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進選
【摘要】由于受低年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育特點的影響,表演在課堂中對小學生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讓學生模仿人物表演、模仿動物表演、模仿情景表演……不僅讓課堂氣氛變得活躍,更能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深入理解文本意思,迅速掌握書本知識。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弱,對于一些抽象的知識,讓其理解表面意思容易,但是把握深層含義還有難度。但是課堂引入表演,為學生身臨其境準確把握知識的深層次含義打開了一條有效的渠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表演,就是培養學生表達交流、團結合作的有效載體。表演不僅能夠豐富課堂氣氛,還能在表演中將嚴肅、刻板的課堂教學活躍起來,給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
【關鍵詞】表演;語文課堂;運用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表演能夠把死板的教材演活了,并生動地將文本內在知識轉化為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外在形式。在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中,可以讓學生進行表演的課文非常多。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指定表演和即興表演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際,以課堂實例展示表演在小學低年級課堂里的運用效果。
一、表演能讓學生快速接受陌生的知識
在講授《臘月忙年》這一課時,我采取的是即興表演的方式。因為課文里講授的從臘八到大年初一的一些活動和習俗,很多學生都非常陌生,讓學生快速理解和消化有一定的難度。
怎樣能讓這些陌生的知識變得熟悉呢?表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首先將學生分成4組,每組11個學生,按順序每名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表演課文中提到的一天活動內容,比如“臘八粥喝幾天”,那么學生就表演喝臘八粥;“二十三掃房子”,輪到的學生就表演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輪到的學生就表演做豆腐……教室里頓時沸騰了起來,學生都認認真真地想辦法把自己表演的內容表演好。有個學生表演“二十七殺年雞”,用手做刀,我讓大家去猜他在干什么,同學們能看出他在殺東西,但是不知道他在殺什么,他急中生智,學起了大公雞的叫聲,同學們立刻就猜出了他在殺公雞。于是,我就給大家講授了“二十七殺年雞”籌備除夕年夜飯的情景。在各組的表演中,學生們都聚精會神,認認真真,等大家表演完畢,我又從頭將過年的習俗、活動給大家完整地將了一遍,很多學生在下課前,都能講這篇課文背誦下來了。
二、表演能讓學生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
在講授《丑小鴨》一課的時候,我采取的是指定表演的方式。提前一天讓學生回家預習課文,明天課堂上分角色表演。第二天上課,我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在整體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問學生:“誰喜歡把丑小鴨?誰能把丑小鴨出生、其他小鴨欺負它的情景表演一下???”同學們都爭先恐后地要表演,很多學生都希望演丑小鴨,我還給他們戴上了我提前做好的小鴨面具。我選了一個個子高高的學生演鴨媽媽,選了幾個同學演其他小鴨,選了一個個子小小的女同學演丑小鴨,她成了故事的主角,顯然非常高興。雖然丑小鴨的故事,多數同學都了解,但是讓他們成為故事中的一員,就從旁觀者變成了主角,讓學生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和理解。故事演完后,我又問全體同學:“你們喜歡誰?為什么呢?”最后又引導大家,不要因為自己現在是丑小鴨而自卑,其實大多都是白天鵝,只要自己不斷努力,積累知識財富,早晚會變成一只白天鵝的。就這樣,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學生把課文語言理解得更加深刻了。
三、表演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由表面深入到內涵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弱,對于一些抽象的知識,讓其理解表面意思容易,但是把握深層含義還有難度。但是課堂引入表演,為學生身臨其境準確把握知識的深層次含義打開了一條有效的渠道。例如在講授孟郊的《游子吟》時,我選了一名學生旁白誦讀,一名學生演慈母,另一名學生演兒子。因為古詩內容較少,我允許學生發揮,表演游子離開后和再相見的情景等。小學生對母愛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刻,他們只知道媽媽愛他們,但是母愛的偉大之處,他們還很難理解。隨后,我讓學生課堂講述與媽媽之間發生的讓他們感動的小故事,于是學生講述了很多媽媽是如何照顧生病中的自己、媽媽是怎樣起早貪黑給他們做飯做家務等,通過生活情境的回憶、再現,就把課文游子與母愛的熾烈情懷引申到具體的生活體驗中來,孩子們雖然小,但是這濃濃的母愛,依然能感染和感動他們幼小的心靈,在這種情感體驗下,課文的重點難點,深層次的含義,學生就在輕松、愉快的表演中接受、理解并消化了。
四、表演可以讓學生參與到集體中來
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是我們在任何教育階段、任何教育學科都要重視的教學內容。語文新課標的要求也提出了要讓學生“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發展合作精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表演,就是培養學生表達交流、團結合作的有效載體。表演不僅能夠豐富課堂氣氛,還能在表演中將嚴肅、刻板的課堂教學活躍起來,給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而且在表演中,還能增進教師、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一方面是知識的交流,另一方面是情感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在表演中,更多的還是鍛煉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既鍛煉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又提升了學生團結的水平。
總之,在小學尤其是低年級階段,引入表演教學手段,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表演中,既能深刻體會文本知識,渲染課堂教學,又能在其中鍛煉學生溝通、協作、交流的能力,效果立竿見影。
參考文獻
[1]袁文娟.趣味教學讓小學語文課堂充滿魔力[J].新課程(中),2017(11).
[2]王春俠.表現自我演繹文本——談課堂表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華夏教師,2017(11).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