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王琦
【摘要】“剛”即為堅毅剛強,是指古箏演奏過程當中所能夠表現出來的氣勢與力量感;而“柔”是與之相對的,是指演奏過程中溫順柔和的情感。在古箏的演奏過程當中,“剛”與“柔”都有著多種多樣的呈現方式,觸弦方式、肢體表現、氣息運用等都能夠賦予演奏“剛”與“柔”的情感。鑒于此,筆者討論了關于古箏演奏中剛柔運用的技巧,希望能給學習者以借鑒,使學習者在古箏演奏過程中做到剛柔結合,呈現出更好的音樂作品。
【關鍵詞】古箏;剛柔;音色;肢體語言
【中圖分類號】J632.32 【文獻標識碼】A
一、觸弦方式影響古箏音色的剛柔
在古箏演奏的過程當中,在一樣的弦段位置使用不一樣的指法或是力度,會使演奏呈現出不同的音色,即影響了古箏演奏的剛與柔。在古箏演奏的過程當中,演奏者的觸弦方式能夠直接影響作品呈現的音色的,因此,在演奏之前,演奏者應該清楚地把握其演奏作品的情感變換,按照作品的情感需求把握基本的觸弦方式,其中包括觸弦位置、角度、速度等。
(一)觸弦的位置
在演奏過程當中,觸弦位置的改變是決定古箏音量大小、音色好壞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調整古箏剛柔的基本手段之一。古箏大體上為三個音區:高音區音色清脆透亮;中音區音色圓潤飽滿;低音區音色厚實有力。在演奏古箏作品的時候,演奏者應當根據樂曲的情感來改變觸弦位置,以豐富音樂的表現力,使樂曲富有張力,而不僅僅是停留在一個觸弦位置上,否則就會使得音樂顯得單一無趣。因為觸弦時有內外之分,接近琴碼處的有效弦段為內,音色柔和婉轉;接近岳山的有效弦段為外,音色更有力量。所以,在變換觸弦位置時,演奏者可以通過內外的轉換達到不同的音色轉換,從而實現音樂作品的剛柔變化。
(二)觸弦的角度
古箏音色的剛柔轉換還需要演奏者對觸弦角度進行精準的把握。正確的觸弦角度能夠使作品的剛柔情感呈現得更為完美。作為彈撥類樂器,古箏的發聲要經過:義甲撥動琴弦引發振動,振動傳到箏面板引起共振,再傳至箏體產生共鳴腔。在演奏中,最合適的彈奏姿勢應是義甲平面貼弦,這樣的姿勢才能彈奏出婉轉柔和的音色。彈奏方法主要分為夾彈法和提彈法兩種,夾彈法以手指指根為支點,由斜上方到斜下方進行撥弦,在上一個音符撥完后手指借力撥向下一根弦,用夾彈法奏出來的音色一般都較“硬”,屬于“剛”的范疇。而提彈法則是以小關節為支點,由斜下方向斜上方撥弦,這種觸弦方式所彈奏出來的音色一般都較“亮”,屬于“柔”的范疇。這兩種彈奏方法都需要義甲面與琴弦平行,只有這樣,演奏者才能彈奏出音質更為純正的樂曲。同時,這樣的方式也減少了義甲與琴弦摩擦而產生的雜音。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古箏作品需要這種摩擦手法來配合演奏,需要根據具體的古箏作品采取具體的對待方式。
二、肢體語言的剛柔
肢體語言也是能夠傳播情感的,它對于古箏作品的剛柔呈現也有著不容忽視的助推作用。古箏樂曲也有其自身的思想情感,演奏者用自身的肢體語言來傳遞音樂情感,能夠更好地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之感,降低了觀眾感受到音樂情感的難度,也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
三、氣息運用的剛柔
(一)“氣”的重要性
傳統中醫學認為,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礎物質,是一種不斷運行的、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氣息能夠給予古箏作品強大的生命力,雖然古箏演奏不像吹管樂器一樣需要靠氣息發聲,但是古箏的彈奏亦需要氣息支撐來完成相關的技術動作。氣息能夠幫助演奏者調動各種潛在的能量來輔助表演,讓作品的情緒表達更加豐富,也能使彈奏的作品更具有生命力。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于引氣不齊。”這里所說的“氣”是作家的精神氣質,但是用音樂的演奏來做比喻,體現的則是音樂作品需要“氣”的配合才能展現出音樂的神韻。
(二)剛柔氣息在古箏演奏中的運用
在古箏演奏中,氣息的剛柔運用能夠影響音樂作品的剛柔效果,氣息的剛柔變化與演奏的體態律動是相互影響的,大幅度的動作會讓氣息變得急促,氣息的緩急也會影響彈奏的剛柔變化。在古箏演奏過程中,氣息主要有慢吸慢呼、快吸快呼、慢吸快呼這三種剛柔運用的方式。慢呼慢吸會使得音色柔緩均勻;快吸快呼會讓古箏彈奏音色顯得急促有力;而慢吸快呼則會使彈奏過程中演奏者的肢體語言變得更加流暢。不同的呼吸方式的轉換能夠使音色呈現剛柔并濟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教育[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王曉紅(1958—),女,漢族,河北樂亭,吉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古箏專業教授,碩士生導師;王琦(1992—),女,漢族,湖南郴州,吉林藝術學院藝術研究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民族樂器演奏(古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