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瓊
【摘要】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智慧的先民在勞作過程中為我們留下了燦爛的歷史文化。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單單要實現其工具性,更要實現其人文性,而且人文性的價值越來越高??v觀我們所使用的語文教材,其中有極具人文內涵的文章,而且這些文章大多涉及了歷史文化知識。這也就為我們組織高中語文教學活動提供了方向,即借助歷史文化知識來開展語文教學活動。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歷史文化知識;運用的影響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既然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的學科,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我們切不可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就應試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活動開展情況來說,語文的工具性得以實現,但其人文性被“束之高閣”,這與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基本要求相違背??v觀我們所使用的語文教材,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這些歷史文化知識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可以豐富語文教學的內容,還可以使學生吸取歷史文化的營養成分,增強其人文認識。閱讀作為一種較為復雜的認知活動,需要學生通過文字閱讀來感知其中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實現與作者、與文本的對話。為了能將歷史文化知識靈活地運用到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在本文中,我就其應用的影響進行了詳細說明。
一、時代背景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時代背景知識的講解與分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閱讀活動開展之前,倘若學生能對所要閱讀內容的歷史背景有深刻的理解,站在作者的角度上來感知文本內容,自然會對作者所描繪的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實現與作者的對話、交流,甚至可以實現“知人論世”這一教學目的。在組織閱讀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從時代背景的角度入手,將作者的寫作背景呈現在學生面前,如此為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荷塘月色》這一內容的教學為例,倘若在教學前沒有向學生呈現朱自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背景或者意圖,那么,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會對其中的很多內容感到疑惑,諸如為什么在這心曠神怡的月夜,作者會心神不寧,為什么作者會感到苦悶或者彷徨等。由此,為了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在教學初,將文章的寫作背景呈現在學生面前: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動政變后,國民黨開始肆無忌憚地殘害共產黨。在這一黑暗的社會背景下,朱自清作為一個正直的但無權無勢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社會現實感到不滿,但是卻沒有發泄這種不滿的途徑,其內心自然是憂郁、苦悶的。如此,學生了解了文章的寫作背景后,自然會對文本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并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二、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閱讀本身就是一種極為復雜的語言認知活動,閱讀者不僅需要具備基礎的文字識別能力,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字感知能力和素質。其中文字感知能力尤為重要。倘若學生不具備文字感知能力,其在閱讀過程中是無法與作者的主觀世界相共鳴的,閱讀效果可想而知。針對傳統語文閱讀教學的弊端,教師可以利用歷史人物或事件來引導學生與作者、文本進行對話交流。
以《記念劉和珍君》這一內容的教學為例,本文的重點在于講解清楚為什么魯迅要贊揚一名普通的女學生,為什么會發出“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樣的呼號。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是為了紀念“八一三”慘案的受害者劉和珍,“八一三慘案”正是魯迅寫這篇文章的背景。在這一慘案發生后,作為軍閥走狗的文人極力地為其主子開脫罪責,將請求援助的群眾污蔑為“暴徒”,對一樁樁慘案進行美化,種種謠言籠罩在北京城的上空。魯迅先生在聽聞噩耗時,懷著悲憤的心情寫下了這篇文章,旨在借助紀念劉和珍來揭露軍閥慘無人道的暴行,并以劉和珍的大無畏精神來喚起廣大人民群眾抵抗暴行的勇氣。如此,在歷史事件的呈現下,學生自然會站在當時當刻,立足“八一三慘案”,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與作者實現對話交流。
三、歷史典故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除了向學生呈現與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有關的內容,還要向學生呈現歷史典故,借此歷史典故中的內容來揭露作者在文本中所含蓄地表達的內容,在聯系古今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文本感知能力。
以《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為例,在分析這首詞時我們會發現,作者在書寫過程中運用了大量的典故,這些典故表達了不同的思想情感。比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這一句中的“元嘉草草”借用了宋文帝北伐慘敗這一歷史故事,“封狼居胥”借用了霍去病戰勝匈奴在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這兩個典故的呈現表明了作者抗戰救國的熱誠之心,同時也對當時的當權者給予警醒,要在吸取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嚴陣以待,堅決伐金,切勿留下“贏得倉皇北顧”的遺憾。如此,在歷史典故的呈現下,學生不僅可以深刻地理解每一詞句的含義,豐富學生的人文精神,還可以借助歷史典故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實現與作者的對話。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借助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知識,諸如歷史背景、歷史事件、歷史典故等來引導學生閱讀,引導學生站在歷史的角度來感知文本,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參考文獻
[1]許旻寧.淺談歷史文化知識應用于高中語文學習[J].考試周刊,2017(64).
[2]李敏.歷史文化知識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影響[J].中國校外教育,2015(25).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