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馬蘭 陳昌洪
摘要 對四川省21個市58個鄉(鎮)820名農戶展開實地調研,基于產業鏈視角,將低碳農業標準化發展的影響因素歸為農戶特征、生產要素投入、生產過程控制、市場特征以及保障機制等五大類,運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14個變量,在此基礎上建立多分類Logit回歸模型對進行了低碳農業標準化發展的影響因素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農戶的家庭年收入和農戶的土地流轉率、參加產業化組織、農業生產過程的循環化和標準化處理、農產品的品牌建設以及政府的碳匯補貼與低碳農業標準化的發展存在正相關。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提高農業收入、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加快農產品品牌建設以及培育農業碳匯市場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 低碳農業;農業標準化;影響因素;產業鏈視角;Logit回歸
中圖分類號 S-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01-0198-06
Abstract Throught the spot investigation of 820 farmers in 58 township(town) of 21 cities,based on the industrial chai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are classified into five categories,such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rmers, the input of production factors, the control of production process,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ket and the security mechanism .Then using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to extract 14 variables, on the basis of it the establishment of multi-class Logit regression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the impact of empirical analysis of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household income of farmers,the land turnover rate of farmers,the participation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the recycling and standard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cesses, the brand build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subsidy of government carbon sink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standardization The And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to raise agricultural income, speed up the rural land circulation,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brand and cultivate agricultural carbon sinks and other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Low-carbon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Influencing factors;Industrial-chain perspective;Logit regression
農業生產與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排放相互影響[1]。在全球氣候變暖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凸顯的背景下,大力發展低碳農業已經達成了國際共識,我國也一直在致力推動低碳農業的發展。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需要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發展需要是綠色的發展。在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但是我國農業不僅面臨著溫室效應的負面影響的困境,更為糟糕的是所生產出的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頻發,諸如瘦肉精、毒生姜、病死豬肉、農藥超標蔬菜等,打擊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國務院發布的《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中提到標準化在保障產品質量安全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低碳農業標準化的發展是實現農業現代化轉型升級的根本途徑。但是我國的低碳農業標準化的發展仍存在極大的外部性,面臨著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農業產品產業鏈是指農產品從原料、加工、生產到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關聯。農業產品產業鏈生產中的各個環節,對低碳農業標準化的發展的影響作用不可忽視。由此可見,基于產業鏈視角探討低碳農業標準化發展的影響因素,將政府推動為主的動力轉化為農戶發展低碳農業標準化的內生動力,對于農業節能減排和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則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該研究的目的在于運用實際調研數據,從實證上分析低碳農業標準化發展的影響因素,并探索促進低碳農業標準化發展的途徑,為解決我國氣候變暖和食品安全問題提供理論依據和現實途徑。
1 文獻綜述
迄今,低碳農業概念尚無統一權威的定義,對于其具體的含義,不同學者都發表了各自的觀點。其中,許廣月[2]對低碳農業做了十分全面的定義:低碳農業是以低碳經濟為背景,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為特征、以提高碳匯和減弱碳源為突破口,統籌生態、社會、經濟三大功能,在整個生命周期內融入低碳化的“兩型”農業形態。
此外,部分學者闡述了發展低碳農業的重要性。鄭恒等[3]指出低碳農業作為低碳經濟的實現形式,在農業領域推廣節能減排、生物固碳、開發生物質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可將傳統農業改造成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新特征的新型低碳農業。在實施低碳農業影響因素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部分學者利用相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漆雁斌等[4]發現化肥施用量對農業產值的影響極大,是制約低碳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而在農業標準化方面的研究,則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一是介紹我國或者部分省市的農業標準化實施的現狀,周錫躍等[5]回顧了我國農業標準化的發展歷程、現狀及存在農業標準化貫徹實施困難等問題;二是探索低碳農業標準化影響因素的理論研究,熊肖雷等[6]基于成本效益理論,構建了農戶農業標準化生產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的理論模型;三是進行低碳農業標準化的實證研究,婁旭海等[7]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意愿的起顯著影響的因素有:組織形式,農戶家庭特征,認知度和生產特征。
在低碳農業標準化方面,陳昌洪[8]以四川省農業標準化示范區農戶典型調查數據為依據,運用Logistic模型對農戶采取低碳農業標準化生產意愿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指出切實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加強低碳農業標準化培訓工作、完善農產品價格信息系統和行程機制及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促進低碳農業標準化的發展。
在農業產業鏈方面,成德寧[9]提出整合產業鏈方式,把農戶經營的產業鏈延伸到農產品生產的產前和產后等非農環節,分享農業產業鏈中非農產業環節的利潤。
上述成果主要集中在低碳農業、農業標準化以及農業產業鏈方面,探討了低碳農業的內涵、重要性,農業標準化的發展現狀、影響因素等,關于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對于低碳農業標準化的研究不多,而且基于產業鏈視角,分析農戶參與低碳農業標準化發展的影響因素的分析則更少。然而農業產業鏈的任何一個環節、一個要素都有可能對農戶選擇低碳農業標準化發展模式產生較大影響。因此,為提高農戶發展低碳農業標準化模式的積極性和政府更好地推動其發展則需要進一步研究產業鏈視角下低碳農業標準化發展的影響因素,該研究正是立足于此。
2 低碳農業標準化的影響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2.1 調查情況說明
數據由課題團隊于2015年1—3月通過對四川省18個市3個自治州75個縣820戶農戶實地調查獲得,剔除無效數據后,有效問卷為628份。調查方法采取問卷調查與農戶訪談相結合,考慮到低碳概念在農戶這一層次上并不普及,調查員可能對于低碳農業標準化的理解有限或存在偏差,調查時可能造成農戶的不理解選項或不能及時給予解答,影響調查過程的連貫性從而對該課題研究造成負面影響,故此次問卷調研均對調查員進行一定程度的低碳農業標準化概念培訓及談判交流技巧培訓,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問卷數據的有效性和問卷的回收率。
農業產業鏈包含了從田野到餐桌的各個環節。筆者認為,產業鏈的各個要素對于農戶參與低碳農業標準化發展的影響程度不盡相同,且影響因素極為復雜,存在主次之分,各影響因素之間可能存在交互影響。因此,該研究首先進行了相關性分析。
2.2 變量定義及其描述性分析
2.2.1 被解釋變量定義。低碳農業標準化是將標準化理論應用于低碳農業發展之中,是農業標準化與低碳農業的有機結合,是以低碳農業為對象的標準化活動,即運用“統一、簡化、協調、選優、低碳”原則,通過制定和實施低碳標準,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納入低碳標準生產和低碳標準管理的活動。采取低碳農業標準化方式生產出的產品是低碳農業標準化產品,具體包括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有機產品和地理標志,即“三品一標”,而“三品”的認證標準依次嚴格,則表明所生產“三品”的低碳農業標準化的發展水平逐步提升。因此,該研究將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設定為低碳農業標準化發展程度的替代變量作為被解釋變量。
為方便研究,定義因變量 Y 為多元變量,將無認證的農產品歸為一類,取值為1;將無公害農產品取值為2;將綠色農產品取值為3;將有機農產品取值為4。
2.2.2 解釋變量定義。將解釋變量分為了5類,包括農戶特征變量、生產要素特征變量、生產過程控制特征變量、市場特征變量和外部環境特征變量。
2.2.3 描述性分析。在對模型進行計量分析之前,有必要對樣本變量進行描述性分析,通過整體把握變量的統計特征[10]。將進行有效問卷的份數、性別比例、平均年齡、平均收入、平均文化程度等相關描述,計算了每一個變量的均值和標準差,對所有變量的定義及描述性統計見表1。
2.3 低碳農業標準化的影響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運用SPSS 20.0軟件對問卷的628份有效數據進行計量分析。首先對將數據代入變量,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利用因子分析繪出相關系數矩陣圖,由于矩陣圖太大不方便顯示,因此用相關系數明顯的幾個變量(表2)進行簡要說明:反映變量之間相關性的相關系數矩陣中,村交通條件和村通信條件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657,生產經營檔案制度情況與投入品定點采購制度情況的相關系數為0.500,個人文化程度與個人年齡的相關系數為-0.466,說明部分變量之間具有較為明顯的相關性。
由于變量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性且變量數量較多,因此考慮采用因子分析法來降低變量間的共線性且達到降維的效果。對變量進行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結果顯示:KMO統計量為0.903,大于0.9;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的顯著性為0.000,小于0.05,說明適合對變量進行主成分分析。
對各變量進行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選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共14個,其累計貢獻率達到了65.666%,因此可以認為這14個主成分可以反映農產品質量認證的情況。
為了更好地解釋主成分,需要使主成分和原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更加突出,因此需要對成分矩陣進行旋轉。這里采用的方差最大旋轉方法可以在保持各因子不相關的條件下使它們的方差差異達到最大,表4輸出了 X在主成分的加權系數。從表4的旋轉結果可以看出,各主成分的因子載荷系數較為顯著。第一主成分F1綜合了X15、X16、X24、X25、X26和X27變量的信息;第二主成分F2綜合了X21、X22、X23、X29、X30和X31的變量的信息;第三主成分F3綜合了X11、X12和X13變量的信息;第四主成分F4綜合了X37和X38的變量的信息;第五主成分F5綜合了X5、X28和X36的變量的信息;第六主成分F6綜合了X34和X35的變量的信息;第七主成分F7綜合了X1和X2的變量的信息;第八主成分F8包含了X8的變量的信息;第九主成分F9綜合了X6和X7的變量的信息;第十主成分F10主要包含了X10的變量的信息;第十一主成分F11主要包含了X17的變量的信息;第十二主成分F12主要包含了X4和 X14的變量的信息;第十三主成分F13包含了X3的變量的信息;第十四主成分F14包含了X18的變量的信息。
由此可以得到各主成分的變量表達式:
Fj=38i=1ajiXi,j=1,2,3,…,14
式中,Fj表示第j個主成分;Xi表示第i個變量的值;aji 是變量對應的得分系數。得到的14個新的變量綜合了原變量的信息,避免了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和多重共線性。
3 低碳農業標準化的影響因素分析
在前面的研究中確定了14個新的變量 F 來反映本部分建立有序多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研究這14個變量對農產品質量認證的影響程度。在具體處理過程中,采用逐步回歸篩選法。逐步回歸篩選法是指對全部因子按其對 Y 影響程度(偏回歸平方的大小)從大到小地依次逐個地引入回歸方程,并隨時對回歸方程當時所含的全部變量進行 Z 檢驗,看其是否仍然顯著,如不顯著就將其剔除,直到回歸方程中所含的所有變量對 Y 的作用都顯著時,才考慮引入新的變量;再在剩下的未選因子中選出對其作用最大者,檢驗其顯著性,顯著的,引入方程,不顯著的,則不引入;直到最后再沒有顯著因子可以引入,也沒有不顯著的變量需要剔除為止。
根據實際情況和計算結果進行有序多分類Logistic模型的檢驗,結果顯示:該模型擬合信度的顯著性小于0.01,說明至少有一個自變量的偏回歸系數不為0。擬合度的顯著性為0.077,高于0.05,說明模型的擬合優度較好。又由于有序回歸模型中,不論因變量的分割點在什么位置,模型中各個自變量的系數都是保持不變的,因此還需通過平行線檢驗。其中,平行線檢驗給出了0.204的顯著值,高于0.05,說明由因變量分割點不同生成的方程組互相平行,相同自變量的系數相等。綜上所述,運用有序多分類Logit回歸模型,主成分自變量能夠較好地解釋因變量的結果。
通過以上檢驗后,對主成分進行有序多分類Logistic分析,以顯著性0.05為篩選標準,最后得到的分析結果見表4。其中, F1、F2、F5、F9、F10、F11在0.05的水平下顯著。F1反映了生產制度管理水平和秸稈、糞便和農膜的循環處理;F2反映了農產品的市場水平和農戶的質檢水平;F5從農業產業化和碳匯交易反映了農業規模水平;F9反映了家庭經濟水平;F10反映了土地流轉率水平;F11反映了技術投入水平。以上主成分涉及到了農戶特征、生產控制、市場反映和外部保障4個方面,可以認為能夠較為全面的解釋農產品質量認證的影響因素。
根據Logistic回歸模型估計結果,對農戶參與低碳農業標準化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如下。
(1) F1的偏回歸系數為0.373,對應的OR 值為1.452,其回歸系數高于其他主成分的回歸系數,僅次于 F 2的回歸系數。第一主成分綜合了投入品監管制度情況、投入品定點采購制度情況、投入品經營記錄制度情況、生產經營檔案制度情況、糞便循環化處理和秸稈循環化處理,與預期的方向一致。尤其是各種制度情況對農產品質量認證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說明低碳農業的發展必須要以標準化為基礎,而農業的標準化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作為保障。而且農業生產的管理制度也正在向著低碳、循環的目標靠攏。在生產制度的管控下,秸稈在循環農業、有機農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既可以作為肥料還田,或用作沼氣原料,又能作為清潔能源乙醇的原材料,同時減少了被廢棄或焚燒的環境污染,最終提高整個農業的綜合效益,夯實農村的經濟基礎,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而糞便處理成有機肥,不僅是減少對江河湖和地下水的污染,還能有效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有機質水平,達到提高土壤固碳能力的目的。而且糞便處理的技術與設備的投資回報期較短,能有效保障和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提高其低碳生產的積極性。一些嚴格的管理制度更嚴禁化肥和農藥的使用,保障農業的生態性,進一步實現了碳減排,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認證水平。
(2) F2的偏回歸系數為0.727,對應的OR 值為2.069,其變量增量的影響程度最高,且都是正向影響,可以認為其是影響農村品質量認證的核心部分。 F 2綜合了市場水平(是否最終擁有品牌、價格滿意程度和農產品聲譽)與農產品質量水平(是否進行土地質量檢測、是否擁有農產品質量檢測儀器、質檢知識掌握程度和每年質檢次數),也綜合了農膜的重復利用率。這說明低碳農產品的生產不僅是實現碳減排,更是要實現食品安全。在當今,農產品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嚴重地傷害了消費者的身理健康,如果僅從減排節能的目的進行生產,忽視農產品最基本的目的——保障人們的生存需求,那么低碳農業標準化的發展就失去了意義。低碳農產品的生產,需要嚴把質量關,并從市場的反饋來獲取質量的可靠性,從而進一步提出提高農產品質量的措施。農產品質量和市場反應互相促進,密不可分。
(3) F 5的偏回歸系數為0.535,其對應的 OR 值為1.707。 F 5綜合了是否參加過農業產業化組織、是否涉及碳匯交易和是否生態除蟲的信息。這3個變量都與農產品質量認證呈正相關關系。這說明低碳農產品的生產不是小農戶、散戶可以實現的,而是通過將農戶集中,將生產規模化來達成。在農業產業化程度較高的先進地區,政府為了促進經濟的更進一步發展,往往會與時俱進,將農業產業化與碳匯交易結合起來,并給予碳減排生產的農戶一定的財政補貼。農膜等農業資料在低碳標準化的生產要求下也必然要提高其重復使用的次數。
(4) F 9的偏回歸系數為0.087,其對應的 OR 值為1.091。 F 9綜合了農戶家庭年收入和農戶家庭務農收入比的信息。其中前者與農產品質量認證水平正相關,而后者與農產品質量認證水平負相關。為了解釋家庭務農收入比與農產品質量認證水平的反比關系,將農戶家庭年收入和農戶家庭務農收入比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兩者之間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而在調查中發現,也是經濟條件較差的農戶的務農收入比的占比較高,而經濟條件好的農戶的務農收入比的占比反而較低。這首先說明了低碳農產品的生產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其次說明富裕的農戶更可能實現生產的產業化,并擁有先進的技術設備和雇工,提高生產效率,縮短勞動時間,從而有大量的余力從事經商等活動來提高其收入。
(5) F 10的偏回歸系數0.160,其對應的 OR 值為1.174。 F 10主要綜合了土地流轉率的信息。土地流轉率與農產品質量認證水平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與預期方向相反。可以理解為發展農業,提高農村的經濟水平,各地政府一直在努力提高農村的土地流轉率,土地流轉率的提高引進了一批批農業規模企業,加快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經濟和技術的雙重利益帶動了農村的低碳標準化生產。
(6) F 11的偏回歸系數是0.091,其對應的 OR 值是0.913。 F 11主要綜合了年服務(培訓)次數的信息,由于年服務(培訓)次數的因子載荷系數為正數,因此其與農產品質量認證水平是正相關關系。這說明在政府提供的外部保障中,除了對農戶進行補貼以外,最有效的加快低碳農業標準化生產的途徑就是加大對農戶的技術服務。由于各地技術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大多數農戶對技術人員的評價一般,技術服務次數帶來的影響比較微弱。
(7)其他主成分的 Wald 檢驗值均不顯著。其他主成分綜合了年齡、文化程度、擁有土地面積、農機設備種類、主要能源結構、村交通條件以及村通信條件等。農戶的年齡以及文化程度對于低碳標準化的發展沒有影響。現在已經步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期,農村的交通條件和通信條件日益完善,這些條件的進一步改善對于低碳農業標準化發展的推動力很小。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該研究運用有序多分類 Logit模型對四川省農村農戶的問卷調查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家庭年收入、土地流轉率與低碳農業標準化發展正相關。
(2)加入產業化組織對低碳農業標準化發展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3)農業生產過程的循環化和規范化與低碳農業標準化發展正相關。首先,從質量檢測上看,是否進行土地質量檢測、是否擁有農產品質量檢測儀器、農戶質檢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每年檢測次數等都會對農戶從事低碳農業標準化生產產生影響;其次,生產制度建設上,投入品監管制度、投入品定點采購制度、投入品經營記錄制度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能夠為低碳農業標準化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從而促進農戶將低碳與標準化生產相結合;最后,技術投入上,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站和技術人員每年的服務次數對與低碳農業標準化的發展有正向影響;作為技術的秸稈、糞便的循環化處理、生態除蟲和塑料薄膜的重復使用等低碳生產技術對低碳農業標準化發展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
(4)農產品的品牌建設與低碳農業標準化發展正相關。從市場特征來看,農產品的品牌、價格滿意度、農產品聲譽與農產品質量認證之間呈正相關,反映出消費者對于農產品的反應在促進低碳農業標準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5)政府的碳匯補貼與低碳農業標準化發展正相關。
4.2 政策建議
4.2.1 完善低碳農業標準化生產的激勵機制,提高農業收入,吸引青壯年從事低碳農業標準化生產活動。農村的現狀是,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勞動力年齡偏高,且農村年輕勞動力嚴重不足,年輕勞動力主要流向沿海地區以及城市地區,農戶掌握低碳和標準化的生產技術和設備等技術水平偏低。想辦法提高農戶收入,吸引年輕勞動力回農村從事低碳農業標準化生產則成為這種新興的生產模式是否能得到有效發展的關鍵。因此,政府可以加大補貼力度,促進“互聯網+低碳農業標準化”模式的推廣,推廣農產品認證體系,降低“三品一標”的認證成本等措施來提高農戶收入。
4.2.2 促進農村土地流轉,鼓勵農業產業化組織的發展。第一,鼓勵土地流轉中介機構的發展,加快土地流轉速度,優化農村土地資源配置。第二,加強規范產業化組織與農戶之間進行土地流轉的經濟行為,對其進行法律上的約束和監督,防止產業化組織對農戶利益的侵害。第三,鼓勵農業產業化組織以多種形式發展,加大政策的傾斜力度,豐富產業化的組織形式以與農戶的多樣化需求相匹配。此外,加強對農業產業化組織的宣傳,鼓勵農戶加入。同時,由于農戶的弱勢地位,要注意對于農戶加入農業產業化組織的行為監管,充分尊重農戶意愿以保障農戶的利益。第四,要注意促進農業產業化組織在地域范圍之間的協作和聯系,合理協調各方利益、完善協作體系以加強共同風險抵抗能力,促進形成多方共贏的局面。
4.2.3 加強對農業生產過程的監督,建立起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在明知高碳農業危害的情況下卻仍然不予舍棄,這是環境問題上的“公地悲劇”。為了有效遏制這一現象,政府環保部門必須加強對農村污染環境的監管。一方面,對于農業生產過程中節約使用資源、再生循環利用資源等低碳農業標準化的方式給予物質獎勵、資金支持和政策傾斜,對于那些采取毀林毀草、亂排放農業廢棄物、隨意焚燒秸稈等浪費資源、污染環境行為,制定嚴格處罰措施,形成以政府環保部門為指導者、基層村委為主要監督者以及社會監督的3級監督體系。信息不對稱是導致出現“劣質農產品淘汰優質農產品”的根本原因。因此,建立并廣泛推行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則是破解農產品安全問題的關鍵所在。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政府部門應更加強調從源頭上控制污染,而不是僅僅注重流通渠道的質量安全把關,大力支持或委托當地農業協會等第三方組織,構建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并向廣大消費者公布追溯信息,確立經政府允許并授權的第三方檢驗公布的可追溯農產品才可以流通的制度保障。例如,農戶需要在追溯體系里公布這一批農產品的基本可追溯蔬菜是農戶需要記錄農戶姓名、產地、種植品種、定植時間、 施肥時間、用藥及停藥時間、采收前農殘衛生質量檢測、采收時間等生產信息,以及種子、農藥、化肥等農資的品名、防治類型和殘留期信息,增加“父本、母本”信息的可追溯蔬菜是在基本可追溯蔬菜記錄信息的基礎上,增加種子父本、母本信息的記錄與標識,如種子父母的產地、農殘檢測和品質等級認定等信息。
4.2.4 加快農產品品牌建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產品市場競爭的加劇使得農產品品牌的建設成為低碳農業標準化生產方式贏得競爭勝利的一種有效的途徑。品牌的建設強調的并不是結果,而是在品牌建設過程中對于農業生產、協作、營銷和管理一整套標準的落實,從而以某種標識獲得消費者的認可。當地政府應當根據當地情況與帶頭的農業產業化組織合作建立起一套完整、規范的低碳農業標準化生產標準體系,鼓勵農戶以該標準約束自身農業生產活動,從而降低當地農業碳排放并提供高質的農產品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這樣,政府就可以推動當地的農產品優質品牌的建設,通過在農產品市場上樹立良好的差異化形象提高農產品售價和銷量,從而促進當地的產業化組織和農戶增收,使他們在從事低碳農業標準化生產中受益。
4.2.5 培育農業碳匯市場,完善農業碳匯交易制度。培育并發展我國農業碳匯市場,完善農業碳匯交易制度不僅能成為農戶從事低碳農業標準化生產的一條創收途徑,最重要的是它將這種農業生產的正外部性收益內化,從市場制度層面上給予我國低碳農業標準化發展以支持。低碳農業標準化將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方式所包含的環境效應通過碳匯市場以貨幣化形式表現出來,再與標準化生產方式所包含市場效應相結合,對農戶的激勵作用將大大增加,非常有力地推動節能減排相關技術措施的使用以及循環農業等替代農業的發展,保證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但是,就我國目前碳匯市場的現狀而言,它的建立與發展還需要經過一段較長時期的努力,現今的主要任務是農業碳匯的數據庫的建立與完善以及與之相應的體系建設,在此基礎上才可能使我國農業碳匯市場得到有序、有效的建設并使其正常運轉。
參考文獻
[1] 張廣勝,王珊珊.中國農業碳排放的結構、效率及其決定機制[J].農業經濟問題,2014,35(7):18-26.
[2] 許廣月.中國低碳農業發展研究[J].經濟學家,2010(10):72-78.
[3] 鄭恒,李躍.低碳農業發展模式探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1,32(6):26-29.
[4] 漆雁斌,陳衛洪.低碳農業發展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J].農村經濟,2010(2):19-23.
[5] 周錫躍,徐春春,李鳳博,等.我國農業標準化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11(20):184-186.
[6] 熊肖雷,李冬梅,馮瑩,等.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農戶農業標準化生產意愿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5):862-868.
[7] 婁旭海,王芳,陳松,等.河南省小農戶農業標準化生產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7(S1):51-54.
[8] 陳昌洪.農戶選擇低碳農業標準化的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農戶的調查[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3):21-25.
[9] 成德寧.我國農業產業鏈整合模式的比較與選擇[J].經濟學家,2012(8):52-57.
[10] 朱玉春,喬文,王芳.農民對農村公共品供給滿意度實證分析:基于陜西省32個鄉鎮的調查數據[J].農業經濟問題,2010,31(1):5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