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秋雨
【摘要】在音樂界,曾經(jīng)有個極端的說法—“中國沒有真正的音樂評論”。作為聲樂表演與教學專業(yè)的研究生,對于音樂批評這個領域還是感到很陌生。本文通過閱讀《20世紀中國音樂批評導論》論述了筆者自身的感受,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批評指正。
【關鍵詞】音樂批評;20世紀;掙脫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其實,作為聲樂表演與教學專業(yè)的研究生,對于音樂批評這個領域還是感到很陌生。本學期因為學校課程開設,筆者有幸拜讀了明言教授的《音樂批評學》一書,感覺對音樂批評這個領域有了新的認識和解讀。
一、《20世紀中國音樂批評導論》的主要內(nèi)容及結構梳理
在這部著作中,作者首先以緒言的形式對音樂批評研究的重要性、可能性和研究方法進行簡要介紹,并對20世紀的中國音樂批評進行取域和斷代,分析了研究20世紀中國音樂批評的歷史意義。作者按照編年順序,結合邏輯構成,對20世紀的音樂批評進行闡釋與研究,將其演變史劃分為三個大時期:一、從學堂樂歌到抗日戰(zhàn)爭;二、從1942年發(fā)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到“文革”結束;三、從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到20世紀末。
這本書雖然書名是20世紀,但在書中的第一、第二及第三章的前半部分闡述了1840—1900年中國經(jīng)歷的一系列問題。筆者認為,20世紀是中國音樂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非常精彩的一個世紀,但20世紀前中國音樂評論界所經(jīng)歷的艱辛和波折依然是當代音樂評論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
二、三個大時期
(一)從學堂樂歌到抗日戰(zhàn)爭
筆者認為,近代中國思想的先覺者們對音樂教育的重要性有著超前的意識。學堂樂歌自它誕生起,就懷揣著近代音樂思潮最寶貴的品質(zhì)——前所未有的果敢精神。
學堂樂歌是那個時代新式學堂的一種形式,但確實是中國音樂創(chuàng)作的先河,這個時期對于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批評,是思想上掙脫老式理念的束縛,是中國音樂文化邁進的一大步。學堂樂歌教育學生喚醒民眾,推動社會的改良,這些社會影響、觀念都影響著后來的五四新文化運動。
這個時段在中國音樂批評觀念歷史上具有獨特的理論特性和時代風貌。
從1942年在延安發(fā)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到“文革”結束。
這個階段掙脫階級的束縛,回到文藝的出發(fā)點“愛”上面來,這點才是人類統(tǒng)一的情感出發(fā)點。在此次座談上的講話中體現(xiàn)的文藝思想喚醒了一大批沉睡者。
(三)從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到20世紀末
第四次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象征著對藝術領域的“解凍”。隨著這股“東風”的推動,藝術批評理論又出現(xiàn)了新的“百家爭鳴”。筆者認為,藝術批評后音樂批評思想如貧瘠的土地得到雨水滋潤般不斷發(fā)芽成長。
20世紀末,許多批評觀念出現(xiàn),筆者認為,此時的時局就如同宋瑾先生在《野狗的家園在哪里——文藝批評者掙脫綁架之后》中提到的:“不愿做被綁架的家犬,要做自由的野狗,這是純潔政治的藝術家和評論家的理想。但是野狗畢竟也需要家園。沒有家園,只能是全然的流浪者,是藝術世界的無關者。”文藝批評者開始有了自己“獨立人格”,但是它需要一個家園的支持,在文藝這條帆船上我們迎風起航,目標是遇到更多的帆船與之同行或比航,但我們知道,不管多遠的航線都需要有可以展開懷抱迎接我們的港灣。
三、結語
20世紀是中國承前啟后的時代,這個時代見證了音樂批評的成長、衰退、涅槃,這個時代奠定了當代音樂樂評的眾多基本思想觀念,在音樂批評界應當始終保持一個對立面、全局面去看待音樂的思想、情感,孕育出更多不一樣的音樂思想。
筆者認為,音樂批評是每一個學習音樂應當涉足的地方,或偏激,或傳統(tǒng),或有見地地表述著個人對于音樂的看法,時刻保持著一個樂評的音樂思維,不斷地去理解、評論、討論、指正后再將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音樂傳遞給更多的大眾。生活離不開音樂,音樂也脫離不了生活,藝術本身就來源于生活。
參考文獻
[1]王若西.中西方音樂批評辨析—讀《20世紀中國音樂批評導》有感 [J].歌海,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