稻產量品質及產品應用徘徊不前的重要舉措和途徑。
2 取得的成效
2.1 品種來源及特點
“珞優8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朱英國教授課題組用不育系“珞紅3A”,與恢復系“81O8”配組育成的雜交中稻新品種。于2006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7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編號為國審稻2007023。是湖北省多年來區域試驗中涌現出來的少有的將豐產性、穩產性和多抗性集一身的中稻新品種,綜合性狀突出,種植零風險,豐年能高產,災年能穩產的好品種。
2.2 引種試驗及推廣應用效益
我市于2011年從湖北省國英種業有限公司引進水稻新品種“珞優8號”150kg,當年在松木坪鎮的徐家灣村、枝城鎮的泉水河村,共選擇10個農戶種植10hm2,大區比較,與當地推廣的“川香8號”品種作對照,當年“珞優8號” 每1hm2產量達到了9255kg,比對照川香8號產量8520kg,增產735kg,深受種植農戶的好評。從2012年起,逐步擴大示范,2012年示范面積533.3hm2,2013年擴大到1133.3hm2,2014年擴大到1666.6hm2,2015年擴大到2000hm2,2016年達到2800hm2,2017年種植面積3000hm2占全市水稻播種面積的75%,六年累計推廣應用該品種11100hm2,成為我市中稻當家品種。
2.2.1 經濟效益特別顯著。實施農業科技推廣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推廣優良品種“珞優8號”及配套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輻射帶動全市中稻增產,提高水稻單產和商品價值。一是節約了成本。由于該品種抗病性強,病害輕,可減少施藥次數與施藥量,每1hm2可節約施藥成本750元,為農民節省投資300萬元。二是提高了單產。六年試驗示范調查測產結果,“珞優8號”每1hm2平均單產602.3kg,比對照品種川香8號1hm2平均單產532.5kg。從2012~2017年累計推廣種植“珞優8號”1.11萬hm2,按每1hm2平均比對照品種增產900kg計算,六年共增產稻谷1000萬kg,按市場價每kg稻谷2.4元計算,共為農民增加收入2400萬元。
2.2.2 社會效益非常突出。“珞優8號”是一個綜合性狀優良、表現突出的科技創新成果,大面積推廣應用后,可促進新品種、新技術轉化。在推廣新品種的同時,對農民開展技術培訓,使農民掌握和使用先進適用技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科學種田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節本增收,促進養殖業、加工業及服務行業的良性發展。
2.2.3 生態效益十分明顯。本品種的推廣應用無水土流失及土壤污染。由于該品種抗病、抗倒性強,病害發生輕,可減少農藥的施用次數和用量,節省生產成本,減少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及農產品的污染,保護了生態平衡,保障了糧食安全,促進了無公害農業和健康食品的生產提質高效。
3 主要做法
3.1 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行政推動
該品種從2012年起確定為省部級水稻高產創建項目主推品種,市里成立了中稻新品種“珞優8號”推廣應用示范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由主管農業的副市長任組長,市農業局黨組書記同志任副組長,示范實施鄉鎮分管農業的副鄉(鎮)長為成員,負責項目的組織領導,配套資金的落實,示范區的統籌協調和監督檢查等工作。為大面積推廣應用“珞優8號”的順利開展提供組織保障。
3.2 組建技術專班,搞好技術服務
該示范由市農技中心水稻首席專家曹昌明為技術總負責人,種子管理局吳本法、農技中心艾剛華、李敘斌為技術組成員組成專家組,負責技術的集成、種子質量的監管,制定高產技術實施方案,編發技術資料,開展技術培訓,舉辦高產示范樣板,進村入戶到田指導,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建立農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農技推廣新機制。在示范實施過程中,做到了任務明細,責任到人,相互配合,確保了組織領導、技術指導、措施落實“三到位”。
3.3 科學制定方案,舉辦示范樣板
生產實踐證明,建立高標準樣板田,以點帶面,增強輻射帶動作用是實現“珞優8號”推廣應用的突破口,也是體現良種良法增產疊加效應的集中展示。2012年以來,為了擴大“珞優8號”的種植面積,我們依托農業部萬畝水稻高產創建示范項目,將兩者資源整合一起,分別在枝城鎮的泉水河村、回龍垱村,松木坪鎮的徐家灣村、觀音橋村四個地方,共建立“珞優8號”高產核心示范區533.3hm2;在具體做法上,實行五個統一:統一供種供肥,統一播種時間,統一種植密度,統一科學施肥,統一病蟲綜防。在農事操作現場,指導示范基地農戶按照高產技術實施方案機耕機整、配方施肥、精細播種、增加密度、病蟲防治、適時收獲等全程技術服務,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4 創新培訓模式,提高農民素質
六年來,我們以核心示范基地枝城鎮泉水河村七組、松木坪鎮徐家灣村三組為平臺,每年在中稻不同生長季節,開展4~5次技術培訓,講授高產穩產“珞優8號”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的關鍵技術,把示范區建成“田間學校”和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在示范區內發放資料,技術咨詢,現場指導,高產展示。六年來累計培訓32場次,培訓5500人次,舉辦播種、施肥、綜防現場會、觀摩會11場次,編寫技術資料6000余份。通過技術培訓,現場指導,高產展示,提高了農民科技素質和科學種田水平,推動了新品種、新技術的大面積推廣及應用。
3.5 采用多種形式,進行宣傳發動
一是通過技術講座,發放技術資料,介紹“珞優8號”高產、穩產、優質、高效的作用及增產效果;二是通過拉條幅、插牌子、登報紙、上電視和召開現場展示會,讓農民現場觀摩“珞優8號”的高產長勢長相,增強了農民改換品種的信心和決心。
3.6 集成高產技術,狠抓關鍵措施落實
一是抓了良種、良田、良法“三配套”;二是抓了種植面積、任務指標、技術措施、配套物資“四落實”;三是抓了品種、播期、密度、施肥、綜防“五統一”。
3.6.1 統一了供種、供肥。為了加快中稻新品種“珞優8號”的推廣步伐,2012年,我們借助省部級水稻高產創建項目這一平臺,統一免費發放“珞優8號”種子3500kg、45%優質復合肥68t。其它鄉鎮、村,結合國家良種補貼項目實施,確保了“珞優8號”在示范區全面推廣,同時為了杜絕假種、劣種進入示范區,市種子管理局加大對種子市場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不法商販,為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了種子質量保證。
3.6.2 統一了播種時間。按照谷雨落粒播種最適時這一季節(4月20日是谷雨節)的要求,“珞優8號”大田直播最佳播種時間為4月25~5月5日播種。
3.6.3 統一了種植密度。六年試驗示范結果表明,“珞優8號”屬中大穗型品種,靠穗子個數多而取勝。如果種植密度不夠,直接影響中稻高產。“珞優8號”每1hm2最佳密度以24~27萬蔸為宜,保證了這個密度,每1hm2產量就能突破9000kg。
3.6.4 統一施好了三次肥。一是施足底肥,每1hm2用45%的復合肥750kg作底肥;二是返青肥,每1hm2施尿素150kg、硫酸鉀225kg;三是噴施穗粒肥,結合病蟲防治用藥加用1%尿素使用。
3.6.5 統一綜合防治病蟲害。在病蟲防治策略上:一是堅持“綠色植保、公共植保”的工作理念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二是在始穗期和齊穗期每1hm2用40%稻瘟靈乳油1500ml防治穗頸瘟。在中后期對“兩遷”害蟲及時印發病蟲情,報適時指導農民抓住最佳防治時機進行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 朱仁山,吳達明,蔡明歷,等.優質雜交稻珞優8號高產輕簡栽培技術研究[J].雜交水稻,2008,23(5):39-41.
[2] 桂義祥.珞優8號水稻[J].湖南農業,2008(05).
[3] 曾令海,張紹清,李昌平.珞優8號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