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摘要】情感教育是新課改中的重要改革理念,更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本文首先詳細研究和分析初中語文教學情感教育缺失的表現(xiàn)和原因,以問題為導向,提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就初中語文教學如何發(fā)揮好情感教育的作用提出個人觀點。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問題;情感教育;觀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黑格爾先生曾經說道:“我們簡直可以斷言聲明,假如沒有熱情,世界上一切偉大的事業(yè)都不會成功。”[1]從中可以看出,情感是個人或者集體取得事業(yè)成功的基本內核。在教育領域,情感教育自然也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初中,學生的思想、行為正在發(fā)生關鍵性的變化,情感教育更是對學生的一生都會產生重要、持久的影響,因此更應該重視。本文從如今初中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從中找出癥結所在,以此為導向,提出相應的對策,以供同仁借鑒參考。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現(xiàn)狀
(一)課堂教學中情感教育的缺失
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主戰(zhàn)場,更是學生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并對于學生認知體系、思維體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中情感教育缺失的相關問題。例如教師在講解蘇教版初三上冊《飛紅滴翠記黃山》中,對于黃山的地理位置、地質形成情況等知識性的內容花費大量時間著重介紹,而對于其雄壯美好的自然風光,游客的心理感受等傳達不深、不透,感染力不強,導致學生未能形成共鳴,難以激發(fā)對祖國美好山河的情感。這種教學側重于對課文知識性內容的傳授,而對學生情感、感悟等體驗性的情感傳達不夠,導致學生未能真正去理解課文和激發(fā)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也未能達到新課改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要求,對于構建學生內在情感素質的幫助不夠。像這樣的課文還有很多,如果語文教師們在教授過程中未能關注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的潤滑作用,只是將干巴巴的科學、地理等認知性知識一股腦的灌輸給學生,勢必會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對語文的喜好程度,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而更為重要的是這不利于學生情感價值觀的系統(tǒng)構建和發(fā)展。
(二)課外環(huán)境導致情感教育缺失
首先是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學校為了升學率要求教師的教學內容多集中于語文知識性的教授,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課文字、詞、句的分析上,而對于學生體驗性、情感價值觀的構建關注程度不夠;其次是在課外,給學生布置大量作業(yè),要求學生通過大量練習,來掌握考試知識點、要點,以獲取高分。而這將占據學生非常多的時間,導致學生娛樂時間、休閑時間,甚至是鍛煉身體時間被嚴重壓縮,并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最后更深層次的是社會對下一代的期望和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于集中在教育上,導致對于學生的評價方式非常單一,往往不自覺的采用學習成績高低作為衡量學生是否優(yōu)秀的唯一標準,而這自然會忽視對于學生創(chuàng)造力、個性發(fā)展等內在情感素質的培養(yǎng)。這種忽視更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學生,導致學生自己也不重視個人的愛好、興趣的培養(yǎng),而是集中時間、精力在如何提高個人分數(shù)上,對于完成新課改中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標自然會產生影響。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強情感教育的對策
(一)課堂教學中充分挖掘課文本身的情感
語文課文本身擁有豐富內涵,其中大多寄托作者內在的思想、情感。但是有的情感表達得很顯明,比如詩歌、散文等,作者的情感直接進行表達,教師在講解時可以重點針對這些情感的抒發(fā),引導學生去多讀、多體會,學生也容易得到共鳴;有的則很隱蔽,比如一些說明文。比如前文提到的《飛紅滴翠記黃山》,這篇文章中大量書寫黃山的地理位置、地質構造、形成過程等,包含大量的科學知識,如果不能利用情感作為潤滑劑,只是直白地告訴學生這些知識,課堂教學的效果不會很理想。對待這類的文章,可以采取多媒體的方式進行講解,用圖片、音樂,最好是影像資料,將黃山的風光真實、生動地展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這樣學生自然會被之吸引,繼而激發(fā)對黃山的熱愛之情。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情感教育的潤滑作用,在遇到說明性的文章,要采取多媒體等的方式,將知識性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甚至情感化,這樣學生自然會被之吸引,課堂效果自然會非常好。
(二)課外促進情感教學的方法
正處于關鍵發(fā)展階段的初中生,更需要教師利用好語文情感教育的媒介作用,幫助學生從語文中獲取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培養(yǎng)對語文的愛好和興趣。因此,教師要在思想上重視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要加強學習,及時掌握情感教育的最新動態(tài)、發(fā)展理念和方式方法,學以致用,及時的用于實踐的教學活動中;同時在課外多組織一些集體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比如讓學生去書本中提到的地方走走,體驗和感受作者當時的心理情感,讓學生對比作者在書中的情感和自身實在經歷后的情感,對于學生而言不光更加容易體會和記憶文章以及理解其內涵的真情實感,而且這個過程是情感和認知緊密結合的過程,更是其人生中真實的實踐經歷和成長過程,非常有益。
三、結語
總之,在初中階段,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不光對于學生學習語文有培育、引導作用,更對于學生一生價值觀的形成和認知體系、思維體系的構成有重要推動作用,因此廣大的教師同仁們應該緊緊圍繞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根本目標,培育好和發(fā)展好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個性,培養(yǎng)出面向未來的真正人才。
參考文獻
[1](德)黑格爾.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德國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