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明
[摘 要]“十二五”計劃國家強調注重發展農業經濟,將三農政策作為國民經濟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關系著我們民生經濟,關系著整個廣大農民的自身利益,拋開了傳統的農業發展水平,從國家力度上不斷支持和輔助我國農業經濟,但是發展的過程中發現農業技術和設備設施比較落后,很多農民收入微薄,為了強化這些問題,就要不斷對農業經濟進行合理的管制,采用高科技技術來完善農業發展水平,從根本上改革當前的現狀。本文針對當前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于不足之處進行緩解,從而提高農業經濟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希望農業經濟有良好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新形勢;發展;農業經濟;方法;途徑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當前國家社會經濟不斷的發展,GDP指數不斷的上升,為了緩解發展平衡,農業經濟也需要健康的成長,從我國的國情上看,農業經濟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系著我國農民收入和農業經濟發展的核心,要想積極地發展就要從不足之處進行解決,拋開傳統農業經濟發展的劣勢,將農業管理手段和設備進行科學改造,為農業經濟發展帶來新的發展趨勢。
1 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1.1 農業經濟發展基礎比較薄弱
首先,在農業經濟發展上,很多地區在改革制度上沒有實施完善,在發展規模和產量上都沒有滿足農業經濟發展的最佳效果。很多比較偏遠地區在農業生產和實施過程中,產量低、成本低、效益低的現象,最終導致了生產質量和產量不高,與一些發展地區相比,差距比較大。其次,農業基礎設備落后,沒有辦法投入到當前經濟生產中,設備是農業的根本,單靠人力是無法滿足高效益的產量。
1.2 農業生產方式比較落后
針對農業生產方式上來說,大多數分布在農村地區,好多農業經濟在生產方式上還是比較落后,在生產過程中在技術措施上水平不高,無法滿足當前的需求,很多地區在生產方式上還存在著傳統的發展模式,大多數采取勞動力,單靠勞動力是很難形成農業生產條件,整個過程使用的技術措施水平也不達標,機械化大生產沒有落實到農村各個地方。其次,農業生產一體化鏈接短缺,農業生產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及其多方面沒有形成穩定,導致市場體制差。
1.3 缺乏農業資金和技術的投入
針對于農業資金來說,不再是傳統的低成本了,特別是在勞動力上,傳統的農業資金是多數以人為主作為保證,這樣在收入上比較低,而現在的農業經濟是保持促進發展最好的發展狀態,各個地方都要專注技術和資金的長遠發展。
1.4 農業資源的分布態勢不合理
農業資源的分布不夠良好,是制約農業經濟良好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從我國的地形結構上分析,山地和平原分布不均勻,所以在農作物發展上也存在著差距,這種差距主要體現在資源分配上和發展模式上,同時這種不均勻的分配,還影響到了農業經濟的持續健康增長。
2 新形勢下發展農業經濟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2.1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第一,對于發展農業經濟上,抓住基礎設施的不足之處,積極采用高科技手段來緩解當前農業基礎的設施改造,同時還要不斷強化農業發展的整體細節問題。第二,要想改善基礎設施,就要對設備及其農業耕作期間的機器進行大力度的投入,特別是針對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業經濟上,國家和當地政府給予大力的支持,解決各項設備,并且還需要加強定期的維修和養護工作;其次,積極推進農業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在體制改革上很多地方的農業勞動力低下,農民的收入和成本不成比例,另外還有就是農業生產產量和質量,導致規模不穩定,對此要積極倡導農業經濟建設之間的相互交流,建立合作平臺,從而提升農業生產效益。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還要不斷地提高其效益,促進社會效益的提升。
2.2 積極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模式
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積極轉變落后的經濟發展模式,促進農業經濟朝著集約型的方向發展。經濟社會體制和農業經濟發展在發展模式上都存在著開放式和粗放型的模式,從根本上農業經濟發展無法和經濟發展模式相匹配,為了趕上農業和經濟共同發展,就要減少一些轉變的失誤,減少資金和資源的浪費,從而保證農業經濟在當前社會體制上正常發展。第一,拋開傳統農業經濟發展的模式,將農業發展多樣化,提升農業經濟水平和實施手段,轉變模式,促進多元化的農業發展,例如:在農業經濟上,很多地區浙江江蘇農業發展相對于比其他地區都要先進,體制上和生產模式上都是機械化,產量也比其他地區都要多。第二,將農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化發展,將兩種體制共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道路。第三,將農業經濟生態化發展,避開過多農藥化肥的產量,使得在這個發展模式上,形成更加健康化、優質化的發展模式。
2.3 加大農業發展資金和技術的投入力度
針對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不斷加強資金和技術的投入力度,為農業經濟、農業生產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首先,國家要對農業發展提供更多的經濟保障,提倡更多惠民惠農的政策有助于農業經濟的更加有效發展,從而改善農村發展經濟的環境和體制,其次,政府和地方要不斷地對農業經濟提供資金,并且提供技術支持,積極開展多方籌資工作,同時還要不斷發揚農業技術型人才,提高農民現代科技知識水平,不斷地對農民進行知識教育,并且利用科技手段來掌握當前市場經濟的領域。再次,在對農業經濟進行上要不斷地對資金和技術進行監督,保證把每項技術和資金落實到實處,并且發揮積極的作用。
2.4 改善農業資源的態勢—改革開放到當前社會經濟
“三農”政策的實施在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從土地制改革上,對農民個體來說有了很大突破,對我國可持續發展策略上有著重要的發展方式和手段,從而改善農業資源的態勢,這不僅對未來農業發展得到了提升,還不斷改善農業在資源,從根本上去改革。首先,需要對農業各項資源進行整合,將其充分發揮出其農業發展的主要優勢,把優勢轉化成各個增強農業經濟發展的最終效果;最后,就是要把農業資源按照合理的分化進行匹配,并且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從而促進了農業資源發展的主要應用,并且在資源優勢,政府及其當地組織要不斷進行資源節約,把實質性的問題及其調配的方式,來緩解當前社會經濟進步的態勢,從而實現農業資源有效發展途徑。
2.5 開展適合當地發展的農業產業
我國地大物博,在各個地區的分布情況來看,從地域環境到生產品質上看,各級政府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產品和產業結合共同發展,同時還要保證當地產銷渠道,把保障產業保證切實到農民切身利益上,保證農民的切身利益,在生產效益上為農民創收著想,這樣可以有效的調到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其次,將適合當地的農業產量及其農民發展的趨勢更加提上一個臺階。
3 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經濟發展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比較多,同時現代社會發展模式上農業經濟也是一個需要不斷提升的產業。對此,針對不足之處我們加強改進和改革,采取相對應的措施對高科技技術和設備進行不斷的改革,另外還要轉變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從傳統農業企業模式上走出來,轉變農業資源的緊張態勢,從而來提升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韋獻斌.新形勢下發展農業經濟的途徑選擇及思考[J].經貿實踐,2016(07).
[2] 盧健鴻.新形勢下發展農業經濟的有效途徑[J].農技服務,2015(11).
[3] 寧強,張萌,崔文艷.論新形勢下發展農業經濟的有效途徑[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5).
[4] 劉道興,牛蘇林,李懷玉,等.2015 年河南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提高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5] 劉巖松,舒鵬,王碩.慎思篤行農業創新不畏挑戰科研報國— 記山西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褚清河 [J].海峽科技與產業,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