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珠鳳
【摘? 要】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特點設計各種教學策略。教師要指導學生逐步學會掌握科學的呼吸方法,獲得頭腔共鳴,學會做倒吸氣,進行視唱練耳,這些方法循序漸進,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聲樂教學;教學策略;高中音樂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循序漸進地進行引導,促使學生逐步突破聲樂學習的難點。教師要讓學生先從了解自己的歌唱器官和基本構造做起,逐步在實踐中明白歌唱和發聲的基本原理。這樣才能讓學生逐步在實踐中掌握歌唱的基本鼓勵,協調運用自己的歌唱器官,最后掌握歌唱和發聲的基本規律,掌握聲樂技巧。
一、學會控制,掌握科學呼吸
中國古代的聲樂理論提出“善歌者必先調其氣”,由此可見呼吸在歌唱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師要通過更科學有效而充滿生活化的方法進行指導,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教師可以選擇靜坐練習、抽泣練習等和生活緊密相關的練習方法,讓學生展開練習。這樣學生就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通過實踐活動掌握科學的呼吸方法,為歌唱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學習《京劇大師梅蘭芳》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梅蘭芳的京劇唱段,然后鼓勵學生嘗試說出傾聽感受。有學生提出:“梅蘭芳能將聲音拉得很長,中間沒有一點停頓的地方,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教師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后,可以將話題引到到如何控制呼吸上。教師提出:“梅蘭芳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就是因為他能很好地掌控呼吸。大家如果能掌握科學的呼吸方法,則也能唱出這樣的水平。”這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教師此時可以先指導學生進行靜坐練習,嘗試安靜地感受自己的呼吸起伏,這樣能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呼吸位置,避免出現吸氣時抬肩膀、鼓肚子等錯誤的動作。其次,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抽泣練習,讓學生想一下自己平常抽泣時是什么狀態。有學生提出:“抽泣時能感到肋骨下面的隔膜在動。”教師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進行快速呼吸,這樣學生就能利用生活化的動作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
在各種呼吸練習時,教師要鼓勵學生深入地練習,并且在練習中進行體驗和感受。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自主發現適合自己的訓練方式。學生如果能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訓練方法,則能自主掌握發聲的方法,并養成積極練習的好習慣。
二、打開喉嚨,獲得頭腔共鳴
在聲樂練習的過程中,歌唱的起音十分重要,教師要指導學生學習如何進行起音,嘗試打開喉嚨,獲得頭腔共鳴。教師要先指導學生掌握硬起音和軟起音的起音方式,避免損傷聲帶,而后要讓口腔和咽腔部分都充分打開,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頭腔共鳴。教師也可以選擇一些和生活動作相關的方法進行訓練,讓學生找到正確的唱歌狀態。
在學習《飄逸的南國風》一課時,教師鼓勵學生用方言演唱《對鳥》,嘗試體驗南方民歌的風格特點。然而,這首歌曲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學生沒有形成頭腔共鳴則很難唱出更好的效果。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如何進行起音,如何打開喉嚨。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不要用猛烈的發音沖擊聲帶,而應該注重保持喉嚨的放松和平穩,不要擠壓喉嚨。此外,教師還可以針對如何打開喉嚨對學生進行專項訓練。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模仿“打哈欠”的方式,經常注意自己的喉嚨是否打開。學生發現,在打開喉嚨后再來演唱《對鳥》這首歌曲,就能發出如同小鳥鳴叫一般的聲音,聲音效果會不明顯得到提高。教師還啟發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發聲方式,如有學生提出,如果在嘴巴里面做出打哈欠的方式,而在嘴巴外面則露出微笑的狀態,那么就能產生更好的演唱效果。在這樣的狀態下唱歌,學生能更快速地進入狀態,唱出更為連貫而統一的聲音。
不少學生在唱歌的時候很難控制聲區,從低音部分向上唱時,唱到一定的高度就無法繼續上升了。針對這個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學習如何處理好換聲區域,慢慢地打開喉嚨,控制好各個發聲器官,掌控好呼吸,這樣才能更和諧地解決真假聲的問題。
三、做倒吸氣,嘗試母音轉換
要想唱好歌曲,不僅要懂得發聲,更要懂得咬字,做好倒換氣息,做好母音轉換。教師要讓學生關注自己咬字的情況,避免咬字太死、咬字含糊不清、咬字的位置發聲混亂等各種問題,這樣才能做到字正腔圓,讓學生能聲情并茂地進行朗誦,使得自己的咬字器官變得更加敏感而靈活,進而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平。
在學習《獨特的民族風》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演唱具有民族風格的歌曲,并在唱歌時注意如何換氣,并進行母音的轉換。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歌曲《遼闊的草原》,并讓學生嘗試總結這首歌曲的特點。有學生提出這首歌曲的曲調比較悠揚。教師則引導學生總結長調類歌曲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了思考問題:“長調的調子一般都比較長,那么大家如果沒有控制好呼吸,還能唱好歌曲嗎?”這樣就能將教學的重點逐步轉換到如何進行倒氣和換氣。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倒吸氣和母音轉換,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嘗試用“打哈欠”加“嘆氣”的方法將聲音送出來。學生驚奇地發現,這樣的方法雖然簡單,但能很好地進行吸氣和呼氣,能更好地將聲音從腔體發出來。教師提醒學生注意這樣發音產生的效果,學生發現這樣就不會發出刺耳的嗓音,而是發出樂音。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安排學生演唱《遼闊的草原》,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會更好。
如果學生能將母語發送和音樂形式緊密結合起來,則能更完美地展現聲樂藝術。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展開換氣,如何進行母音轉化。這樣就能更好地展現音樂效果,提高學生聲樂學習的效率。
四、視唱練耳,培養良好節奏
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巧后,教師還要組織學生進行視唱練耳活動。在此活動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一些歌曲的曲譜,讓學生嘗試在閱讀樂譜的基礎上將其演唱出來。這樣能讓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節奏感,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在學習《高亢的西北腔》時,教師可以利用風格鮮明的西北腔指導學生展開視唱活動。在視唱練耳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上去高山望平川》等青海民歌,讓學生先了解一下這些音樂的節奏和旋律有什么特點。學生首先在聆聽中認識到這類歌曲的旋律比較高亢悠揚,有較大的起伏。此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視唱活動,并引導學生關注視唱的歌曲具有怎樣的節奏特點。如有學生發現,西北腔的歌曲在節奏上一般都比較自由,尤其是在句末的時候表現十分明顯,演唱時也可以注意使用假聲的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出歌曲的特點。教師還可以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指導,對于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嘗試進行演唱,掌握節奏就可以了。但是,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不僅要讓其注意節奏和旋律,更要讓學生注意如何表現音樂情緒。學生逐步能意識到要更好地唱歌,不僅要注意音準和節奏,更要注意情緒的體現。
由于學生的能力有所不同,因此,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視唱能力。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相應的指導。對于能力較弱的學生可以讓學生從基本的歌曲入手進行視唱,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則提供一些難度較高的歌曲。
在循序漸進的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了解如何控制自己的發聲器官,如何發出標準的起音,如何轉換氣息,最后掌握聲樂演唱的能力。除此以外,教師還要適當指導學生如何保護自己的嗓子,養成循序漸進的訓練習慣,避免不正確的發聲練聲方法,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提高聲樂能力。
參考文獻
[1]劉世成.高中音樂特長生聲樂教學中的聽音訓練方法[J].當代音樂,2017(16):37-38.
[2]羅東.高中音樂特長班聲樂教學模式的若干思考[J].大舞臺,2010(12):165-166.
[3]陳曉平.關于高中音樂特長生聲樂教學訓練的基本方法探討[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上),2017(04):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