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娣
【摘要】在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發生了許多故事,猶如串串音符,奏響在每一個早早晚晚,有的激越,有的低沉……有些似乎已經隨著時間一起流逝,但有些依然縈繞耳邊,讓我回味,讓我思考,讓我反思。本文通過初一第一節課的教學告訴我們:如何引導學生真誠地舉手發言。
【關鍵詞】語文課堂;引導學生;舉手發言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初一第一節課的現場
2016年秋學期,根據學校的工作安排,我從初三語文教學崗位來到初一語文教學崗位。滿懷一腔熱情,我認真準備了第一節課。盡管這樣,我還是有一絲的緊張,因為我無法預測初一孩子課堂上會怎樣表現。帶著這一絲緊張,我走向了課堂。來到初一(1)班教室門口,看到教室里40名可愛的孩子全都在靜息,在安靜地等待著我這位新老師。走進教室,組織課堂,師生相互問好,孩子們聲音非常洪亮。孩子們真可愛,我的那一絲緊張漸漸淡去……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朱自清的散文《春》,大家在家都預習過這篇文章了,老師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覺得文章中描繪了春天哪些景象?”“嘩”一下子,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起了小手,有幾個小男生手舉得特別高,甚至還有學生嘴里喊著“老師,我來”“老師,我會”“老師,喊我”……一下子,我蒙了。怎么辦?喊誰?看了一下座次表,稍做鎮定。還是喊那個手舉得最高、臉急得通紅的小胖子吧!“王益森,你來說!”“小胖子”一下子站了起來,然而卻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別緊張,慢慢講”,我鼓勵他。“對不起,我還沒想好……”他低下了頭。“沒關系,請坐,聽聽其他同學回答。”……“下面我們請兩個同學上黑板默寫一下字詞”。依然,孩子們非常積極,很快,字詞就默寫好了,可是錯誤不少。“下面請同學們上來訂正,愿意的自己上來。”“嘩”一下子上來好幾個。一人占據了一塊地盤。可是,讓人無法理解的情況又出現了,一個看上去很機靈的孩子,站在黑板前就是下不了筆。下面的學生漸漸有了議論的聲音。那個孩子在同學們的議論聲中默默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帶著一些困惑,我上完了這節課。
關于第一節課的聯想
聯想1:
我的學生時代。確實懵懂的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還記得那也是初一的時候,一次數學老師找我,說第二天有一個新老師在我們班級上一節課,作為數學課代表一定要帶頭發言,支持老師,上好這節課,我立即表態答應了,心里還美滋滋的。第二天上課了,我始終記住老師的要求,一心想著回答問題。新老師終于喊同學上黑板了,還沒等老師將題目寫好呢,我就高高地舉起了手,等待老師喊我。老師似乎也心領神會,一下子就喊了我。我很開心地走上了講臺,面對黑板的那一刻,我蒙了……題目挺難的,一下子想不出來,不會。“怎么辦?下去?丟人。不行,再想一想,一定要支持老師……”越急越是想不出來……我只能灰溜溜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后面老師講了什么,我一點兒也沒聽進去。
聯想2:
我的初三語文課堂。從2012年開始初三語文教學,有一個共性的情況:語文課堂上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很少,一般情況下一個問題提出來,最多也就是幾個學生舉手,更多的學生都是低著頭,害怕老師喊到自己。剛開始,我也是只喊舉手的學生回答問題,后來發現,這樣下去不行,總是那幾個學生回答,沒法了解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利于整體課堂效益的提高,于是我便試著喊那些沒舉手的學生回答,結果出乎我的意料,他們也能回答出來。于是,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便通過觀察的方式,看學生的表情、神態,確定發言的學生,結果有效擴大了回答問題的面,提高了課堂效率。另外,也通過其他方法不斷調動學生舉手發言的積極性,課堂氣氛也漸漸活躍起來。
關于第一節課的反思
自己的學習、教學經歷中發生的這些小故事,讓我對上課學生舉手發言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學生舉手、不舉手只是一種現象,甚至有時還是一種假象,教師千萬不能被這種假象蒙蔽,以免將教學工作帶入歧途。這種現象可能與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差異有關,可能與我們的教育教學思想有關,可能與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有關,也可能與某位教師的教學風格有關……
針對這一現象,我的反思是:要引導學生真誠地舉手發言。
1.讓學生知道上課舉手發言的目的和作用。一旦學生知道上課舉手發言是為了發表自己的見解,與老師、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配合老師確定教學的起點、講解的重點等,學生就會更理性地看待上課舉手回答問題這件事情,就不會再去考慮那些多余的想法。也就不會為了要在同學、老師面前出風頭,而違心地舉手;也就不會為了爭強好勝,而違心地舉手;也就不會考慮自己在異性同學心目中的形象,而不敢舉手;也就不會因為不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其他同學,而吝嗇舉手。
2.根據學生的實際設計問題,確保學生跳一跳夠得著。學生上課不舉手或者瞎舉手,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師課堂上提出的問題質量不高:太簡單,沒有思考的內容;太難,嚴重脫離學生的現狀。因此,我們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在問題設計上下功夫,要綜合考慮教學內容、學生實際等因素。要準確把握好問題的難易程度。問題設計過難,就可能讓學生不敢作答;問題過于簡單,沒有什么思考價值,很多學生就不屑于回答。好的問題,是要讓學生人人能回答,但又能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不同水平的回答。
3.一節課中問題不宜太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中學教學內容逐漸增多,一節課的問題太多,忽略學生閱讀教材和思考的過程。沒有充分的時間進行細致思考,學生回答問題的錯誤率就會很高,回答問題的質量就會下降。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留足時間讓學生充分地閱讀教材,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和體驗,思考過后再回答問題,才會有效果。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