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劭心
【摘要】貝多芬是歐洲著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是開啟了浪漫主義先河的一代大師。其奏鳴曲體裁在整體鋼琴作品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在演奏形式和演奏技術上的創新給人們帶來了強烈的啟示和反思。對此,本文以貝多芬《熱情》奏鳴曲第三樂章為例,系統分析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創作特征及演奏技巧。
【關鍵詞】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熱情》奏鳴曲第三樂章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貝多芬一生所創作的各類作品被世人稱為鋼琴音樂文獻中的圣經,在音樂史上占有獨領風騷的地位。貝多芬創作的32首奏鳴曲將鋼琴奏鳴曲的發展推向了新的高潮,極大地提高了鋼琴演奏的藝術表現形式。其中,他的代表作《熱情》奏鳴曲充分體現了古典維也納音樂學派的風格。演奏技巧新穎,在傳統基礎上對鋼琴演奏進行了突破和創新,具有非常高的鑒賞價值。
一、貝多芬及其奏鳴曲創作概述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于德國,是歐洲偉大的鋼琴家和作曲家。他一生創作了35首鋼琴奏鳴曲,后32首帶有編號。貝多芬于17世紀中葉確定了所謂的古典奏鳴曲的形式。奏鳴曲曲式結構基本由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三部分組成。各個樂章次序并不是墨守成規,而是依照快—慢—快的結構組織主題的基調關系,同一個樂章的不同主題關系變得更加靈動和自由,具有更獨立的音樂價值。
二、《熱情》奏鳴曲第三樂章創作特征
《熱情》奏鳴曲創作于1804—1806年,是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成熟階段。貝多芬《熱情》奏鳴曲分為三個樂章,本文研究的第三樂章是貝多芬于1804年所創作,是一部奏鳴曲最后的快板樂章。創作特征主要體現在暴風雨般的第一主題和頑強反抗、掙扎的第二主題相結合,雖然以悲劇式的和弦收場,但是在終曲的尾聲出現了群眾舞曲性質的節奏,出現了英雄的插句,表現了不屈不撓的斗志和英雄本身所具有的巨人般的力量。
三、《熱情》奏鳴曲第三樂章的演奏特征及演奏技法處理
《熱情》奏鳴曲第三樂章是貝多芬手寫的“Allegro ma non troppo”不過分的快板,音樂以f小調為基礎,2/4節拍,作品的快慢節奏根據演奏者對作品的情感體驗而定。其曲式結構分為四個部分,根據不同部分的要求,演奏技巧也不同,具體分析如下。
(一)呈示部演奏技巧
呈示部為20小節,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音階式風格樂句。重點突出低聲部和尾音,這就需要在演奏中對力度精準度的把控。需要震奏,掌關節支撐手腕要放松,手指要行動起來,注意力在左手上,至低聲部。持續至63小節,在彈奏上要注意左手速度的流暢性、音質的顆粒性。在練習中要加入高抬指慢練、變奏及跳音練習。
(二)展開部演奏技巧
展開部第一部分為音階式風格樂句。演奏力度由弱變強,左手低聲部要平穩、整齊地為高聲部作陪襯。左手低聲部同樣用震音奏法,彈奏時手腕要放松,手指及掌關節要積極行動起來。第二部分開頭由于右手高聲部旋律早入一拍,左手低聲部旋律后進入,因此,演奏時要注意高低聲部的承接、速度音色的統一,力度的持續加強。
(三)再現部演奏技巧
再現部的第一部分在力度上要與上段旋律的演奏處理力度相同,也是由弱變強,但要注意樂句的呼吸、音質的顆粒性和抓鍵的奏法。第二部分標記“sf突強”記號,使樂曲再現部主題和副主題在連接部分更加具有層次感;在副主題結束上要注意低聲部的旋律性,低聲部會比高聲部早進一個十六分音符,所以,高聲部旋律在進入時要注意融洽統一,做到一氣呵成。
(四)尾聲的演奏技巧
尾聲的第一部分要注意高低聲部第一個二分音符和弦力度標記為“ff很強”;第二部分標記為“sf突強”,這是需要重點練習部分。采用抓鍵的方法,不要砸琴。八分音符和弦力度標記為“P弱”時,跳音演奏通過抓鍵演奏手法使整體和弦和音程更加干凈整齊;第三部分的9小節中,在演奏上要注意配合運用踏板,一個和弦換一次踏板,這樣會營造出急進、亢奮的感覺。
貝多芬《熱情》奏鳴曲第三樂章之所以成功,在于在鋼琴演奏上把握了整體曲式結構的特征。在理解了局部音樂材料的構成和音樂語言的陳述方式同時,再結合高潮的演奏技術和表現能力,使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第三樂章更具有獨特的演奏魅力,深受音樂人的青睞。
參考文獻
[1]檀伯才.貝多芬《~#C小調奏鳴曲》第三樂章創作特征分析與演奏詮釋[J].赤峰學院學報,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