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益紅
【摘要】農村學校教學資源相對落后,一定程度上羈絆了學生的語文綜合性學習腳步,但是也存在著自己的獨特優勢,積極開發并利用本土課程資源,有助于激發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興趣,提高綜合性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課程資源;綜合性學習;興趣;評價;角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語文學習的新要求和重要組成部分,它強調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并要求能綜合運用語文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創新、合作探究精神,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許多教師進行了積極的實踐和探索。作為一名農村一線教師,我也為之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由此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在封閉的環境中探尋教學資源
農村學校教學條件和學生家庭條件相對比較落后,雖然近幾年國家在教育方面投入了不少資金,農村各學校基本配置了圖書室和多媒體教室,但由于數量有限和開放時間的限制,使學生望而卻步。同時家里有電腦、藏書的也畢竟少數,周圍的生活環境中能供學生學習的各種文化設施更是貧乏。受這些條件的影響,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對于農村學校,還可以積極開發和利用本土化的課程資源,尤其是利用農村當地的自然風光、民俗民情、人文景觀來進行綜合性學習。農村學生接觸大自然機會多,對大自然的感悟比城市孩子深切,對風俗民情耳濡目染,如果能有效地開發利用這些課外資源,定能豐富綜合性學習活動。例如我們溪口是國家5A級風景旅游區,名勝古跡、文化歷史名人、民俗風情等資源豐富,為此,我組織學生在假期參觀游覽名勝古跡(如蔣氏故居、玉泰鹽鋪、千丈巖等)寫導游詞、品嘗溪口特產(千層餅、水蜜桃、芋艿頭等)擬寫廣告詞,采訪當地名人后代、收集有關詩詞傳說,追尋張學良等名人足跡,讓學生在感受大自然旖旎風光,領略家鄉風土人情時,大大加深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二、在沉寂的氛圍中激發學生興趣
由于綜合性學習對教師的要求較高,不像教一篇課文這樣省心,所以,如果根據教學內容像上其他的課一樣進行教學,必會趨于平淡,喪失學生的興趣。同時由于硬件設施的限制和學生知識結構的差異,大部分學生綜合性學習中主動地位喪失,忽略了活動過程,因此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過程流于形式,導致探究結果呈現一致性,缺乏多樣化。本文認為,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要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選擇明確的活動主題
活動的主題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興趣,學生對于語文課本單元綜合性學習并不都感興趣,因此可以有所選擇和補充。如學生往往喜歡追“星”,我就投其所好,組織學生查找了解自己感興趣的明星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探索歌詞與古詩詞的聯系以及與明星有關派生出的新詞匯,讓學生多角度去發現、探究真相和社會現狀。
(二)采用豐富的活動形式
為了激發學生興趣活動呈現方式也需靈活多變。如表演、辯論、手抄報、黑板報、訪談、參觀等。如我在組織學生開展《追星一族》綜合性活動時,主題確定為“中學生追星利多弊少還是弊多利少”,讓學生以辯論賽的形式呈現活動結果。當然先前要告知辯論賽的程序,給學生較長的時間準備。辯論過程相當激烈,學生在感受活動的樂趣時鍛煉了思維,同時提高了交流、表達、寫作等能力,豐富了語文底蘊。
(三)進行合理的分組操作
一個班級里面思維靈敏、動手能力強的學生畢竟少數,于是我在尊重學生自愿情況下合理安排小組成員,進行優劣、強弱搭配,實施同質分組和異質分組相結合,把他們分成三至四組,每組三至四位,以有效展開活動,使全體學生參與其中,防止流于形式,使各知識層次的學生能體驗合作過程中的快樂,分享勞動成果的喜悅。
三、在機械的應試中轉換教師角色
“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類似的口號喊了很多年,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總免不了越俎代庖。因此,我們必須改變觀念,少一次考試,少一些重復的、機械的作業,在百忙中抽出時間進行綜合性學習,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為了不影響教學進度,所以大規模的活動不求數量,只求質量。
綜合性學習是最能體現學生自主、創新、探究的一項活動。它一般只提供活動的方向和少數參考資料,大量的具體的學習任務由學生自主完成,這就給了老師和學生一個探究和設計活動的空間。實踐證明,在活動過程中,只要教師講清要求、指導到位、大膽放手,學生就盡一切手段,收集大量的資料,并呈現多樣化的活動成果。如我在組織學生開展《走進家鄉》綜合性活動時,原本想按照區域劃定的小組分組收集材料,但轉念一想:每一小組成員生活區域不同,說不定會有更豐富詳盡的資料。果然不出所料,兩周后,學生呈現的材料五花八門,有些是我聞所未聞,如有的學生有收集彌勒大佛有關資料,包括大佛建造由來、彌勒傳說、彌勒文化;有的收集三隱譚景點資料還附帶照片。有的學生收集蔣介石老婆毛福梅的有關資料,還附帶其住宅照片;有的還拍攝了古色古香的民間老宅,收集了民間工藝,等等,真可謂精彩紛呈。活動成果方式除了在課堂上交流外,我還利用手抄報、黑板報等形式進行刊出。這些都極大地鼓舞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后來的周記中,學生紛紛對這次活動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以上是本人對綜合性學習的一些粗淺感受和做法,要真正落實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有突破性的進展,還要深入探究,反復實踐。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