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論文中所談到的歌曲《葬花吟》,歌詞節選自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筆者從《葬花吟》的創作背景出發,從多個方面入手對其藝術特征進行解析。
【關鍵詞】《葬花吟》;《紅樓夢》;藝術特征
【文獻標識碼】J616 【中圖分類號】A
一、詞作者簡介
歌曲《葬花吟》的詞作者是我國清代著名的小說家曹雪芹先生。從曹雪芹的曾祖父起,再到其祖父、父親都任江寧織造,曹雪芹的早年可謂是生活在富貴溫柔鄉之中。后來曹家獲罪被抄,曹雪芹從貴族公子落魄成社會底層人士,家族所遭受的磨難,生活的落差,使得曹雪芹嘗盡人世間的冷暖,但他沒有被現實打到,歷經艱辛創作出了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
二、曲作者的創作歷程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剛滿十三歲的王立平憑借出色的音樂天賦考入了中央音樂學院少年班,當時中央音樂學院的少年班可謂是盛產音樂家的搖籃,為作曲家王立平的音樂創作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曲家王立平在為《葬花吟》譜曲時,為了讓這首歌更加符合現代感和增強藝術性,他對原詩句進行了大膽的取舍,只用原來詩歌的一部分為歌詞。在感情基調方面,他用當代的人的觀念和思維重新整理了該作品,讓歌詞與音樂更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得這首歌的情感色彩更加濃厚,真實感更強。該曲表現了黛玉在葬花時內心憂傷焦慮的思緒,作曲家通過優美的曲調描繪了這樣一位鮮活女性的內心世界,讓觀眾去同情她的遭遇,感受她的思想。
一曲《葬花吟》,王立平先生用了近兩年的時間才創作出來。
三、小說中《葬花吟》的由來
《紅樓夢》中寶玉和黛玉共同讀小說《西廂記》時,寶玉比喻自己和黛玉分別是《西廂記》里的男女主人公張生和鶯鶯,他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黛玉的愛意,在當時封建思想的背景下,黛玉當時的心情卻十分矛盾,在那個時代,自由戀愛是不被允許的,寶玉對黛玉的這種表白,在黛玉看來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寶玉中意自己,另外一種是他不想通過這種詩歌來輕薄自己,她對于寶玉的表白有些懷疑。當晚又發生了許多事,讓黛玉對寶玉產生了誤會,于是當天夜里黛玉便作出《葬花吟》這一詩抒發自己內心的痛苦。
四、《葬花吟》的藝術特征
在當今社會文化不斷發展下,中國的影視產業也欣欣向榮,在這種影響下,許多經典名著被改編成影視出現在屏幕里。《紅樓夢》也成為其中之一,被中央電視臺改編成電視劇,《葬花吟》也被改編成了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的一首插曲,自問世以來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獲得了全國人民的喜歡和追捧。已經形成了一種社會風尚,看紅樓,談紅樓,評價紅樓。
在解讀整個《葬花吟》音樂曲調時,可以感受到音樂中包含了一種凄涼、無可奈何的情緒,劇中人物真實內心的感情色彩通過音樂非常完美地表現了出來,震撼著聽者的心靈,引導著聽者的思緒。曲作者王立平通過仔細研究又結合自身的感受,改變了以往對《葬花吟》的方向,重新構思挖掘出更有深度的創作理念,發掘出了《葬花吟》中林黛玉除了感慨處境凄涼之外還有不甘現狀、昂首問天的內涵,這樣的黛玉是有思想的,敢于反抗的。這種對封建思想,以及對目前身處環境的反抗,王立平開創了新穎的作曲風格,這使得整個音樂展現出煥然一新的感覺。還在配樂方面結合許多民族樂器,使這首音樂旋律更富有古典韻味,加強了整個音樂的層次感,使得我們在理解林黛玉這一人物形象、體會角色的內心及角色感情變化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
歌曲采用男女混聲合唱的形式開場,”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描繪出黛玉葬花時內心的真實感受,唱出了一個命運凄慘的人物藝術形象,讓這首歌曲更加動人心弦、令人神往。
五、結語
直到今日,歌曲《葬花吟》依然深受廣大聽眾的熱愛,當人們聽著歌曲沉浸在黛玉惆悵、哀婉的情緒之中時,不由自主地生出對黛玉的憐愛之情。解析《葬花吟》這首歌曲時,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能切身體會《紅樓夢》中男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向往,理解他們的身不由己,感受黛玉的悲傷與迷茫。
創作者賦予該作品悲劇色彩的同時,使聽者將自己的情感和劇中人物的情感緊緊聯系在了一起,讓聽者跟隨著歌中人一同去體會,樂她的樂,悲她的悲,感受她的感受,由此產生共鳴。
參考文獻
[1]王占文.聲樂藝術中的情感把握與表達[J].文教資料, 2009.
作者簡介:李唯一(1990—),女,助教,碩士,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聲樂教師,從事聲樂演唱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