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紅艷



【摘要】淮安本土文化引入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是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于2016年12月開題研究。經過筆者一年多的教學實踐研究,淮安本土文化引入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成效顯著,文章通過研究前后的數據對比,來對研究的成效加以闡述。
【關鍵詞】中職;淮安本土文化;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在研究之初,筆者對江蘇省淮陰商業學校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的內容是有關淮安本土文化中運河文化、名人文化、淮揚菜文化的一些知識的掌握情況。問卷共發下290份,回收267份。參加問卷的學生仍為參加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15級會計、汽修、施工、旅游、烹飪專業的280名學生。同時,對參加問卷的學生進行了淮安本土文化知識的測試。
結合調查的情況來看,不難看出,在研究初始階段,學生對淮安本土文化中的運河文化、名人文化、淮揚菜文化的了解僅限于表面的一些了解,對于淮安運河的發展、漕運的興衰、治河名臣事跡和治河方法、運河沿岸的文化等內容并不了解;對于淮安籍名人及其相關事跡、貢獻了解不全面,尤其是影響深遠的吳承恩的《西游記》和劉鶚的《老殘游記》的閱讀質量還處于較低的階段;對于淮安特色的淮揚菜的發展史、命名的由來,淮揚菜經久不衰的原因、淮揚菜文化的精髓等并不了解。
經過兩個學期的實踐研究,筆者共安排學生完成了11個主題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其中第一學期完成了3個主題,分別為《走進家鄉》《難忘的人物形象》《舌尖上的記憶》,并于學期末進行了課本劇的嘗試;第二學期主要采取7組自選五冊課本上的活動主題,但要引入淮安本土文化中運河文化、名人文化、淮揚菜文化的內容,并抽簽決定實踐成果的展示順序,學生選擇的7個主題分別為《青春詩會》《古詩重讀》《產品推介》《我的親人們》《成語、名句、典故交流會》《那人、那事、那景——感動心靈交流會》《讀書交流會》;7組展示結束后,又共同選擇了《走上舞臺》這一主題,選擇淮安本土文化中運河文化、名人文化、淮揚菜文化的內容進行表演,并用手機拍成視頻,各組通過愛剪輯軟件剪輯,完成后通過教室的一體機播放給大家看。筆者發現學生在無形中漸漸地發生了變化。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升語文學習興趣,提高語文實際應用能力
在第一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組長在活動過程中付出比較多,無論是從人員的分工、過程中組員資料搜集的督促,還是成果的展示、活動后的總結,組長從活動開始到結束,都在關注著。在此過程中,有2位組長因組員在活動中表現不積極通過QQ向筆者訴苦,對此,筆者鼓勵組長想辦法解決,并提出了自己關于活動的一些建議,組長終于信心滿滿了。到了第一次活動的展示時間,7個組按事先抽好的順序組長們一一作了展示,總共用了4課時的時間。在活動結束后,筆者專門用了1節課的時間對本次活動進行了總結。在總結課上,首先請7位組長對活動的過程作了總結,之后對每組在活動過程中表現積極的學生加以表揚,全班也送來了熱烈的掌聲。組長總結結束后,筆者對7個組展示的內容分別從資料的選擇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全面等方面加以點評,并對每組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最后還評出了三個優勝組。
在后面的活動中,組長們感覺活動不再像第一次組織時那么難了。在臨近下課時,讓各組討論下一次活動主題的過程中,各組組長非常積極,主動詢問組員的意見,并拿筆記錄組員的建議,接著便開始討論如何完成任務。從組長那面帶微笑的表情中,看得出他們對于下次活動已經胸有成竹了。
實踐證明,在后面的活動展示課上,上臺展示的主角漸漸地發生了變化:研究初期的展示課上,7位展示者全部都是組長;接近中期的展示課上,7位展示者中有4位是組內成員;中期后的展示課上,7位展示者中有6位是組內成員。而臺下聽展示者講解成果的人數也發生了變化:研究初期各組組長在臺上講解時,有不少學生不關注,聽講時不認真,甚至有講話聲;接近中期各組展示者在臺上講解時,臺下學生對臺上學生的關注度提升了,大部分學生都在認真聽講,偶爾有講話聲;中期過后各組展示者剛上臺時,臺下竟然響起了掌聲,講解時,臺下鴉雀無聲,大家的目光都關注到了展示者身上,并和展示者有了互動??梢?,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大大提升。在研究結束時,筆者發現學生在聽話、說話、閱讀、寫作方面的能力也有了明顯的提高。詳見表1、表2:
二、增長本土文化知識,增進與淮安的情感
經過兩個學期的教學實踐,筆者再次對研究初參加問卷的280名學生進行淮安本土文化知識測試,內容包含淮安運河文化、淮安名人文化和淮安淮揚菜文化,共35題,其中選擇題為30題,判斷題為5題,滿分100分。本人對學生最后的成績分布進行了分析:其中,85—100分的有17人,約占學生總數的6%;75—84分的有118人,約占學生總數的42%;70—74分的有83人,約占學生總數的30%;60—69分的有45人,約占學生總數的16%;0—59分的有17人,約占學生總數的6%。由此可見,良好及以上的占48%。詳見表3:
經過前后數據的對比,足以證明:引入淮安本土文化開展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確實增加了學生對淮安本土文化的了解,從而增加了學生對家鄉淮安的了解。
回顧每一次的主題活動,各組學生都會從淮安本土文化中運河文化、名人文化、淮揚菜文化中尋找與活動主題的結合點,這就引導學生主動去搜集淮安本土文化與活動主題的相關資料,也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對淮安的了解,拉近了學生與淮安的距離,從而增進了與淮安的情感。
如學生在準備《成語、名句、典故交流會》活動主題時,不僅查閱了《中國成語大辭典》《中華成語典故》《中國古代名句辭典》等與活動主題有關的書籍和網絡資源,還安排組內成員到運河楹聯館、淮安名人館、淮揚菜博物館、河下古鎮、韓信故里等地實地參觀,搜集資料,并經組內成員討論,最終確定了展示課上需要展示的成語、名句和典故。
又如學生在準備《走上舞臺》活動主題時,主要以淮安名人創作的作品、以淮安為背景創作的作品或以淮安本土文化為背景的自創作品來表演,最終呈現的作品分別為《三打白骨精》《三調芭蕉扇》《老殘游記之玉賢斷案》《竇娥冤》《虎門銷煙》《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蕭何月下追韓信》。通過課本劇的表演,學生在改編劇本、商討如何演劇本的時候,無疑對劇本的情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對故事情節的理解,通過自己的表演,進一步活化了人物,從而產生了自豪感,對家鄉的認識升華了,自然對家鄉的情感就會更深一層。
三、增強活動能力,奠定終身學習和發展基礎
根據學生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培養能力的調查顯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實踐應用能力、搜集整理能力、模仿創新能力。活動任務布置后,各小組展開討論,制定活動方案,分工合作,由剛開始的制作簡單的PPT,到后期形式比較精美,內容比較充實的PPT,小組內成員在教師和組長的督促下,相互展示匯報成果,由最初的小組推薦到隨機抽取學生在課堂上展示、匯報組內活動成果。下面通過幾組數據,把研究之初和研究結束時,學生口語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資料整理能力、模仿創新能力進行對比。詳見表4—8。
經過一個學期的磨合,各小組學生的關系變得更加融洽了。尤其是在第一學期末嘗試課本劇表演后,各組成員乃至班級學生的關系都更近了一步,因為在表演的過程中,本人允許學生在本組成員不夠用的情況下,可以找其他組成員加入本組演出。
如此一來,不但同學間關系拉近了,學生的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在此過程中還發現了不少具有表演天賦的學生,而這些學生有一部分人恰恰是以前傳統課堂上聽課不太認真的人。譬如,其中有一位叫徐睿的學生,他不但在本組《真假美猴王》中表演如來佛主,還參加了《福爾摩斯探案之斑點袋子案》中表演福爾摩斯,并且記憶力很強,大段的臺詞一會兒工夫就記下來了。而他對人物的塑造,說話的語氣、表情、動作都與原著中非常接近??梢?,徐睿同學一定是對作品進行了反復研讀,推敲了人物心理,并把自己當成了作品中的福爾摩斯,對案件進行了分析,進而探究其真相。
在第二學期各組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展示中,學生在展示《青春詩會》主題時,設計了如下幾個環節:
1.引用了席慕蓉有關青春的一句話:“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未及細品,便已翻頁?!倍谖已劾?,青春是燃燒正旺的火炬,為我們照亮前方的路,指引我們不斷地開拓進取。
2.介紹詩歌的文學常識及詩歌存在的意義,引出自己的對詩歌的理解:詩歌是一種對自我境界的表達方式。
3.以席慕蓉《無怨的青春》為例,介紹讀詩的技巧。
4.請臺下三位同學根據讀詩的技巧,讀沈慶的《青春》。
5.由張耒的“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劉鶚的“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周恩來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引出對青春的討論:(1)青春時代的我們應該有什么樣的心態?(2)青春時代的我們可以做什么?(3)有關未來的遐想。
6.我們組創作的《青春》主題的詩歌展示:厲江南是《流年》、《廊橋遺夢》;程士豪是《甩不掉的青春》;董凡芝是《你》;李涵岳是《青春》;謝婷是《那一去不回的歲月》。
7.結束語:唯有青春不可辜負,我們應該去寫屬于自己的青春詩歌,度過一生最美好的年華。
很明顯,這一組展示的內容,充分體現了組內學生的活動能力,增強了對青春的探究。
參考文獻
[1]淮安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淮安簡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陳濤.淮安漕運文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
[3]魏惠.文化淮安[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