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地方院校音樂學專業中的音樂課程實施范疇一般包括學科課程和實踐課程。然而,一方面地方院校音樂專業關于學科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已然進入了深水區,可謂碩果累累;另一方面實踐課程的發展領域,尤其是關于鄉土音樂實踐教學研究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鄉土音樂藝術是一種“活”文化,在地方音樂院校開展鄉土音樂教學,應當側重實踐教學與活動課程的開設與實施。
【關鍵詞】地方院校;音樂學專業;鄉土音樂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我國的鄉土音樂源于勞動人民的生活,是音樂,更是文化,它是“文化、音樂、生活”的統一體。因此,從鄉土音樂文化本質上來看,它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相連。鄉土音樂文化有著深厚的地域民俗文化的土壤,它是一個地域或民族風土人情的沉淀,凝聚著一個地域的民俗情感。鄉土音樂文化絕然不是單純的音響組合,可見,將鄉土音樂文化融入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的教學實踐,在構建鄉土音樂教學體系時,應該首先注重實踐教學與活動課程的開設。
一、鄉土音樂文化實施實踐課程的理論依據
(一)關于實踐課程的概述
實踐課程,顧名思義是一種讓學生親自參與,親自體驗的綜合課程。它有別于傳統的學科課程,在學習范圍上突破學科壁壘,融合多門學科的內容,在學習形式上,強調學生主動參與,發明創造能力,在學習場地上,實踐課程不局限于學校的某一教室,而是把傳統的課堂延伸到教室以外,融入社區、融入大自然。在實踐課程上,學生是學習主人,學生的體驗、情感都會獲得充分尊重。實踐課程無論在學習內容上,還是學習方式上都讓傳統的學科課程得到了大大的拓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生態化空間,學生就是這個空間的主導者、支配者。在這樣一個開放式的生態化空間里,學生不再是聆聽教師的諄諄教誨,而是發揮自我探索的能力,親身體驗。
(二)地方高校音樂專業開展實踐課程的必要性
我國的鄉土音樂文化來源于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而勞動人民的生活、風俗、情感是鄉土音樂創作的源泉,由此在充滿地域文化色彩的民族風俗滋養下孕育出的各地的鄉土音樂文化風格截然不同,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這也是我國的鄉土音樂文化與西方的專業創作作品的最大的差異。我國的鄉土音樂文化就是一個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是一個民族人文風情的沉淀。
面對文化底蘊如此之深厚的鄉土音樂,地方高校音樂專業在教學實踐中,倘若單純使用傳統的學科課程教學,顯然已不能承擔起傳承鄉土音樂文化之全部內涵。我國地方高校傳統的音樂專業學科課程教學的實施,注重理論知識的系統傳授,音樂技能的專業訓練,然而,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涵養方面過于輕視,故在構建鄉土音樂教學體系時,應該首先注重實踐教學與活動課程的開設。
二、鄉土音樂實踐課程的教學目標
課程目標是一門課程順利實施的方向,地方高校在鄉土音樂課程實踐中,首先應當確立正確的課程目標。當前,我國的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過分追求知識與音樂技能的教學。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深入,“科學主義”浸染了生活、教育、娛樂的各個方面,近年來我國的教育教學實踐人文教育日益式微。各級各類的學校都或輕或重的顯示出重“知識”、輕“感受”,重“技術”、輕“文化”的現象。對于音樂這門學科,上述現象實質上是一種病態的發展。音樂,自古以來就是一門人文學科,這種現象是背離了音樂教育的宗旨。
地方高校在鄉土音樂教學在實踐中應該強調“文治教化”的功能,文化的涵養是一個人成長與發展的根本動力。鄉土音樂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孕育、發展的,為我國的地方高校音樂專業輸送的新鮮血液。作為一種“活”的音樂文化,它展現給學生的絕然不是單純的知識或某項技能,而是一個地域的深厚文化,一個民族的豐富情感。故鄉土音樂實踐教學的目標必然要正視其中的文化內涵,并以此作為教育教學的根基,關涉學生情感的豐富、關注學生精神之成長。
三、鄉土音樂實踐課程的內容
教學內容是鄉土音樂實踐教學,是基礎,只有通過扎扎實實地學習本地區民歌演唱、戲曲表演、器樂演奏等,才能使學生具備基本的鄉土音樂演唱、演奏技能,才能使學生真正能夠融入到校外鄉土音樂實踐活動中去。
(一)民歌演唱教學
民歌是鄉土音樂藝術中影響最廣泛,誕生最早的一門藝術形式。華夏文化延綿五千年,博大精深,在廣闊的中華大地上孕育出了不計其數的民歌。地方高校音樂專業在鄉土音樂藝術的實施過程中,民歌是主要的教學內容。地域的民歌也是當地民族風俗最直接的反映,民歌是一個民族日常生活、交友戀愛、禮儀祭祀等各個方面的反映。本課程應該把眾多優秀的民歌引入高校音樂專業的教學實踐中,讓學生充分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
(二)民間戲曲表演教學
民間戲曲是我國民族音樂文化中一顆燦爛的瑰寶,它是一種古老的藝術。中國的戲曲、古希臘的悲劇和喜劇、印度的梵劇被稱為世界三大戲劇文化。民間戲曲融入了民間歌舞、滑稽戲、說唱等多種藝術形式,綜合的舞臺藝術形式,它融唱、念、做、舞于一體。高校鄉土音樂教學實施中要讓學生充分了解民間戲曲,對于當地的戲曲文化風格、服飾、表演風格有一定的了解。
(三)民間舞蹈表演與編創教學
民間舞蹈也是我國鄉土音樂藝術中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我國的民間舞蹈具有即興性、地域性和群體性。民間歌舞是一個群體在集體的勞動中自編自演的藝術形式,民間歌舞的傳承載體是一個群體,我國的民間歌舞的起源與“巫”文化緊密相連,是我們研究古老文化的“活化石”。地方高校音樂專業教學要深入到當地的民俗文化,掌握當地舞蹈的基本動作及步法,領略民族歌舞的文化內涵。
(四)民間器樂與樂器文化
我國的器樂文化源遠流長,我們的祖先經過長期的創造,為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樂器,如古琴、蕭、笛子、古箏、絲竹、二胡、鼓、琵琶等。自新石器時代出現的最古老的樂器——骨哨,到后來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樂器制作越來越精美,規模越來越宏大,并且誕生了大量的器樂曲。民間器樂的教學致力于學生對樂器的了解,對器樂文化的領略。
(五)鄉土音樂文化實踐課程開展的形式
鄉土音樂文化的課程實施,可以采用學科課程與實踐課程、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結合,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鄉土音樂采風、參與民俗活動、深入民間音樂社團等都是鄉土音樂文化教學的實施形式。
鄉土音樂采風,是指對民族音樂的采集,“諸侯不貢詩,天子不采風,樂官不達雅。”采風對鄉土音樂文化的傳承有著重要作用。相對于傳統的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的教育理論知識教學,采風是實踐活動,采風能夠給學生關于鄉土音樂的整體感官,親身感受當地的鄉土人情,充分感受鄉土音樂文化的精髓。采風在鄉土音樂教育教學中應該得到重視。其次,參加民俗活動,我國眾多民族除了孕育出豐富的鄉土音樂文化之外,還經常進行各類民俗文化活動,例如土家族的“女兒會”、彝族的“火把節”、苗族的“斗牛”等,這些活動多以展現其地域民族音樂文化。此類活動都是活生生的“大課堂”,能把鄉土音樂藝術最生動、最原生態的展現出來;第三、深入民間音樂社團。民間音樂社團根植于民間的風俗文化,地方高校音樂專業教師應該加強與民間社團的聯系,邀請民間藝人走進課堂,與教師、學生共同交流鄉土音樂文化。
關于地方高校音樂專業鄉土音樂教學必須加大實踐課程體系的研究。目前,我國的鄉土音樂文化資源融入學校體系,在理論與教學實踐方面仍處于探索階段,把華夏鄉土音樂這根大“文化”紐帶引入高校音樂專業課堂仍任重道遠。
作者簡介:姚三軍(1974—),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作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