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濤
[摘要]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出我國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要求我國農村在物質文明日益提高的同時,更加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設。在新時代的大環境中,針對農村的思想道德問題、陋風陋習以及農民的精神需求問題應從不同層面進行分析,利用農村的特色,涵養社會主義新文化,以推動農村農民的精神風貌,為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的實現提供深厚的精神支持。
[關鍵詞]新時代;鄉村;精神文明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有新問題、新矛盾,需要研究新情況,提出新思路。在新時代,我們更要注重全體社會成員尤其是農村農民的生活狀況,真正的社會主義不僅要使鄉村的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精神文明也要高度發展。因此,為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要注重農民的精神生活,解決鄉村農民的精神文明建設問題,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1 新時代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必要性
1.1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要求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
從1978年至2018年40年時間的改革發展,我國的生產力水平已經得到很大提升,國情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更加突出。在這個新的歷史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隨之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鄉村中,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人民的生活與需求:一方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農民的收入得到提高,生活保障進一步完善,農村總體實現小康;另一方面,農民的需求從最基本的物質產品向精神產品轉化,對于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在物質生活更加豐富的今天,在全面決勝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更要平衡好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更應注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1.2 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求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所作的報告中指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要實現現代化,要求人民更加文明,人的現代化是衡量現代化水平最根本的標準。我國到2050年實現現代化要求人民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必須增強,這就要使人民不僅物質生活要富起來,精神生活也要富有。從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來看,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加強經濟、政治體制改革同等重要,要求這幾個方面協同發展。因而,我們必須從戰略布局的高度來把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認識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1.3 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
在2017年10月18日召開的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鄉村振興戰略。2017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徐州馬莊村考察時指出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十分重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和精神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不僅使農民口袋富,更要使農民精神富,在物質基礎更加穩定的同時,精神風貌也要優良發展。鄉村振興戰略要取得重大進展,必須有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也需要一批建設美麗鄉村的現代化工作隊伍和現代化農民,必須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
2 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現狀
2.1 文化設施建設滯后于村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改革開放前,我國多數鄉村的娛樂方式特別單一,村民的生活主要是下地耕作,除此之外的農閑時間,他們大都是在村中消磨時光,休閑方式主要是鄰里之間茶余飯后的走家串門和嘮家常。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鄉村的娛樂方式也得以豐富,主要有看電視,利用互聯網購物、看視頻、看新聞。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民精神需求更加廣泛多樣,但是,多數農村的公共文化資源仍比較匱乏,不能滿足農民日益多樣的需求。第一,對于鄉村的中青年群體來說,由于長期在外工作,所以他們的思想較為先進,他們在節假日尤其是春節回到農村時,渴望有像城市一樣的休閑方式,但農村難以滿足人們的休閑消費需求。第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的視野更加開闊,思想更為豐富,不同群體表現出不同的文化需求。但是,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務仍以廣告欄、廣播等簡單方式為主,未能充分利用現今的媒體傳播方式,文化服務體系缺乏多樣性和針對性。第三,在一些較好的鄉村,圖書閱覽室、書法活動中心等基礎文化設施雖然較為完善,但時常大門緊鎖,并未發揮很好的作用,文化陣地的使用率不高。
2.2 鄉村陋習繁多且根深蒂固,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鄉村陋習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因鄉村的地理位置、長期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而形成的,種類繁多且不易消滅。第一,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婚喪嫁娶本是維系村民情感的一種方式,卻演變為現在人們相互攀比的工具,這不僅造成了村民的經濟壓力,更形成了精神負擔,激化了村民之間的矛盾。這些情況雖然在多數農村得以抑制,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村民將其由原來的公開請客變為了秘密活動,因而改變婚喪嫁娶的現狀任重而道遠。第二,賭博現象屢禁不止。在農村,打麻將、打牌現象常見,是一種很普遍的娛樂方式,村民在茶余飯后經常聚一起賭博,有些村民幻想以小博大,最后往往會負債累累甚至走上犯罪的深淵。第三,一些低俗涉黃表演在“鬧紅火”的時候偶爾出現。一些鄉間在“八月十五”這樣的節日會“鬧熱鬧”,一些低俗的表演在此時就會趁機而入,大肆進行脫衣舞之類的表演以博人眼球,賺取入場費。第四,部分村民精神信仰流失,迷信現象屢見不鮮。少數村民誤入一些邪教,參加邪教活動,宣傳和社會主義相背馳的文化,破壞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2.3 鄉村優秀文化底色退化
在以往,我們提到鄉村會想到淳樸、善良、實在等字眼,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農村以往的印象發生了改變。第一,部分外出打工人員被金錢所迷惑而從事不正當的行業。有些農村女孩外出務工后,由于缺乏一定的知識和判斷力或者愛慕虛榮,容易為別人所迷惑,甚至會拉自己同村的女孩一起從事不正當職業。第二,不贍養老人現象層出不窮。村民一般生活沒有保障,因而,在父母老后,要依賴子女才能保障基本生活。但是,部分村民因生活壓力大,選擇逃避責任,這使得鄉村傳統的家風和家訓家規及其蘊含的傳統美德蒙上了灰。第三,部分個體戶在兜售商品時缺斤短兩,在加工制作商品時使用劣質原材料。經濟的發展致使村民思想更加解放,人們的利益觀念比較嚴重,有時為了謀求自身的利益而選擇一些不道德不誠信的行為。第四,在脫貧攻堅過程中,部分村民不愿摘“貧困帽”,村民對于低保戶不再是以前的同情,而變為羨慕嫉妒,這種思想觀念使得以前和諧融洽、相扶相持的鄰里關系遭到了破壞。
3 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對策
3.1 鄉村精神文明建設關鍵在于科學把握農民的精神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鄉村經濟的發展,廣大農民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時,對于精神生活的需求自主性、多樣性增強。
第一,滿足村民文化自辦需求。大多數村民喜愛民間藝人表演,政府、村委會應鼓勵支持村民文化自辦,開展村民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滿足他們的精神追求,用健康積極的文化作品占領農村文化藝術陣地。政府在此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其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職能:簡化農民自辦文化的審批程序;組織開展文化自辦交流活動;表彰優秀文化自辦作品及隊伍。在文化自辦過程中,可發揮“文化能人”的作用,形成一支高水平有紀律的文藝隊伍,創作一系列高水平的文藝作品,充分發揮村民的創造熱情,激發村民的集體榮譽感和獲得感,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第二,滿足村民文化設施需求。村民要開展文藝節目,必須具有文化場所和相應的文娛設施,政府應加大對農村文化硬件設施的建設并完善硬件設施的管理系統,如閱讀室、體育中心、文化活動中心。除硬件設施外,還應加強人文設施建設,如可在道路兩邊畫上尊師重道、孝敬父母等趣味性水彩畫,使村民在耳濡目染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文化設施的建設需經過政府的調研,針對不同鄉村的具體情況應作出具體方案,針對鄉村居民的需求進行投入,不可隨波逐流,要使文化設施的建設貼合村民生活實際,使文化設施最大限度地服務于村民。
3.2 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必須以先進文化為引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人民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的集中體現,是最基本最持久的精神力量。因而,鄉村地區要移風易俗,建設美好鄉風民風,就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風民俗以及鄉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之中。
第一,利用新鄉賢文化培育核心價值觀。鄉賢是在本鄉本村道德品行良好、文化修養較高且具有聲望地位的人,他們具有核心凝聚力、強大號召力,能夠得到多數村民的敬重。就目前而言,農村中的優秀基層干部、企業老板、道德模范是新鄉賢的主體,因此要重點發揮這些人的引領作用,用鄉情為紐帶,吸引支持各界成功人士回鄉建設,用他們的善言善行來引導人們重塑美好鄉風。第二,培育優良家風、文明鄉風。通過開展講好家風故事、優良家風評選活動可激發人們的上進心,引導人們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重塑文明鄉風不僅要正面引導,也需要用村規村紀加以制約。村委會應同廣大村民一同完善村規村紀,并以廣播、開會、書面通知等形式及時向村民傳達。第三,隨著自媒體時代的發展,網絡已經成為村民開展精神文化活動的重要陣地。村委會可以建設自己的網站、微信群,向村民發送一些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章、故事及視頻,使村民耳濡目染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使核心價值觀自覺內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3.3 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注重特色文化傳承
我國地域遼闊,農村眾多,因地理位置、歷史傳承的不同,各地區,各村民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身的特色。例如山西省五臺縣懷鎮的五臺山作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蘊含著底蘊深厚、內涵豐富的佛教文化,吸引眾多游客前去參觀,更吸引專家學者前去挖掘其獨特的內涵和價值。五臺山更因為其古老宏大的佛教建筑、精美形象的雕塑、神奇有趣的傳說促進了佛教文化的繁榮。對于這種具有特色歷史傳承的農村,可以針對其地方文化特色來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第一,將其自身的傳統文化、傳統特色進行深入挖掘,研究此特色形成的原因、歷史背景及其發展的歷史進程和歷史意義,并將其加以整合,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特色文化體系。第二,將特色文化體系加以整合之后,對其當代價值進行挖掘并大力宣傳,可以將其改編成生動活潑的話劇、小品、故事等形式廣為傳播,讓村民熟知其內涵并以此來創作文化產品。第三,發展文化旅游產業,通過“文化+旅游”的模式,用文化拉動旅游業,用旅游業來傳承發揚地方文化。
4 結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要求我們更加重視人民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我國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鄉村經濟必須得以發展,鄉村精神文明必須取得成效。目前我國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存在許多問題,既有歷史發展的原因,也有地理環境等因素。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需要不斷解決新問題,不斷進行創新,需要國家的扶持、鄉村村委會的指引、農民自身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18(001).
[2] 董峻,王立彬.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7-12-30(001).
[3] 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中國高等教育,2014(10).
[4] 習近平.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鍥而不舍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J].黨建,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