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
【摘要】抗日戰爭以1931年九一八事變為起點,到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結束,經歷了14年艱難曲折的斗爭,這部抗戰的歷
史,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座豐碑,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豐富寶藏。牢記這段抗戰歷史,培育愛國主義情懷,弘揚抗戰精神,是當代每個人的神圣使命。本文就中學語文抗戰題材幾篇代表性的課文實例中如何弘揚抗戰精神做了一些初步探索。
【關鍵詞】語文教材;抗戰題材;作品;抗戰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部抗戰歷史就是一個最好的愛國主義老師,也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材。作為一名中學語文老師,在中學語文教材抗戰題材作品中如何弘揚抗戰精神,培養愛國情懷,最為關鍵的是研究教材,對作品進行分析。因為教材是教師傳授知識的載體,分析教材后才能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所以研究分析教材是教師的第一要務!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編者選入了孫犁的《荷花淀》《白洋淀》《蘆花蕩》及陸蠡的《囚綠記》等抗戰作品。要深入把握作品的主題,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教材進行分析。
一、從作品中人物形象入手
孫犁的《蘆花蕩》這篇小說寫于1944年,在冀中平原一帶生活了很長時間的他,對這里的生活,尤其是這里人民抗擊日寇侵略的斗爭生活非常熟悉,寫下了像《蘆花蕩》這樣美麗而感人的作品。作為小說三要素之一的人物形象,通過研究教材,確定本文教學目標就是感知人物形象。這篇小說主要塑造了一個英雄——老頭子。老頭子的英雄性格,表現在他愛國抗日,老當益壯,智勇雙全,決不退縮。雖然他將近六十歲了,“渾身沒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魚鷹”,按理他應該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卻像青壯年一樣,充滿活力,無所畏懼,在敵人嚴密封鎖下,出沒葦塘,運輸糧草,護送干部,在敵人的眼皮下出入,竟“像一個沒事人”,對葦塘里抗日隊伍堅持斗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身上展示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為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將男女老少抗戰熱情全調動起來了。通過對老頭子英雄氣概、藐視敵人、無所畏懼人物形象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英雄的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培育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從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入手
孫犁的小說《白洋淀》寫于1945年春天,記敘的是抗日戰爭中發生在河北省白洋淀的一場伏擊戰。課文的節選沒有展示硝煙彌漫、血肉橫飛的場景,而是展現了荷花淀上充滿詩情畫意的環境,本文虛化了人物形象,淡化了情節,但卻描寫了荷花淀特定的環境,這段如同人間仙境般的有著無限開闊意境美麗坦蕩的荷花淀描寫,意境非常優美。所以本文的教學目標之一是學會對環境描寫的鑒賞。這段寫景如荷花、荷葉刻畫得充滿生機、充滿活力,而作者不是為寫景而寫景,人們常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作品中的景,是人物眼中的景,也充溢著人物心中的情。生活在特定環境中的水生嫂等人,在她們的眼里,家鄉的一切是那么美好,豈能容忍外國強盜來侵犯?這樣的美景激發了水生嫂等人對幸福生活的熱愛,激起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無比仇恨,她們用行動表達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熱愛,毅然送夫參軍,組織隊伍,參加戰斗,從水生嫂這群婦女身上可以看到根據地人民的精神面貌,作者通過寫景象征著人們對美好理想的追求,表達對美好未來的愿望。所以這種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廣闊而深邃,作品的主題也得到了深化。
三、從作品的情節入手
孫犁的《荷花淀》全文主要敘寫了月夜編席、夫妻話別、葦塘遇險、助夫殲敵四段情節。作品中展示了白洋淀的百姓面對強敵壓境,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園,自己的妻子和兒女沒有了保障,但他們仍要保家衛國,武裝抗日。作品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而是選擇充滿生活情趣的題材來表現白洋淀人民戰斗的場面,將戰爭的硝煙溶解于軍民的歡笑中,沒有金戈鐵馬、鮮血淋漓的廝殺場面,而是抗日軍民在戰斗后所獲得的喜悅和歡樂,由此認識抗戰時期白洋淀地區人民的抗日斗爭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四、從作品的寫作手法入手
陸蠡散文《囚綠記》,寫了在北平時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樹常春藤。他為何要寫常春藤,寫常春藤的目的是什么?通過作品分析,可以確定本文學習目標和難點——象征手法的運用。本文寫于抗戰前期“祖國蒙受極大恥辱的時候”,作者陸蠡當時正在淪為孤島的上海,因為非常喜歡綠色,留戀綠色,便將常春藤從公寓窗外牽進房間囚系住它,引為綠友,但他又發現常春藤有一種決不改變的品性,固執地朝著窗外的方向,“永遠向著陽光生長”“永遠不屈服于黑暗”,這自然就會聯想到祖國山河的淪落。被囚系而枯萎卻固執朝著窗外陽光的常春藤,它便是中華人民堅忍不拔的民族象征,也是中華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勢力,頑強抗爭、永不氣餒的可貴精神象征。
當年中華民族的堅強不屈、奮斗不止、不畏強暴、不甘屈辱的抗戰精神,創造了弱國打敗強國的光輝業績。如今,抗戰精神依然充滿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是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征程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和力量源泉。對抗戰題材的作品,教師究竟該給學生講些什么,學生能夠從作品中學到什么,教師應該立足對教材的把握和分析。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很好地利用教材中的抗戰作品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從抗戰精神中汲取營養,著力培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將偉大的抗戰精神轉化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強大動力。
參考文獻
[1]李佑新.抗戰精神[M].北京:中史出版社,2017.
[2]范衛東.抗戰時期中國散文的自由精神研究[M].南京:南京師大出版社,2015.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