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云
【摘要】教師依據具體課文內容有所側重,并采用相應的方法進行閱讀指導,適當地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語文閱讀教學情感滲透目標就會得到全面落實。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情感滲透;方法指導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新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而在實際語文教學中若要面面俱到地落實這一課程目標要求絕非易事,但是筆者認為教師若能依據具體課文內容有所側重,并采用相應的方法,進行閱讀指導,加以適當地訓練,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以提高,那是自然而然的,這一課程目標就會得到全面的落實,下面就結合我的實際教學,談一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是如何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情感滲透的。
一、依據文章文體,理解題目初定感情基調
語文閱讀教學,可引領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文章包含的情感豐富多彩,但是文不離體,每一種文體其實已經大致為文章定下了感情的基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好大的方向,進行閱讀方法點撥,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同段落、不同語句的語氣、抑揚頓挫的表現,等等,就能逐步準確地引導學生把握好文本所蘊含的豐富人文情感。我在教學瑪麗·居里的《我的信念》一文時,首先就根據文章“寫人”這一主線,展示瑪麗·居里的照片,以及對瑪麗居里夫婦在科學領域的杰出貢獻進行介紹,對文章沒有寫到的加以補充,使學生對文章有初步的認識,然后引領學生齊聲朗讀課文,因為有了前面的鋪墊,加之文章字里行間透露出瑪麗·居里的執著與理想,堅定的信念與情感,因而在初讀課文階段學生就已經領略,閱讀教學的目的也就基本得到解決。當然這種方法適用于情感比較單純的文章,例如流沙河的《理想》、何其芳的《雨說》等這樣表達鏗鏘有力、感情色彩明朗清晰的文章。
二、品讀細節,細心領會
有的文章因為有著龐雜的人物關系、跌宕的故事情節和多條敘事線索,沒有一定閱讀能力的培養積淀,一時半會想要他們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面對相同的學生,針對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才能實現目標要求。在教學《變色龍》一文時,我就遇到這樣的問題,原本想著這是一篇極具諷刺意味的小說,又加上是一篇小說,學生喜歡,那么理解就不難了。誰知道在教學過程中,用平時的方法閱讀,學生也就僅僅了解簡單的故事情節、滑稽的人物形象、令人發笑的情節,深層次的內涵所知甚少,作者想要表達的沙皇壓抑、空虛時代,上至國家機器下至老百姓,全處于空虛、無聊;彼此沒有同情,之后又相互嘲笑的深層的社會現實中,針對這一情況,我就把重點放在對故事情節的梳理和人物細節描寫的把握、分析上,從對重點句子的閱讀開始,最后回歸到整個篇目,又分析作者為我們刻畫如此近乎不可能的人物形象,到“奧楚蔑洛夫”這一荒誕的名字,最終引導學生明白這不合情理的故事結局,挖掘細節背后隱藏的潛臺詞,最后終于明白那樣的畸形社會下畸形的社會百態,那么文章的主題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此種方法適用于內涵豐富,情節、人物比較復雜的文章,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魯迅的《故鄉》等。
三、開展有感情的閱讀同樣也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針對文章所表現的時代背景、人物年齡層次、生活場景的復原,那些特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文章,最能觸發學生引起共鳴,有時反而會達到我們預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在教學《羚羊木雕》這一課時,我起先預想通過情節分析,語言品味,引導學生理解文章,教育大家要重視真情的主旨。但是在自習課上預習時學生就已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已經分小組開始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朗讀得聲情并茂,朗讀中發現情況,我立即調整教學策略。當堂進行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讀,學生的積極性、學習興趣得到激發,又因為文章表現的情景貼近學生生活,最后這篇文章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需要強調的是,這類文章須是學生容易理解,和學生的生活相近的文章,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少年閏土》《孤獨之旅》等。
最后,結合文章特點,抓住文章節奏,分析意向的象征意義,進行閱讀指導,同樣會有出人意料的收獲。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課《在山的那一邊》即是如此,教學這一課時,我首先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重點揣摩小主人公從好奇到探索,從失望到尋求媽媽的幫助,從重拾信心到最終尋得“大海”的驚喜和撫慰;在細膩揣摩的同時,引導他們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展開想象;當孩子讀得流利而又有感情時,逐步分析意象“海”“山”的象征意義,從而理解了作者意在鼓勵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難,但是只要我們勇敢面對,最終一定會看到我們向往的大海——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
從學習效果來看,第一課的成功,一直影響到以后文章的學習,學生逐步拋開小學生的思維習慣,懂得理解深刻的主題。
“學有方法,教無定法”,要想靈活把握這些方法,須教者結合課堂教學和學生鮮活的思想,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否則即使課堂上學生的思想已經碰撞出火花,作為教師沒有及時發現,很可能將一堂非常生動的課,變成庸庸碌碌的甚至毫無生命的課,這就對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