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旭
【摘要】任何一種音樂文化形式的傳承與發展都是要結合與同時代的傳播手段與方式而進行的。在當代數字傳媒等多元化的傳播方式并存的數字時代下,就要充分利用多層面、多角度;更加方便快捷等優勢,使隴州小調等本就不被大眾所熟知的民間音樂得以傳承與發展,從而也打破其流傳的的地域性與時間性。
【關鍵詞】隴州小調;數媒時代傳承;保護
【中圖分類號】J61 【文獻標識碼】A
民間音樂象征一個民族、一個地方區域乃至一個國家音樂整體發展狀況的一個重要標志。20世紀末,隨著新科技、新數字傳播時代的到來,開啟了一些傳統民間音樂形式傳承與保護的新篇章。不僅有效的保留了一些頻臨滅絕的民間音樂形式,而且也更為快速地加大了對于一些經典民間音樂的傳播,使之以前所未有的多元化音樂文化形式進行流傳與傳播,推動了中國民間音樂朝著更好、更高、更多元的方向發展。
一、傳統媒體環境下隴州小調的傳播
首先是演出市場及其專業團體的不景氣與萎靡不振。近年來,隴州小調這種藝術形式已經逐漸的大眾所遺忘。一方面是由于這種藝術形式的總體水平下降,演出人員老化,缺乏骨干演員。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綜合性文化的興起,娛樂活動的多樣化。使民間藝術傳統文化逐漸被市場所淘汰。
其次,是繼承無人。由于社會地位低下加上演出市場的萎縮使得從事演出的演員入不敷出,難以維持正常的生計,愿意學習曲子的年輕人不斷減少。現存的藝人,年齡普遍偏大。都已經不太適合活躍在舞臺上參加演出。而又一些曲子班子出現斷代的現象。
最后,是因為曲目、曲詞的大量流失。今年來,由于人們對隴州小調這種民間藝術的淡漠,演唱藝人的文化層次低下,這種藝術形式大都是以口傳詞曲的方式傳承。由于音韻、發音的誤差,以訛傳訛的現象很多。而只是階層又很少參與詞曲的收集與創作劇目的工作,而使得很多優秀的劇目與詞曲,人死藝亡。這將是一個無法彌補的課題與遺憾。
(一)演出團體及演出場地的傳播
隴州小調這種民間音樂形式,一般沒有專門從事這方面演出的專業演員,都是一些農閑時的農民,所以也還少有專業的演出團體與演出場地,只是在農閑時或者有一些祭祀、廟會二形成的一些走街串巷的演出,就算是比較正式的演出形式了。演員一般也都是一些自發的、有這方面興趣愛好的農民來臨時客串。
(二)音響像制品
隴州小調這種民間音樂形式有著強烈地域性的限制。這種本屬于一方大眾茶余飯后之時的地方性質的民歌小調在其音調及其詞曲發音等多方面其傳播性必然受著多方面的制約與限制。由于它的市場價值等發售問題,自然其音像制品的產生就會有很大的限制。
(三)廣播電視的傳播
廣播電視作為音樂文化的轉播媒介其具備的優勢是不置可否的,其對于隴州小調的保存時間之久、傳播范圍之廣等特征,可以說是上一世紀以來作為傳播途徑與方式中最為快捷與先進的。它對于把隴州小調推出寶雞、推出陜西,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解隴州小調、喜歡隴州小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廣播電視可以根據情況設立相關的音樂專欄,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直播、轉播。著就打破了原有傳統意義上的演出場地的地域性和演出時間的局限性等限制,使時間不方便、交通不方便的人們可以通過這種傳播的方式對隴州小調也能進行觀賞與研究。大大促進了隴州小調的傳承與發展。
(四)報紙、期刊等文字傳播
隴州小調的曲譜沒有一個規范的標準,只有一個旋律的流傳。而且傳承下來的都是通過前人的口口相傳而來。因此,通過文字這種書面形式對于其曲譜的收集與保存是非常重要的。這種形式的保存于傳播使得隴州小調的傳播更為直觀、更有依據,極大地擴大了隴州小調的快速發展。
二、新數字時代下隴州小調的傳播
隨著新世紀新數字時代的到來,傳統的音樂文化的傳播方式與途徑中的時間性、地域性等限制都得到了解決。演出者和觀賞者都可以實現零距離的直接互動與接觸,實現了純粹的體驗藝術感受的相互交流。而且這種新數字的傳播方式也完全顛覆了以前單向的傳播形式,實現了多層次、多角度、多元化的傳播方式。由于傳播的環節簡單,感受者可以在一個更為開放的環境中感受音樂作品,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及時的與表演者進行交流與互動。從這個層面講,新數字時代下的傳播方式具有更大的便民性與多元性等特點。
新數字時代下,隴州小調的傳播有著得天獨厚的機遇。在新數字時代的傳播中,網絡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對于隴州小調的傳播騎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網絡音樂是目前網民的的第一大應用型。全國有著數以萬記個制作音樂以及有關于音樂技術及其網絡傳播的的工作室。這種傳播室每天面對這數千萬的網絡訪問用戶。這些音樂傳播源既面向專業的音樂家也面向其它的業余愛愛好者和其他的人員。各種形態的傳播文化都按需所求,得到了空前的傳播。隴州小調由于其自身特殊的地域文化與旋律韻味得到了空前的流傳。
三、新數字時代下隴州小調傳播的有效途徑
中國的民間音樂形式多樣、數量繁多,但由于傳統的媒介傳播的限制,使得絕大多數的民間音樂的傳承、發展與保護受到很大的影響。隴州小調也不例外。在當今新數字科技發展的今天,給民間音樂的傳播與保護提供了很大的發展條件。隨著中國的數字科技與經濟的蓬勃發展,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斷的有所增加。各種音樂創作、錄制的軟件應運而生,不僅可以以數字化的形式保存曲譜等文字資料,而且可以保存到實際的作品的影像資料,不僅進一步提高了隴州小調的傳承的有效性,而且也大大降低了傳統媒介保存、傳播的資本。
在隴縣縣城課題組曾對原隴縣著名的隴州小調傳承人王安義同志進行了專門的采訪。從王老先生手中得到了他所出版的第一部《隴州小調歌曲集》和一張光盤。歌曲集共收錄曲調115首,光盤是《隴州小調歌曲110首》第10集(一共13首),演唱者均系經過專業聲樂訓練的市、縣區的音樂教師(我們一致認為最好是原生態的演唱)。但音質較差,視頻資料則更加罕見。大量的隴州小調還是閑散在民間藝人中,沒有得到很好的收集與整理。對隴州小調乃至隴縣的地方文化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的研究相對是比較少的。從隴州小調發展的狀態來看,它始終是處在由政府出資,向群眾發放光盤,要求學唱,并且要定期檢查的形式中。在指定的地點、有指定的傳承人。但現實不容樂觀,由于這種傳承方式為口傳身授式,且能唱隴州小調的人年紀都已經很大了,人數也比較少。由此可見,這項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前景和實際意義,也說明其重要性與緊迫性。經過對王老先生的采訪和課題組的前期采風、調研,通過對所得資料的理論分析,我們對隴州小調這一民間音樂形式已有較深入的研究,開展的工作始終將圍繞著我們的課題隴州小調的傳承與保護進行著。
參考文獻
[1]謝紅,張偉.從“漁家樂”的藝術特點談民間音樂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
[2]劉漢一.欠發達地區農村文化建設現狀分析及對策[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3]陳濤.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探析[J].蘭州學刊, 2008.
[4]孫志毅.我國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及對策[J].農村經濟,2005.
[5]鄭長興.試述新時期新農村文化建設[J].經濟研究導刊,2010.
[6]陳沖,李新中.論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幾個問題[J].職教研究,2009.
[7]龐海青.鄉村文化與新農村文化建設[J].人民論壇,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