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紅月
[摘 要]我國是擁有十三億人口的人口大國,但有9億是農民;我國擁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但是耕地面積僅占國土面積的12.5%左右。三農問題已經連著13年以“中央一號文件”的形式出現在國民的生活中。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現階段城鄉發展不平衡,鄉鎮發展相對落后,已經嚴重影響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推進。如何讓農民增收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從而促進我國城鄉經濟的平衡發展,筆者從以下幾點淺談影響農民增收的因素和解決對策。
[關鍵詞]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影響因素;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自2004年至今,我國的中央一號文件已經連續13次聚焦三農問題,說明我國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重視。農民作為三農問題中的一大問題,對農村和農業問題的解決起著重要的作用。雖然近些年國家也在不斷出臺相關政策去促進農民增收,并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措施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制度保障,但是總體來說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約成果并不顯著。
1 影響農民增收的因素
1.1 影響農民增收的內部因素
首先,留守老人現象嚴重,導致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問題嚴重,對農村土地的投入和產出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這是影響農民增收的一個基礎性因素。而進城務工的農民由于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在城市只能做一些毫無技術的體力活,付出多但是收入少。其次,農民過于注重以往的生產經驗,缺乏專業的生產技能,接受新生產技術較慢,導致農作物的生產率較低。就目前這個階段的研究發現,農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大多數都是小學初中的教育水平。因此農民缺乏市場營銷知識,對市場變化反應不靈敏,對營銷手段不了解,只會種植卻不會經營。由此可見,農民的文化水平也是制約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因素。最后,農民在教育方面的投資較大,支出較多。我國目前義務教育是12年,高中和大學的教育支出在一個農村家庭是最大的支出,由于期望子女成才的意愿強烈,即使教育成本在不斷上升,父母也依然不惜傾家蕩產供子女上學。巨大的教育支出讓農民增收速度變緩。
1.2 影響農民增收的外部因素
第一,自然環境惡劣,災害頻發。近年來,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我國的自然災害頻發,洪災、旱災、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給農民造成極大損失。第二,農村耕地質量下降。由于科技的發展,有機化肥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再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土壤的營養流失嚴重,土壤肥沃度下降,農作物收成率下降。第三,農村生產經營規模化程度低,生產經營分散。由于我國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組織,這樣的生產形式下,農民自行選擇農作物生產,使得當地不能實行統一的規模化生產,然而,農民自行生產抵御風險能力差,與外國的集約化生產相比成本高,市場競爭力弱,農產品自身的優勢不明顯。第四,受技術和資金的限制。從農村現階段的生產經營方式來看,生產方式傳統,產品缺乏高科技的標簽,產品普通無特色,進而造成農產品低價并且過剩。我國農業市場的大環境顯示,我國的農業產業化推進速度緩慢,市場信息不對稱,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撐。農業生產種植新技術貫穿于農作物生產的始終,從農作物種子的選擇到農作物栽培的方法最后到農作物的收獲。經過科研成功的種子可以大大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科學的栽培方法,機械化的生產模式等都可以讓農作物的生產效率提高,從而促進農民增收。然而一方面由于農民自身綜合素質不高,一方面由于缺乏規模化的生產模式,科學的栽培管理和機械化的生產方式在農村發展較緩慢,這也是影響農民增收的因素之一。除去傳統農業生產給農民增收的途徑,近年來受創業風潮的影響,農民自主創業也發展起來,一些農民在擁有經驗擁有技術的前提下受資金不足的制約,不能創業或者創業失敗,其中所遭受的損失更是對農民收入產生巨大影響。第五,社會保障覆蓋水平有待提升。雖然近年來國家在三農問題上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但是自然災害、疾病這兩個隱性因素一旦有其中一個便很容易讓一個農村家庭致貧、返貧。再加上家里的房子建設、婚喪嫁娶的支出,農民生產生活之外的開銷較高,僅依靠傳統農業生產難以維持日常生活。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農產品自身價格。農產品價格是影響農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根據對近二十年農產品價格趨勢的分析研究,從2003年開始農產品價格有明顯的上漲趨勢,生產農作物的成本越來越高,農產品的價格上漲速度卻沒有成本上漲的速度快。由于受市場供需、農產品質量以及農產品品牌的影響,農民對農產品價格期望大于實際價格,從而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另外蔬果蔬菜等農作物容易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價格波動起伏較大,從而引起農民收入的波動。
2 影響農民增收的解決對策
2.1 嚴格貫徹落實國家政策,保護進城務工農民的切身利益
在農民工職業培訓、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方面都要做好相關工作。首先;應該解決同工同酬的問題,引導勞動力市場形成城鄉勞動力平等就業。其次,對于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現象加大打壓和懲罰力度。再次,消除農民工就業限制和不合理收費現象,加大農村的基礎教育投入,讓農民外出打工更有保障。最后,重視農村醫療保障,提高醫療水平,對大病加大社會保障,減少因大病讓一個農村家庭返貧現象的出現。
2.2 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加大扶持農村的優惠力度
可以在社會上招攬人才為農民開展生產種植培訓,也可以借助政府實行高校和村莊的對接扶持。讓農民了解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方法,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豐富農民的生產經驗,為我國農業的發展培養現代化的人才。通過專業培訓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讓農民在傳統生產觀念的方式上培養出新的生產經營理念,經驗和技術結合,既保留了我國農業生產的優秀傳統理念,也提高了農作物的收成,實現農民增收和農民文化素養專業素質提高的雙贏局面。
2.3 加快土地流轉,推進現代化農業進程
大力發展規模化集約化農業,將分散經營結合起來,形成規模化、機械化、產業化的生產方式,延長產業鏈,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鼓勵土地流轉和土地連片發展。政府部門可以制定相關政策,保障土地流轉雙方的權利,明確雙方義務,讓土地流轉合法順利進行。在生產規模化進程推進后,政府可以立即加強對農民機械化生產的培訓,出臺優惠政策幫助農民配置農作物生產的機械裝備,幫助農民提高生產效率,進而實現農民增收。
2.4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引導農民從單一的農作物生產向林業、畜牧業、漁業方向發展,擺脫靠天吃飯的不確定性。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根據各個地區的特色,不同程度地發展其他產業,增加林業、漁業、畜牧業的生產,打破農民單一的收入構成。將農林牧副漁業融合發展,形成以農產品為主其他產業為輔的新發展局面。在傳統的農產品買賣方式的基礎上發展農產品加工,鼓勵企業家對農業產業化的投資,加快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業的發展,從單一的第一產業經營向第三產業過渡,形成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特色。
2.5 加強社會保障,加大公共財政保障力度
幫助農民解決后顧之憂,深化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改革;并且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建立適合當地的農業保障體系,針對農民的生產風險、創業風險提供有力的幫助。加快農村招商引資的步伐,加大扶持力度,完善農業金融體制,解決農民生產創業資金不足的問題。
3 結語
雖然近年來,我國對農村農民農業的扶持力度逐年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逐漸縮小,但我國農業發展農村建設農民增收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實現農民增收依然是實現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一個關鍵因素。我們要在實現農民增收的路上不忘初心繼續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 朱佳.關于促進農民增收的調查與思考[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02).
[2] 李超.山西省農民收入增長問題及對策研究[D].山西農業大學,2016.
[3] 李艷.吉林市農民收入問題研究[D].吉林農業大學,2016.
[4] 陳佳琦.靖宇縣農民收入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D].吉林農業大學,2016.
[5] 趙楠楠.農民收入增長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D].遼寧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