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玲娟
【摘要】中職音樂教材始終重視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接納,可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之中,課堂對于這部分內容的接納卻一直不是特別理想,最主要問題是教的過程與學的過程相脫節,沒能呈現出互動教學的良好狀態,無法使學生真正進入到情境之中,取得良好的審美體驗,為了使這一問題得到改觀,我們需要正視當前中職學生對于民族民間音樂的接納現狀,以互動教學為主要形式載體,利用多種舉措實現課堂的優化。
【關鍵詞】中職音樂;民族音樂;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一、民族民間音樂在中職課堂的互動教學之必要性
將民族民間音樂納入到中職音樂課堂上來,是弘揚民族精神、實現文化交流的一種有益做法,而根據有關調查結果則可以了解到:有超過90%的中職學生認可民族民間音樂學習的必要性,認為其對于自我音樂修養的提升是有幫助作用的,也有利于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的構建,教學效果不夠理想的原因主要在于課堂內容與形式的不協調,致使學生雖有接受之愿望,卻無接受之空間,為此,我們強調民族民間音樂在中職課堂的互動教學,是有其積極現實意義的,那就是可以讓學生有一個充分良好的民族民間音樂接受空間,這個空間是自由的、可以高度自我表現的,而非一味聽從于刻板教學方案的擺布。
二、民族民間音樂在中職課堂的互動教學之重點
將民族民間音樂帶入到中職音樂課堂上來,并呈現出互動教學的表現形式,首先要致力于啟迪中職學生對于民族民間音樂的興趣,事實上,民族民間音樂本身即具有旋律優美、風格多變、情感樸實等特點,其感染力是非常強的,也正是提升學生興趣的優質內容。而從另一方面來講,民族民間音樂有比較鮮明的原生態特色,有時還會用方言進行演唱,所以會和中職學生產生膈膜感,學生難以確定自己是否對其有興趣,所以需要互動教學的帶動,幫助學生實現自我認知。其次要讓互動教學幫助學生增加對于民族民間音樂的了解,根據此前進行的問卷調查,筆者從中國民歌經典曲庫前100首中隨機抽取了50首作品,要求學生選出他們聽過的曲目,從結果可以知道,約有近2成的學生平時極少關注民族民間音樂,有近7成的學生只對部分民族民間音樂有所涉獵,只有不足1成的學生對其有深入了解,所以教師需要在課堂之中,盡可能給學生創造機會,讓其減少對本國家民族音樂的陌生感。再次,要讓互動教學幫助學生改觀對于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的傳統印象,根據此前進行的問卷調查,有75%的中職學生認為,現今中職音樂民歌教學內容過于枯燥、方法過于單一、理論過于繁冗,而筆者在對照教材后發現,確實有些曲目與知識難度較大,距離學生生活較遠,而有些內容又是小學與初中等階段學習過的,學生產生上述印象是必然的,因此教師需要利用互動教學形式,致力于學生傳統印象的改觀。
三、民族民間音樂在中職課堂的互動教學之對策
(一)保證內容利于互動
中職音樂教師首先要做的是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和中職學生興趣點相一致的民族民間音樂作品,以便快速實現課堂的音樂互動,通過調查問卷結果我們可以看到,絕大多數學生實際上是認可民族民間音樂學習必要性的,這就給教學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先決條件,可是興趣的深挖尚需要教師持續不斷地對教學手段進行調整,亦需要教師利用通俗簡易的、與中職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審美情趣相一致的作品來協調,比如,視教學需要,適時引入《茉莉花》《放馬山歌》等學生在歌唱比賽中常常聽聞且旋律優美的民歌作品來作課堂導入環節,讓學生由既有音樂體驗出發,逐步進入到互動的狀態,從而感受到民族民間音樂的無盡魅力。
(二)教師要做好互動指導
學生在互動教學中的審美能力提升,離不開教師的感染與熏陶,而教師在審美方面的心理基礎、情感態度、文化教養等,本身具有較大差別,特別是教師的審美趣味是對其個體美學追求與需要的集中反映,展現出良好的審美趣味,將會為學生提供可以觀摩仿效的對象,使學生有一個音樂素養發展的清晰目標。因此,對于中職院校教師來講,應當意識到音樂屬于審美藝術這一本質,投入更大的精力于民族民間音樂采風,多感受各地民俗民風的魅力。在此基礎之上,要注意到中職院校學生存在視唱能力不強,乃至看不懂樂譜的問題,且在音準、節奏、樂感等諸多方面亦不盡如人意,從而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以循循善誘的耐心,對其學習方式加以針對性指導。比如一些學生對于理論知識呈抵觸情緒的,則教師便應當改變原有的照本宣科教學形式,盡可能做到點到即止,逐步滲透。對于音樂這門學科,因其屬于聽覺藝術,所以在民族民間音樂接納與鑒賞過程中,同樣需要關注到“聽”這個環節,至于聽什么內容、怎么樣去聽等細節問題,也應當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積極避免盲目的聽、隨意的聽等問題。除此以外,互聯網時代,中職院校學生在欣賞習慣方面可能更加偏向于視、聽結合式的欣賞方式,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聲、像、樂、光等結合起來,會對學生觀看欲望產生極為有利的刺激作用,將其視覺神經、聽覺神經全面指向民族民間音樂的藝術寶庫。最后,基于實情的學習方式指導一方面是學生獲取知識與能力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是師生信息交流與情感交流的魅力,在交流過程中,民族民間音樂的藝術性、情感性均會得到無形滲透。
(三)學生要進入互動鑒賞
在進行民族民間音樂互動教學時,教師還需要思考學生進入互動鑒賞狀態的問題,明確民族民間音樂之所以顯得門庭冷落,一方面固然因為曲高和寡,原生態的唱法與學生的聽覺習慣不盡一致,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學生少有機會接觸,且無法真正進入到良好的互動學習狀態,因此,應當使學生廣泛接觸多種音樂形式,當其可以從內心進行選擇時,便自然可以發現,那些民族民間音樂是最純樸自然、最有魅力的。也正因為這樣,在中職音樂課堂上,教師需要和學生一道,實現對民族民間音樂內容的了解,從而使學生可以發揮出對音樂的自我選擇權,實際上,這也符合教育部門所制定的《音樂課程標準》,標準里面強調:音樂教學的整個過程需要是完整的,且可以讓學生充分體會到音樂作品本身的完整性。這句話側重于強調的,因為音樂作品自身具有非語義性特點,因此在指導音樂學習時,應當利用同其他學科相區別的特殊體驗式教學方式。
四、結語
事實證明,民族民間音樂應當成為中職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且使之在課堂上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針對當前中職音樂教學現狀,本文以互動教學為主要形式載體,提出幾項融民族民間音樂于課堂的策略,其根本意圖在于學生音樂素養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利娜.淺談中職幼教專業樂理教學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措施[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11(z3).
[2]林月.中職樂理教學中的基本概念問題分析[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