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蓉萍
【摘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教材是非常重點的一個部分,直接影響了教學的整體效果。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也在不斷深化學生教材改革,對學生教材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在教學過程中,教材影響著教學的進度,應用合適的學生教材,可以有效提高學生教學的綜合水平,如何促使學生教材朝向更加合理化,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十分關注的問題。本文對學生教材中應用名著閱讀進行了重點研究,并詳細地分析了名著閱讀在學生教材中的具體應用,希望可以給學生教材工作提供幫助,架起學生教材和名著閱讀之間的橋梁。
【關鍵詞】名著閱讀;學生教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我國的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學生教材的內容和模式也在發生著一些變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教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產生了影響,還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能力。根據新課標的規定,通過有效的措施幫助學生自主思考,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通過名著閱讀,可以有效開闊自身的視野,不斷提升自身品位,還可以培養自身的情操,所以,將學生教材和名著閱讀相結合起來,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目前,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培養學生進行名著閱讀的能力,有意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我國一直提倡名著閱讀,經過很多年的實踐,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與此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何更好地促進名著閱讀發揮作用,已經成為廣大教學工作者急于解決的問題之一。在學生教材中應用名著閱讀有很多的優勢,在學生教材和名著閱讀之間搭建橋梁,使兩者都可以更好地發揮作用,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本文就對其中的實踐意義進行研究。
一、將學生教材和名著閱讀相結合的優點
(一)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對于學生來說,在學習教材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困惑,有一些知識點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對于一些歷史事件或者是名人逸事不夠了解,所以對于老師講授的某些知識并不能真正地掌握,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學習成績也不盡如人意。通過名著閱讀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儲備知識,培養語感,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擴寬學生的想象力。這樣一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自身所掌握的豐富的課外知識,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綜合運用各種文學素材,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
(二)提升教學效果
在傳統教學的班級里,老師講授知識,學生聽講,之間的溝通并不多,所以老師并不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常常把重點放在了展示知識和技能上,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接受情況,是一種老師單方面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的方式,這樣的教學效果明顯不會特別高。
但是采用名著閱讀方法的班級,學生通過進行大量的名著閱讀,掌握了大量的課外知識,同時老師給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學生各自發揮自己的能力,主動地去思考和吸收學生教材中的知識,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漲,主體意識也在提高,使得學習的效果很明顯。教師及時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和學生一起進行探討和學習。如此一來,不僅解放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也很明顯。
(三)名著閱讀可有效增加學生知識量
在學習學生教材時,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十分重要,名著閱讀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通過進行名著閱讀,幫助學生認識更多的名人軼事,了解更多的歷史史實。學生進行大量的名著閱讀,積累了大量的知識量,這樣在學習過程中,以及在考試過程中,都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優勢。例如,早在2008年,中考語文試題中就已經出現了考查《水滸傳》的命題,之后年份的中高考也是經常出現有關名著的考題,如果學生進行了大量的名著閱讀,那么,在應對這類題目時,就可以更加地得心應手。當學生在學習教材的過程中,遇到描寫的情節或者場景時,可以借鑒名著閱讀中的相關內容,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提高,知識儲備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豐富。
(四)名著閱讀可以提升學生學習中的社會意識
名著閱讀中包含了一定的社會狀態,學生通過閱讀名著可以對社會狀態有一定的了解。目前有關名著的書籍十分豐富,學生可以選擇的內容非常的多,包含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喜好,選擇喜歡的課外名著進行閱讀,不斷拓寬自身視野,提升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同時,學生在閱讀名著書籍時也可以了解很多歷史史實以及社會現象,學生在接觸社會事務的同時,提升了學生的社會意識,有利于學生提高綜合水平。
二、學生名著閱讀的現狀
目前,在編排教材時,有關名著的范圍比較狹窄,還沒有做到面面俱到,這就導致學生在進行名著閱讀時,存在碎片化的情況,無法使名著閱讀真正地發揮應有的作用。
在名著中,經常出現一些生僻的或者是拗口的表達方式,使得學生望而卻步。很多名著因為時代比較久遠,外國名著還存在著很大的地理差異和文化差異,所以導致學生在閱讀名著時經常產生問題,進而使得名著閱讀變得索然無味。現在很多學生的課業都比較繁重,課余時間都在寫作業,所以可以用來進行名著閱讀的時間不是很充足。在各種原因作用下,學生進行名著閱讀的現狀不容樂觀。
在教學過程中,雖然老師們開始逐漸重視培養學生閱讀名著,但是有一些教師比較在意自身的閱讀體會,在傳授學生時,將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還有一些老師,只關注和考試相關的名著閱讀,充滿了功利性;再加上教學模式比較死板,學生和老師之間普遍缺乏有效的溝通,導致名著閱讀的作用無法充分地發揮。
三、結合學生教材,構建系列專題,進行名著閱讀
(一)以“篇”帶“本”,搭建“單一人”專題
在架構專題的過程中,要以人物形象為重點,用“篇”來帶“本”,進而幫助學生理解整本書。在教材中,規劃出擴展性的閱讀內容,將學生教材中單個篇幅或者一短章的內容和整體書本專題進行連接,融會貫通。結合教材中涉及的一些知識,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名著閱讀,幫助學生更加地多元地理解人物形象,同時對文章也有更加深刻、清晰的認識。通過單一文章,學生可能對人物形象的把握并不到位,但是通過閱讀作者的其他文章,讓學生多元化地理解人物形象,也會有更全面的把握。例如在部編教材中,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為本源,通過對濟南的冬天進行描寫,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濟南的環境,也可以感悟老舍的情懷。同時,學生通過閱讀老舍的其他文章,可以理解到更加豐富的老舍想要表達的內涵,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意義。
(二)搭建“群像體”專題,用“篇”帶“篇”
搭建群像聚集的專題,使得“篇”與“篇”之間產生聯動,幫助學生從讀幾篇文章,到讀一本書,就像糖葫蘆串一樣,將文章串聯起來。學生通過閱讀名著,可以學習同一作品中的不同個體,然后將所學串聯起來,形成群像,不止了解一個人,而是了解一個時代的人或者是一群人,對一個時代的文化進行了解。雖然閱讀的是一篇一篇的文章,但是理解的內容會產生“1+1>2”的現象。同時,一篇篇的閱讀,可以使舊知識和新知識聯動起來,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教材中的《紀念白求恩》,結合白求恩或者那個時代別的文章,學生在閱讀這些文章時,充分激發了自身的興趣,使得閱讀能力大大提高。第一個階段的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同學們先討論白求恩是什么樣的人,然后通過閱讀,對內容進行整理,小組之間進行交流。第二階段,小組長說明選定的特性,并說明理由和有關的研究意義。第三階段,各小組聽取意見以后,進一步對白求恩這個人物的形象進行完善。
(三)以“本”帶“本”,構建“類作品”專題
以“本”帶“本”,學生在閱讀一本教材的同時,可以另外閱讀同作者的其他名著,從多個角度來了解作家的寫作風格,通過閱讀來走近作者,進而走進作者的文章,感悟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例如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學生可以閱讀魯迅的其他文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魯迅的寫作意圖,使得學生真正地走進教材中有關魯迅的作品中,提高學習的效果。通過閱讀同一個作家的不同作品,學生可以全方位地對作家的創作風格進行了解,感受不同作家的高尚情操。
四、結語
綜上所述,以學生教材為中心,搭建可以將教材和名著閱讀聯系起來的橋梁,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教材,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擴展自身的知識面。在實踐過程中,要結合實際情況,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材,搭建合適的橋梁。
參考文獻
[1]王莉.初中學生教材名著閱讀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1.
[2]饒滿林.從教材視角看名著閱讀考查——以江蘇卷學生教材附加題為例[J].學生教材通訊·A刊,2016(4).
[3]鄒云來.農村初中學生教材名著閱讀教學現狀與對策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8).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