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玉
【摘要】小學、初中、高中的學習是一個學生成長的三個階段,也是學生良好心理形成的必經(jīng)之路。這三個階段之間是連續(xù)的、相互銜接的,而不是孤立的、斷層的。這就要求不論是哪個階段的語文老師都應利用自己所教學科的豐富的人文性特點,針對自己所教學生不同的心理特點,對學生在語文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做好一個階段與一個階段的過渡與銜接,使得上一個階段為下一個階段做好鋪墊,奠定基礎,下一個階段成為上一個階段有效的良性的銜接與自然的過渡。鑒此,本文就語文老師如何做好在語文教育中對學生心理影響的過渡與銜接做一番探究。
【關鍵詞】語文教育;心理健康;過渡與銜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學科在諸多學科中不但是學習的工具,更是育人的基礎。不論是哪個階段的語文教育,其所選課文究其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來說,無外乎自然、社會、人生三個方面的話題,即學生通過對語文課文的學習,讓學生明確應該如何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人生,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語文老師應當通過對教育心理學及其他有關理論的學習,以新課程的新理念指導語文教學實踐,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改進對待學生的方式,和學生平等和睦相處;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視每一個學生為獨立的個性;贊賞學生的成就,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給予學生表達思想和感情的機會;聆聽學生的傾訴;扎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意識地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具體而言,語文老師在學生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可以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讓學生在小學階段養(yǎng)成習慣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就是養(yǎng)成習慣,積千累萬不如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因為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個性品德等心理特點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他們的心理發(fā)展和變化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對外部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形象思維而少抽象思維,對人和事的判斷往往比較感性。鑒于此,語文老師應根據(jù)這一時期里學生無論是思維能力還是個性品質都易于培養(yǎng)的特點,利用課本中一個個看似“零散”卻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相連的諸如“夢想,合作,誠實,祖國”等“話題”下的課文的學習,順應孩子的童心童趣,進行正確的興趣誘導,通過自己的言談舉止和課本中的很多偉人軼事,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鼓勵他們勤學好問,敢于探索,增強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進心,讓學生形成心胸坦蕩、恭謙禮讓、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讓學生在良好的人格示范中心理得到健康發(fā)展,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二、讓學生在初中階段陶冶情操
初中階段是學生智力水平迅速提高,對問題的精確性和概括性發(fā)展迅速,逐步從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但由于這一階段中學生的意志品質還不成熟,在挫折和失敗面前往往會迷茫和動搖。并產(chǎn)生悲觀畏難等消極情緒。對此,語文老師應該根據(jù)語文學科《課程標準》提出的“知識與能力,態(tài)度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課程目標與要求,強調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與人格的養(yǎng)成。“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在教學中,語文老師要依據(jù)語文教材以單元“主題”為體例編排的特點,充分挖掘每個單元所包含的潛在的智力價值和精神價值,挖掘課文中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因素,把握語文教學和學生心理教育的切入點,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在美的藝術體驗中凈化思想,陶冶情操,開闊視野,逐步完善自我意識,學會自我控制,培養(yǎng)自我發(fā)展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從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心理教育。
三、讓學生在高中階段提升修養(yǎng)
高中階段是學生從幼稚的兒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過渡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高中生隨著身體的發(fā)育和智力的發(fā)展,他們開始脫離父母,自我意識增強,對事物的認識和處理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自主處理的能力,但同時又由于高中生心理發(fā)展相對落后于生理發(fā)展的矛盾性和不平衡性,使得他們的生理與心理、心理與社會關系的發(fā)展不同步,面對新的學習環(huán)境和更高的學習要求,一方面,他們?yōu)榱死硐搿榱俗非螅趭^刻苦、拼命學習。另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識的凸顯,以及對自己個人形象的在意、青春期對異性的萌動,使得他們往往沉浸在莫名且難以解脫的矛盾、焦慮、困惑、苦惱、迷茫中,他們缺乏理智,易發(fā)怒,易沖動,易偏執(zhí);在情感方面,更是脆弱、敏感,往往會因為同伴的一個表情、異性的一句話而影響學習;在個性心理上表現(xiàn)出復雜性和多樣性,有的驕傲自滿、喜怒無常,有的性格內向、膽小懦弱,有的玩世不恭、庸俗世故等。作為語文教育者,應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心理適應問題,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學生調整心態(tài),做好初中進高中的過渡與銜接,指導點撥學生,通過對語文課文的品讀,感悟文中的話中理、言外意、文中情,體會文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內涵,從而理解自然、理解社會、理解人生,提升自己的人文修養(yǎng)。
總之,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是語文教育者所應承擔和追求的使命,也是語文教育者所應實現(xiàn)和完成的目標。一個孩子的心理能否健康,良好的行為習慣、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修養(yǎng)能否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文教育者的言傳身教。澆樹澆根,育人育心。語文教育者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掌握學生各個階段的心理特點,做好每個階段的過渡與銜接,充分利用語文課主題“單元”和單元“主題”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循序漸進,一以貫之。
附 注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小學、初中、高中語文課程銜接研究”課題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5]GHBZ011)。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