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衛飛
【摘要】“和大人一起讀”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教材中新增的一個欄目。欄目賦予“大人”新含義,編排特色鮮明,其目的是通過這個欄目來促進大人和孩子一起閱讀,拓寬孩子的閱讀空間、閱讀對象,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興趣,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本文通過對這一欄目編寫特征的解析,提出了這一欄目的教學策略,讓閱讀落到實處。
【關鍵詞】欄目;特征;共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2016年秋季開始全面推廣使用的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以下稱部編教材)把課外閱讀納入了教材體系,努力追求教學、自讀和課外閱讀三位一體,旨在引導兒童“多讀書,讀好書”。教材的變化讓人耳目一新,尤其是新增了“和大人一起讀”這個欄目,給教學帶來了新的契機與挑戰。那么,何謂“和大人一起讀”?為何要“和大人一起讀”?如何“和大人一起讀”呢?我結合自己一個多學期的教學實踐,談談對這個欄目的認識與思考。
一、“和大人一起讀”的內涵再認識
(一)“大人”新含義——廣泛多元
孩子閱讀之門的開啟,往往與大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日常生活中,大人是孩子的榜樣,他們對閱讀的態度無形中影響著孩子。部編教材“和大人一起讀”,立足于我國家庭教育的現實狀況,這里的“大人”,對孩子來說,只要年齡比他們大,有閱讀協助能力的人都可以成為和他們一起讀的“大人”。
(二)教材新特點——親切自然
1.遵循認知規律
該欄目安排在每個單元的語文園地后面,每學期8篇,有童詩、散文、童謠、童話等不同體裁,內容豐富、形式多變,吸引著孩子們的眼球。在安排上,由易到難,由淺入深,螺旋上升。一年級上學期,孩子剛從幼兒園走進校園,他們的思維意識與行為習慣或多或少地還帶有幼兒園的影子,基于兒童的認知水平與經驗水平,欄目所選擇的文本都是符合兒童心理特點的,很好地達到幼小銜接,推進兒童閱讀實踐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過渡。
2.激發閱讀興趣
這些文本圖文并茂、篇幅短小,又都是孩子們喜聞樂見易于讀懂的,閱讀難度小,具有兒童文學的審美價值,是讓孩子愛上閱讀的好“食材”。
和大人一起讀書,有利于融洽親子關系,激發閱讀興趣,從而培養兒童良好的閱讀品質。一年級兒童還不具備獨立閱讀能力,他們在幼兒園已經習慣了聽大人講故事,與大人一起看故事,所以,在一年級安排的是“和大人一起讀”。
3.增進豐富情感
“和大人一起讀”欄目的開設,旨在讓更多的閱讀指導者參與陪伴孩子的閱讀,營造閱讀環境,拓寬閱讀空間,又能讓孩子從大人身上汲取閱讀方法,從而產生濃厚持久的閱讀興趣,更好地提升閱讀力。
(三)功能再認識——凸顯本質
1.注重語感培養
語感是構成一個人語文素養的核心因素。對一年級兒童而言,語感培養的關鍵是語音感的形成,本欄目指向的語感培養第一級目標是“提升誦讀能力”?!昂痛笕艘黄鹱x”這一欄目,所選文本很多采用“反復”與“復沓”等手法,形成一種回環美。比如下冊《誰和誰好》中的“誰和誰好?藤和瓜好,它們手拉手,不吵也不鬧。誰和誰好?蜜蜂和花好,蜜蜂來采蜜,花兒仰臉笑……”每一段落中相對應的句子格式與字數一樣,韻腳分明,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有利于兒童語音感的形成。
2.加強語用訓練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倍烤幗滩闹械摹昂痛笕艘黄鹱x”這一欄目,也是培養語言運用的重要平臺,選編的很多文章留下很好的想象空間,讓孩子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所以,在誦讀的基礎上,可以讓他們接著文章的思路往下續編內容,通過文本的排列規律來想象、補充,不僅能幫助孩子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還能發展他們的語用能力。
3.注重生活語文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所以,選編進教材的課文往往都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兒童的學習受外界的影響比較大,如果我們能在教學時再現生活場景,就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生活情趣,對文字產生一種親近感。所以,“和大人一起讀”欄目的內容編排,也更易于調動學生的閱讀情感。
二、“和大人一起讀”的策略再思考
明確了欄目的設置特征,那么如何才能讓這一欄目發揮更大的效用?如何讓這一欄目助推學生語文素養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搭建平臺——家長陪伴共同讀
在閱讀的初始階段,陪伴孩子最多的往往是自己的父母。但 是,許多家長不知道讀什么內容,更不知道如何指導孩子去閱讀;因此,親子閱讀得不到時間和質量上的保證。而這一欄目的安排,就能讓家長明確,由自己陪著孩子一起讀,才能有效保證閱讀的時間和質量。
家長受自身條件的限制,他們的閱讀水平與理解能力也不同,在陪伴孩子閱讀時,會出現不同的效果。所以,培訓家長是發揮欄目作用關鍵的一步。教師要做好指導者與組織者,利用家長會、家長學校等,采取“提前介入—價值引領—經驗分享”等多種形式搭建共讀平臺。比如在開學家長見面會上,對新生家長進行“崗前培訓”,向家長做系統介紹,講清“和大人一起讀”新欄目的設置意義和實施方法,強調課外閱讀對于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現實意義,幫助家長與教師達成共識。其次,可以將教師開展“和大人一起讀”的活動錄成視頻,放到網絡上讓家長們學習,并利用家校聯系群定期組織閱讀交流會,通過講座、QQ或微信等手段給予方法上的指 導,讓家長陪伴讀真正落到實處。
(二)模仿遷移——巧用留白想象讀
編入“和大人一起讀”欄目中的許多文章,在語言表達上很有特點留下很多空白,也是讓學生進行語言運用的重要平臺。那我們在讀的時候,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留白,引導孩子進行想象,通過讀、想、說有效開展閱讀,提高閱讀水平。
比如讀完《三只白鶴》之后,說一說哪只白鶴能找到埋在地里的大魚。這些故事結尾回味無窮想象無邊,引導孩子把文字讀成一幅幅畫面,孩子真正領會到閱讀的樂趣,同時也促進語言與思維的共同發展。
(三)活動演繹——拓展實踐開心讀
低年級孩子的閱讀,不是理性的、邏輯的,而是感性的、活潑的。豐富的閱讀拓展活動,可以讓兒童更充分地感受閱讀的樂趣。
1.做起來
《剪窗花》生活氣息濃郁,滲透傳統文化,讀后和孩子一起動手剪剪窗花,引導孩子了解窗花這種傳統民間工藝的藝術特點,欣賞一些經典的窗花作品,感受其中美好的寓意。
2.唱起來
《誰會飛》《小兔子乖乖》這些童謠,有著現成的情趣盎然的旋律,不妨引導孩子一邊讀童謠,一邊做動作,配上音樂唱一唱,更顯趣味。
3.編起來
《春節童謠》有著濃郁的北方色彩,和南方的習俗不太一樣。大人可以和孩子一起聊聊本地的春節習俗,聯系生活實際,讓孩 子說說過年最喜歡的活動,嘗試著編一編屬于我們自己的《春節童謠》,搜集一兩則春節傳說故事,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4.演起來
學習《拔蘿卜》,可以讓孩子結合故事情節演一演。教材中呈現的是不完整的文本,故事到“小狗喊小貓來幫忙”,后面用了一個省略號,沒有接著往下寫。但插圖把故事續編了下去:小貓來幫忙,還是拔不動;小老鼠來了,還是拔不動……“后來怎么樣了?”通過大膽想象,仿照故事的語言表達方式,家長和孩子接著把故事有滋有味地編下去、演出來。
“唱唱、做做、編編、演演”這些豐富的形式,調動兒童的多種感官參與閱讀活動,深化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在不知不覺中鍛煉和提高孩子的實踐能力和語言能力。
總之,“和大人一起讀”是一個全新的欄目。如何開展這項工作也是一個嶄新的任務,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一切都需要我們語文教師邊實踐邊總結邊梳理。我們要勇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尋找到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策略,促進大人和孩子一起有效閱讀,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馮世明.小學生自主閱讀教學指導方法[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6.
[2]喬桂英.閱讀方法指導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3.
[3]曹愛衛.牽手孩子,走進閱讀世界[J].小學語文,2016(7).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