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求完美卻追求人的完整性是古希臘文化的光輝,其文化中所強調的人的完整性與今天我們教育中所注重的全面發展有共通之處。透過音樂史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中西方文化與心態的差異,同時亦可從不同的優秀文化傳統中尋找到對今天美育以及人的個性與全面發展的新啟發。
【關鍵詞】古希臘;音樂;完整性;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 J657.43 【文獻標識碼】A
談到歷史,很多同學頭腦中難免會出現枯燥之類的詞。但事實上,歷史不僅非常有趣,也與我們今天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的生命來自母親,來自歷史。每一個活得很智慧的人都懂得從別人的故事中清晰自己的人生,懂得從歷史中看到未來。因而《音樂史》不單單是音樂的歷史,更是人類史、智慧史、創造史,里面傳遞的是故事、是音樂,更是人生與哲理。美國哈佛大學博士馬克·伊萬·邦茲在《西方文化中的音樂簡史》的扉頁上寫道:音樂史,就是心靈史、文化史。走進音樂史,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類的歷史,更好理解我們的現實。
為什么從故事開始,其實歷史就是故事,它并不是書本上枯燥的描述與刻板的年代,發生的事都有必然性與關聯性。理解文化才能談音樂。理解了音樂的背景,就能帶著當時的感受去聆聽、懷著當時的情結去欣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不僅是生活在今天的你與古代文化的對話,更是欣賞與創作的結合。帶著對文化的理解、對音樂的感受,我們能更好地進入我們的內心,思考歷史與音樂于我們今天生活的意義,在他人的智慧或人生中思考自己的人生,也就是形成正確的三觀。
今天分享的是古希臘音樂。談到古希臘,大家或許會陌生;但如果談到流傳至今的奧運會與奧運火炬,恐怕不知道的人就相當少了。奧運會就是古希臘奧林匹克與奧林匹克精神的延續,是體育精神的傳承。但事實上,在古希臘得到重視的遠遠不止體育,還有音樂。古希臘一位非常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柏拉圖曾說:體育鍛煉人的體質,音樂訓練人的心智。音樂與體育對于一個完整均衡的古希臘人來說是必需品,甚至音樂的地位更高,因為音樂直擊人的心靈。在古希臘人看來,音樂是神的發明,是帶有神性的。聽不同調式的音樂會對心靈產生不同的影響,甚至他們從社會的需要出發,強調每個人多聽能帶來勇氣的多利亞調式的音樂。這就是古希臘人所追求的完整性、均衡性,或者說追求我們今天所說的全面發展。不過古希臘人看待全面發展與我們今天大多數人會有不同:全面發展似乎不是所有都發展,也不是所有的人都發展成一樣,而是在個性基礎上的全面發展、均衡發展,或者說,不是發展到完美。古希臘人鍛煉身體、強壯體魄,不是為了競爭,而是出于對力與美的敬仰;他們愛好音樂,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與宇宙溝通,保持內心和諧的頻率。他們追求智慧,生活純粹。
追求完整性的古希臘人并不追求完美,這一點,我們通過古希臘的神話故事就會有感覺。比如好色的天神宙斯、善妒的天后赫拉、創造里拉琴卻為愛所困的日神阿波羅,阿夫洛斯管的使用者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一生本就是悲劇。古希臘的神如同人一樣具有諸多苦惱,神的人生并不圓滿。他們具有鮮明的個性與缺點,也經常出現各種問題、矛盾和紛爭,也享受這些不如意,甚至因此成了傳奇。比如因金蘋果而發生的曠日持久的特洛伊戰爭,被盲人荷馬邊彈邊唱成了史詩,只是文字被記載傳承,而音樂卻失傳了,使得一部偉大的音樂作品成了文學名作。當英雄主義或者男性的地位慢慢降低后,被柏拉圖譽為“第十位繆斯女神”的薩福開創了抒情女性風格的薩福體。薩福這位充滿神秘意味的女子甚至成為當今女性主義與同性戀的開山鼻祖。在她身上,不完美與缺陷成了一種特色,社會也給予接納和認可。這就是不同文化對完整性的不同理解:如果你有缺點,我將無法看到你的優點(中方);如果你有優點,缺點也是可以被接納的(西方)。這也意味著中西方文化看待全面發展的主要心理差異就在于能不能接納缺點、包容個性,能不能全面完整地看待一個人。也正因為有這樣的心理差異,我們在教育中強調全面發展就容易偏執,容易要求孩子過于成熟、不能犯錯。但實際回避問題、看似完美的成長經歷與教育中卻隱藏著巨大的壓抑、恐懼和危機:孩子全面發展的起因和追求就是為了回避問題、害怕問題、掩蓋問題。追求所謂的完美而遠離問題與沖突、害怕缺點與自我的真實呈現,孩子何來的個性?何來的勇氣與自信?如何成長成自己?
在古希臘,最能體現這種不完美的當屬悲劇了。與中方追求完美與圓滿的大結局心態不同,西方自古希臘開始就通過各種方式闡述了對不完美的接納與反思:不僅神不是完美的,命運也不是完美的。古希臘人喜歡在不完美中拷問生的意義與活著的價值。古希臘人對悲劇的迷戀到了無可附加的地步:不僅出現了三大劇作家(劇作家也是作曲家),政府也出資修建大型劇場、邀請劇作家創作,甚至出資邀請市民觀看。最初悲劇只是為了祭祀酒神,紀念他悲慘的一生,慢慢轉向人與命運的抗爭,表達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力與痛苦、堅守與責任。根據亞里斯多德的定義,古希臘悲劇描寫的是嚴肅的事件,是對有一定長度的動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憐憫和恐懼,并導致這些情感的凈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從而成悲劇,因而悲劇的沖突成了人和命運的沖突。古希臘悲劇重點不在寫悲,而在于透過不完美的人生與人性表現崇高壯烈的英雄主義。正是因為不完美,人對神、對命運、對自身局限的挑戰,通過沖突與苦難,人生的責任與價值才得到彰顯,觀者內心的悲痛與不快才得以宣泄,進而重新獲得人的完整性與神性、傳遞對生的眷戀與珍惜。
關于古希臘的音樂流傳至今的完整片段只剩下在土耳其境內找到的公元前1世紀左右的《塞基洛斯墓志銘》。音樂悲涼深遠,平淡從容。而實際從歐里庇德斯的悲劇片段中又能聽到古希臘人精神的另一面:瘋狂、捉摸不透的、變化的,如同酒神一般。據說古希臘人不太追求精深的技巧,甚至排斥過于花哨炫技的表現,他們的音樂、舞蹈、歌唱是渾然一體的,如同對完整性的追求。
作為西方文明的搖籃,古希臘人活出了最好的樣子:他們接納命運的不完美,試圖在與命運的抗爭中獲得神性;他們追求人的完整性,卻不偏執也勇敢真實。相對而言,國人更喜歡圓滿、完美,如西方的神很人化,而中國的人很神化。我們在今天的教育中強調全面發展似乎是什么都要發展,什么也不能落后,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對孩子的個性或犯錯也較少給予包容,過于要求孩子成熟和中庸。但事實上,構建內心的完整與追求完美并不是同一的,有時追求完美、過于吹毛求疵,要么讓人焦慮、疲于奔命,要么容易消極、不自信,也容易自責與苛求他人,影響人際關系的健康發展。而接納不完美是古希臘人給我們上的最好的一課:形成個性一定是與接納缺點的能力共存的,對于缺點與個性,我們應該給予尊重和包容。全面發展不是沒有缺點的完美發展,更不是強調競爭,而是形成自己的個性與特色,學習接納不完美,勇敢面對人生中的不完美,通過藝術與美最終達到內心的和諧。
參考文獻
[1]凌憲初,崔斌.西方音樂史與名作欣賞普修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6.
[2]馬克·伊萬·邦茲在.西方文化中的音樂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洛秦.小提琴藝術全覽[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劉昱(1980—),女,湖南新化人,武漢音樂學院2006屆碩士研究生,湖南信息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音樂學與音樂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