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
【摘要】把握好語文課堂教學節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有助于教學認知目標的實現。教師要根據學生腦力波動的規律、學生已有相關知識、認知結構和教學內容,合理安排好課堂各個環節,多元互動,情感參與,積極協調好語文課堂上的情感節奏和思維節奏,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節奏把握;原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課堂教學節奏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規律性和重復性的教學變化形式,也就是說,教學快慢、動靜、疏密、起伏、抑揚等教學可比成分在時間上以一定的次序規律性地交替重復的教學變化形式。通過這些可比成分的和諧變化,不僅有助于教師教學三維目標的實現,而且可以有效組織教學環節以便調控學生注意力,達到“有效課堂”。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如果四十五分鐘都是一個調子,平鋪直敘,像流水般的淌、淌、淌,學生也會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語文課堂節奏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評價一節好課的標準。
實踐證明,優秀的語文教師都善于通過控制課堂節奏來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但是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時有節奏不和諧的調子響起。
曲調之一——獨奏曲。即老師一個人唱獨角戲,其實就是原先的“你問我答”模式。這種模式的節奏規律是:強→次強→弱。一開始,由于教師的強勢,學生會跟著教師的教學節奏,但是這種模式束縛了學生學習主體的思想與行為,隨著課時的推進,學生會喪失學習的熱情。當然從傳統課堂教學的實際看,教學時間、空間的把握和節奏的變化缺乏嚴謹搭配,這種情況在許多課堂教學中還是廣泛存在的。例如一堂課中,教師的問與學生的答,教師的自問自答和自我解析的時間過多,而讓學生個體探究、獨立學習的時間太少。更有甚者把語文這樣發散性思維強、論述性極佳的課,也上成了如做填空題般單一模式的課,課堂上明顯缺乏多向的情感交流,節奏單一,嚴重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曲調之二——進行曲。即教學環節豐富,注重形式,老師為語文課程下苦功設計了“豐富”的教學環節:課前收集、課中思辨、學生展示、小組討論、課外鏈接……教學環節好不熱鬧!有時甚至是下了課,“進行曲”還在繼續。進行曲的節奏規律是:強→強→強。雖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課堂熱鬧,卻使課堂缺少必要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流于淺表。
曲調之三——催眠曲。即教師“一言堂、滿堂灌”,教師臺上作報告,學生臺下當“聽眾”;或者放一張張幻燈片,學生埋頭拼命記,課堂上師生幾乎沒有語言交流,沒有情感體驗,更不必說內心感悟了,學生一上課就哈欠連連,昏昏欲睡。催眠曲的節奏是:弱→弱→弱。
以上問題說明,優化語文課堂節奏應得到我們語文教師的重視、研究和把握,要根據學生和教材等特點,精心營造和架構動靜結合、疏密相間的教學節奏。
一、把握語文課堂節奏的原則
把握語文課堂節奏的原則,用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的話來說,就是語文課堂教學要做到“密處不透風,疏處可行馬”,這也是課堂教學節奏把握的最高境界。
(一)根據學生的腦力波動規律調節語文課堂教學節奏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在聽課過程中,注意力是隨著時間的推進呈曲線變化,一堂課的前15分鐘和后15分鐘是學生腦力的最佳狀態期,第15—25分鐘這段時間是學生課堂疲勞的波谷期。因此,我們應該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腦力的最佳狀態期加以解決,這一時期是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時期,也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最佳時機;而在學生課堂疲勞的波谷期,我們應以處理常識性問題、練習,學生自學自究或小組討論為好。故而在一堂課的開頭,以誘導為主,輔以適當的提問,可于不知不覺中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思維活動最積極的時段內以提問和講解交替進行,可以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達到最佳學習效果;至于下課前幾分鐘采用回顧總結式的講解,可以達到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要想把握好語文課堂節奏,的確應該根據學生的腦力波動規律進行
調節。
(二)根據學生已有的相關知識、語文認知結構調節語文課堂教學節奏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學習語文的過程、節奏,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的相關知識、認知結構(包括原有的生活情感體驗),在新舊知識相互作用與教材的知識體系不斷同化和新的認知模式的建構過程中來確定。對于教師而言,就是要 “以生為本”,從對學生認知結構的了解出發,教師結合自己對教材知識體系的理解,以優化的教學結構模式來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節奏,以達到“雙優化”的目標,進而促使學生自發地將已有的教材知識結構轉化為自己對語文的領悟應用能力。因此,只有形成了內在的、和諧統一的課堂節奏,才能達到有效課堂的教學目標,才能使學生與文學作品產生情感共鳴,進而激發其創新的激情。
(三)根據語文教學內容調節語文課堂教學節奏
語文課堂教學內容,有語文“雙基”(基礎知識、基礎能力)教學、閱讀教學、練習講解、作文教學;語文基礎知識教學有語法、修辭、文體知識、作家作品等,閱讀教學有記敘文閱讀、議論文閱讀、說明文閱讀,練習講解分單項和綜合,作文教學有寫前指導、寫后指導與評改指導。它們的主攻方向、知識密度、能力要求不一樣,重點與一般、難點與易點、舊知識復習與新知識傳授,課堂教學節奏也不一樣。課本中的重點難點、含有隱性知識的部分、能拓展學生思維的內容,這些要求學生更多理解性的東西,教師應由講解“切換”到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去動腦思考、理解消化。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和解答,會形成由疑而思、由思而解、由不知到知這樣一個階梯式的上升,他們就會在一種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富有節奏感的心理變化中獲得知識、提高信心、走向成功。教師在制訂明確完整的教學計劃時,應考慮教學節奏,這樣才有利于擺正關系,從而合理分配時間,確保高效完成教學任務。一般來說,重點、難點、新知識傳授、綜合練習講解、寫后指導與評改指導,教學節奏密一些;一般、易點、舊知識復習、作家作品教學、單項練習講解、寫前指導,節奏可以疏一些。
(四)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和情緒來控制“切換”節奏
教師在講課時不能無視學生的反應,學生的課堂情緒,對于整個課堂節奏的和諧起著重要作用。如果講解的過程中,發現學生有渙散、松懈情緒,教師應適時提問,激發學生思考,振奮精神、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如果提問過程中,發現學生對這一問題搜腸刮肚還是百思不得其解時,教師應立即回復到講解中幫助學生釋疑。惰而激之,緩而疾之,躁而冷之,惑而啟之,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產生良好的信息接受與反饋,不斷增強教學效果。
二、把握語文課堂節奏的策略
(一)抓緊始動調節,積蓄課堂節奏勢能
所謂始動調節,是高級神經活動的一種特性。人們在從事學習、研究等腦力活動時,經歷“開始時——工作效率較低”“適應過程中——效率逐漸提高”這一過程,稱為始動調節,這種始動調節是因為人的神經細胞也和機體的其他組織一樣具有“惰性”,需要通過一定時間來克服大腦本身的這一弱點,并加以調整,而且神經系統對其他器官、系統的調節也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有經驗的語文教師總是“分秒必爭”完成始動調節,“上課開始——學習效率較低”就以精心設計的強烈刺激迅速安定學生情緒,以期達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的效果,手段包括開始時的師生問好或者情境激趣等,目的就是創造一種既緊張又充滿吸引力的氛圍。同時具有強烈節奏感的良好的教學情境,為調節好整堂課的節奏,為提高整節課的教學效果積蓄了強大的“勢能”,可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導入讓人久久難忘,回味無窮。因此,如何在一上課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滲透本堂課的主題,讓學生快速、有效、興趣地進入教學情境之中,適當的強弱節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教學《敬畏自然》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在解讀文本之前,就拋出了新浪網上的一次大辯論:應不應該敬畏自然。讓學生舉手表決是否支持“敬畏自然”的觀點。這一表決首先激起了學生的思維碰撞,引起了學生的高度關注。這樣開頭既引出了課文的內容,做了一個精彩的導入,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課文觀點的濃厚興趣,下一步明確作者觀點,理出文章關鍵句就水到渠成了,也為真正的辯論展開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這樣整個課堂就激活了。另外在課堂上設計主問題,在導入之后就呈現在學生面前,也就是在學生精力最充沛、思維最為活躍的時候,往往會一石激起千層浪,更有效地推動課堂的進程。
教師導課環節如果采用強拍的節奏,可以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為整堂課的進行打好基礎。若我們先采用抒情式的創設意境的弱拍進入課堂教學,再峰回路轉地趨向強拍,同樣會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以具有梯度性和思考性的問題引領新授階段的教學節奏
精心設計出一些富有啟發性、創造性的思考題,促使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地向縱深推進,更好地理解本節內容。比如在教學《小石潭記》的時候,教師先提問:這是一個怎樣的小石潭,從語言層面來抓住、理解小石潭的特點,在讀讀品品中感受柳宗元散文的語言特點。繼而提出:如果你在這樣的小石潭邊會有什么感受?柳宗元的感受是怎樣的?如此就使學生轉向對柳宗元生平的了解,和對他內心世界的挖掘。兩大問題的設計角度不一樣,層次不一樣,引領學生從語言到思想感受柳宗元的魅力。
當提出一些思考性問題時,語速應放慢一些,如果語速過快、頻率過高、密度過大,就會使學生應接不暇沒有思考余地,理解、消化就會產生困難。但如果一節課語速始終是慢節奏,四平八穩,不但會浪費教學時間,而且會使學生大腦處于抑制狀態,學生會出現厭倦情緒影響聽課興趣,從而大大降低教學效果。
(三)開展多元互動,變化課堂節奏強度
教學中的節奏應該是多元互動的,單一的節奏會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從而影響對知識的吸收,而過多的提問會使學生的神經始終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中,大腦皮層易產生疲憊感,本能地拒絕接受更多的知識,而且提問過多也容易使整堂課的知識結構支離破碎,缺乏一定的流暢性。
課堂上師生的互動是多樣的,可以是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還可以是學生與學生、學生個體與學生群體及學生小組與學生小組等產生互動,在此基礎上形成合作性、對抗性和競爭——合作性互動模式,呈現出單向、雙向、多向交織在一起的豐富結構。這樣的課堂時而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低回婉轉;時而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昂,令人回味,構成了整體結構的和諧美。
例如在教學《敬畏自然》時,課堂教學節奏調控情況如下:
師:文章不光充滿哲思,也具有哲理散文的精美語言。老師把第五段前一部分改成詩歌。我請同學們朗讀一下。
一女生領讀。隨后男女生交替朗讀。
師:看著人類這種狂妄的表現,大自然一定會竊笑。
能否把“竊笑”改為“大笑”“嘲笑”。
學生同桌討論,一學生回答。
師:最近發生的一件大事:王家嶺煤礦透水事故印證了文中哪一句話?
生集體回答:誰能斷言那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師:這是一句什么句子?表達什么意思?改成陳述句是怎樣的?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學生集體和個人交替回答。
師:我們不妨結合課文內容,進行仿句。
生動筆寫。
生口頭展示(可以用實物投影儀,把學生書寫內容投影出來)
生:誰能斷言那成片成片倒下的樹木,不會是壓垮人類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
這里既有換詞法、換句法的多種語言品味形式,也有緊鑼密鼓的條分縷析,也有學生貌似無聲卻是有聲的積極寫作過程。而且形式多樣的互動方式交織在一起,教學節奏時強時弱,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融入生活體驗,涌動課堂情感節奏
語文課堂對文本的理解,尤其是對作者字里行間情意的理解,往往需要調動學生的已有的生活體驗。也只有學生的原有生活體驗被調動起來,能夠和作者的情感接榫起來,學生才能真正走到文本中去,課堂涌動的情感節奏才能張弛有度地向前奔流。否則就會造成情感上的斷層,學生和作者隔膜起來。
例如學習楊絳的《老王》,老王的苦和善良以及楊降自身行為所表現出來的善良,學生是能通過一些描述性的語言感受到的。但是對文章最后一句話“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人的愧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上的費解。如果這時候老師做適當鋪墊:什么叫愧怍?你在生活中什么情況下會有這樣的感覺?老王臨終前一天來看楊絳,人在臨死前最想見到的是哪些人?當學生被這些問題喚起自己的生活經驗時,學生便會漸漸明白楊絳“愧怍”的原因,從而對楊降的自省和她的平等、人道的理念由衷地敬佩。
(五)留白教學空間,活躍課堂思維節奏
當我們教師“連珠炮”似的問題拋出的時候,當我們似乎在感受課堂熱鬧氛圍的時候,當我們滿意于學生整齊劃一的響亮回答時,也許我們要反問自己:問題有價值嗎?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活動了嗎?學生進行的是真思維還是假思維?可能我們的問題更多時候是遭到了學生的冷遇,你也許會感到學生沒有動腦筋,反而責怪他們太沉悶。那么何不停下腳步,留給學生一個思維的空間呢?學生在留白節奏中,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和解答,會形成由疑而思、由思而解、由不知到知這樣一個階梯式的上升,他們就會在一種不平 衡——平衡——不平衡的富有節奏感的心理變化中獲得知識、提高信心、走向成功。
在教學《信客》的時候,提出問題:結合信客的經歷,談談你處在他的境況之下愿意當一名信客嗎?有些學生會脫口而出,愿意或者不愿意。教師提示學生結合課文回答理由,學生就會自覺拿起筆來,瀏覽課文,在關鍵處圈圈點點,思考信客工作的特點,思考信客應具備的素養,思考信客可能遇到的困難……此時教師喋喋不休就顯得多余了。給學生思維一個空間,表面上課堂寂靜無聲,卻是無聲勝有聲,其中學生思維暗流涌動,那倒是極其富有張力的課堂。就如李白的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畫面是空的,情感卻是滿的。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個互動過程,師生之間分享知識、交流思 想、情感共鳴以及學生的各種學習活動,始終不斷地進行著。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特點以及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合理把握課堂教學節奏,要像一名樂隊指揮,充分調動各種樂器,使它們完美地交融在一起,演繹出節奏分明、充滿活力、和諧優美的語文課堂旋律來。
參考文獻
[1]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J].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4).
[2]高建珍.淺談課堂教學藝術——從臺灣授課老師胡昕昀老師的精彩教學說來[J].教育界,2013(11).
[3]傅道春.教學行為的原理與技術[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