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
【摘要】隨著新課程的實施,語文學科的人文特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推崇,高考散文的命題就體現了這一特點,因此散文教學的有效性也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實施散文教學的有效行為,就是讓學生真正地從文字符號中能讀懂耐人尋味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的真切情感,以達到情感的共鳴,從而獲得生命的發展和審美的體驗。
【關鍵詞】散文教學;有效性;審美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發展,即是指教師通過在一定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能夠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從而表現在學生學得有興趣、學得有提高、學得有創意、學得有追求。如果學生沒有收獲或不想學,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那么作為散文這一高考垂青的考查對象,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性達成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但是,長期以來,許多老師上課時,對于一些稍長、稍難的散文作品,總擔心學生讀不懂,而自己又講得不深、講得不透,于是乎滿堂灌、滿堂問、滿堂討論熱烈展開,基于此的所有教學都有一個共同目標,那就是“講深講透”。但想講深講透的課又必然會帶來一個致命的問題:缺乏文本賦予的張力,學生不是在學語文,而是在聽老師自己對課文的心得體會,始終不能有效激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思考和對更新知識的追求,從而讓學生失去真正親近作品、親近作者的機會。
因此,理想的語文課堂要想富有張力,授課就要留有余地,有時點到為止反而更好,而散文教學的有效性更應該追求的是:全面地調動起學生的感官感受,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充分的表達時間,讓他們真正地從文字符號中讀懂耐人尋味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的真切情感,以達到情感的共鳴,讓學生能夠獲得生命的發展和審美的體驗。那么,散文教學的有效性可以從哪幾方面入手呢?
一、精準切入,破譯文本
一篇散文拿到手,如何讓學生迅速地把握文章內核?如何讓學生能從整體上綱舉目張地理清散文的脈絡?這就需要教師找準一個合適的突破口,也就是文章的切入點。上海復旦大學附中特級教師黃玉峰老師說得好:“課堂教學的成功,必須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對所教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譯文本的突破口。”找準突破口可以從散文的題目入手,可以從文章的“矛盾”入手,可以從文章的懸念入手,可以從文章的關鍵詞、句入手,也可以從文章的情感入手,等等。在散文教學中能夠找準切入點,教學會更加有效。
【示例1】蕭紅的《春意掛上了樹梢》設計
(從文章的矛盾切入)
《春意掛上了樹梢》,這是一個充滿詩意的題目,會讓讀者有許多關于春天的五彩繽紛的遐想。而讀完文章后,學生會感覺到春意其實沒有那么濃烈,甚至沒有春意,讀后的心情是沉重的。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矛盾設問:“春天真的來到了哈爾濱了嗎?如果沒有,文章為何以‘春意掛上了樹梢為題呢?”從而讓學生體會諷刺藝術,體會作者平淡的文字背后一顆感傷,憤怒的心。
【示例2】阿斯塔菲耶夫的《女歌手》設計
(從文章的懸念切入)
在教學中設計了兩個題目:
(1)女歌手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紀?(2)女歌手唱的是什么類型的歌曲?她一般在什么場合唱歌?觀眾對她反應如何?
其實,女歌手就是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她的觀眾就是他的父親,他們相依為命寂寞地生活,小女孩用歌聲慰藉父親與自己的心靈。這篇文章很長,又是散文,學生往往讀到一半就不再往下讀了。設計這樣的幾個題目,學生會在讀到一部分時產生強烈的迷惑感,好像老師問的問題和文中所寫的不一樣。繼而想證明自己的觀點。在這種懸念下學生讀完文章后才恍然大悟,原來老師用心如此。
二、整合突破,激發生趣
傳統的語文教學,常常因為其單一的教學模式而湮滅了學科自身特有的靈活性和選擇性。新課程背景下,在語文課堂中進行整合教學顯得尤為必要。高中語文課程存在的篇目長、難度大、內容多等難點,使得整合教學成為教師們可以選擇的較佳教學方式之一。整合的方法:可以是難易整合、主次整合、主體重組、順序重組;可以根據文本內容進行求同整合、求異整合、特點整合;也可以是問題整合、讀寫整合,等等。在散文教學中如果能恰到好處地做到整合教學,無疑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極大地提高散文教學的效率。
【示例3】《江南的冬景》和《西地平線上》的整合教學
整合課程目標:
《江南的冬景》和《西地平線上》都是寫景美文。既寫出了“不同的美”:一個描寫江南明朗、溫潤的景色,一個描寫西部雄偉、熱烈的落日;又“用不同的方法寫美”:如以語言來看,前者語言清新舒緩,后者凝練厚重。所以對兩篇文章在教學目標上的整合,最重要的一點是學生在對比之后,學會從語言特色、修辭技巧、文章意蘊等角度賞析寫景散文;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學會欣賞和表述自然之美;學生學會觀察、發現景物的特點,并嘗試用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
整合課程內容:
對于兩篇課文內容的整合,主要通過對“美”的不同的表現方式來進行。首先,分析文章的景色“美”,《江南的冬景》描繪的是一幅悠閑、優美的江南冬日圖,《西地平線上》向我們展示了雄偉、壯美的落日,在具體分析過程中,讓學生通過閱讀具體的文字描寫、觀看相關的圖片來感受這兩種“美”的深層區別。
其次,分析文章語言風格和景物特征的和諧統一。不同的景色描寫適合運用不同的語言風格。因此,郁達夫在描寫悠閑秀美的江南美景時所用的語言非常清新,如水墨畫一般;而高建群在描寫雄渾壯美的西部落日時,使用的語言則富有激情,大開大合。在對比語言風格時,重點通過閱讀語段,體悟作者所用的句式、語匯、修辭手法等來感受。
再次,分析文章采用的相同的寫作手法。在兩篇文章中,郁達夫和高建群都采用了“虛實結合”的寫作方法。郁達夫在描寫“江南雪景圖”時,按照時間順序引用古人詩句,給人一種天地間一片瑩白的驚喜。高建群在描繪第三次落日時,實寫當時的火燒云,用火燒云的“燦爛”“夸張地烤紅了西邊半個天空”來虛寫當時的落日,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
整合課程評價:
評價對檢查教學目標是否實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兩篇課文共同的教學目標之一是學生學會欣賞和表述自然之美。因此,在文本擴展這一環節,要求學生觀察課文后的三幅圖片,用語言描述出來。這一環節是在學生充分感受了文本的美景和優美的語言之后,將閱讀鑒賞與寫作表達有機結合,滲透了“讀、賞、寫”三個緯度。通過這個環節,教師可以準確把握學生在學習之后是否能自主表達自己的觀點,審美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三、適恰評點,體悟文質
評點是古人常用的讀書方法,也是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文本研習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既涵蓋著傳統語文教育的精髓,又符合新課標的理念。評點的對象可以是詞、句、段,評點的內容可以涉及文章的藝術手法、思想內容、情感意境等。
【示例4】曹文軒《前方》評點教學片斷
師:為了表達出離家欲望的強烈,作者使用了“克制不住”一詞,文中這方面是如何體現的呢?同學們把在這方面寫得好的地方找出來點評一下,好嗎?
生1:第三節中以人們在電視上看見的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動物大遷徙的宏大場面類比人類祖先的遷徙,“然而,任何阻攔與艱險,也不能阻擋這聲勢浩大、撼動人心的遷徙。”寫出了場面是何等之大。
生2:第五節中“人會在闖蕩世界之中獲得生命的快感或滿足按捺不住的虛榮心。因此,人的內心總在吶喊:走啊走!”把人為什么會離家的內心世界揭示得生動、形象。
生3:第七節“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確,朦朧如霧中之月,閃爍如水中之屑”,使“前方”像水中月,霧中花,產生一種朦朧美,誘惑人去探求。
師:同學們評得很好,作者意在告訴人們:離家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內心需求。有一首歌唱得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對困守一隅的人來說,外面是一個充滿誘惑的世界,他們憑著想象描繪外部世界的精彩色塊,心中總有“出去”的念頭,而面對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前方的不確定性,又令他們緊張、新奇、激動、歡喜,于是有了離家之舉。這種離家就像一首朦朧詩一樣染上了濃郁的浪漫色彩。
綜上,散文教學的有效性應該說不論采取何種教學形式,都應該根據文章的特點而定,根據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但要注意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為原則的。相信通過嘗試、努力,我們可以還語文教學原本的豐富與多彩。散文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獲得生命的發展和審美的體驗也一定能夠有效地達成。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