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表演是展現音樂文化的一種重要方式。音樂表演以音樂文化所展現的藝術內涵為基礎。為此,加強對音樂藝術的研究,分析音樂藝術的內涵及魅力對于發展音樂表演藝術十分關鍵。本文從音樂美學角度分析音樂的內涵、特點,探索基于美學思想而發展的音樂表演藝術文化。
【關鍵詞】音樂美學;音樂表演藝術;啟示
【中圖分類號】J601 【文獻標識碼】A
一、音樂美學與音樂表演藝術的關系
音樂美學就是從審美的角度實現對音樂的深刻剖析。隨著音樂多樣化的發展,表演在音樂藝術表達中的意義越來越重要。作為音樂美學價值的呈現方式,藝術表演能夠為觀眾提供更加直觀的音樂體驗,從而進一步豐富音樂的藝術情感。
從音樂美學的角度講,音樂美學價值與音樂表演藝術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表演藝術為音樂美學研究提供了素材,音樂工作者不僅能夠通過理論來分析音樂的藝術性,更能夠通過表演者的動作、表情,以及所產生的舞臺效果,理解音樂的情感,進而實現對音樂的多角度分析;其二,音樂美學能夠在表演藝術的不斷升華中得以體現,表演者在詮釋音樂作品的時候,可以通過觀眾的反映不斷調整表演方式,從而為音樂的再創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二、音樂美學對音樂表演藝術的作用
(一)音樂美學在音樂藝術表演審美方面的作用
音樂美學的內容更傾向于理論研究,即通過理論分析為聽眾預設一定的音樂情境,并在抽象的描述中為聽眾提供豐富的想象空間,引導其根據自我理解體會音樂的藝術魅力;音樂藝術表演則不同,它更加直觀,觀眾能夠在視聽的雙重體驗中進入其創設的情境之中,并隨著音樂表演者的情感起伏完成音樂理解。二者之間的差異能夠引發觀眾、聽眾與音樂作品之間的對話與討論,進而提升音樂的審美價值。
(二)音樂美學在音樂藝術表演情感抒發方面的作用
音樂是作者主觀情感的藝術表達,其創作形式與文學、美術等藝術形式一樣,并不僅僅是體現作者的個人情感,更是從某一角度實現對社會現實的分析。例如,我國著名的交響作品《黃河大合唱》中“保衛黃河”的選段就是對黃河流域抗日英豪的贊美,這種氣勢磅礴的交響樂表演極具藝術感染力,觀眾在欣賞中能夠從激昂、鏗鏘的旋律中直觀地體會到戰爭的殘酷,以及中華兒女保衛黃河、保衛祖國的決心。
三、音樂美學在音樂藝術表演認知方面的作用
音樂美學對音樂的分析不僅僅停留在聲音、旋律、曲調的分析上,還注重對音樂表達形式的研究。在音樂藝術表演中,表演者既可以利用音樂的藝術美感為觀眾營造一種情感氛圍,也可結合時代精神突出音樂表演的價值。此外,在藝術表演中,表演者還可以根據自身對音樂、對時代精神的理解進行主觀創作,以拓展對固有表演的認知。
四、在利用音樂美學分析音樂藝術表演中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要正確認識音樂藝術表演的價值。根據音樂美學理論,音樂是音樂表演藝術的對象,表演者的主要任務就是利用多樣化的表演手段實現對音樂內涵的詮釋與呈現,并向觀眾傳遞音樂情感。表演是音樂的實踐形式,通過表演,觀眾可以更加直觀地體會音樂的藝術魅力,并在表演者主觀創作中理解音樂作品的美學價值。
其次,要深入對音樂原作品的分析與理解。在分析與理解音樂原作品的過程中,表演者一方面要從創作者的個人經歷出發,理解其音樂語言,并挖掘其中的個人情感的表達內容;另一方面要從歷史的維度對作品的分析。任何音樂作品都是置身于特定的歷史環境中,當時的音樂流派、創作氛圍、社會現實等因素造就了不同的音樂風格。因此,通過歷史分析,表演者的藝術呈現能夠更加符合時代精神。
最后,注重對音樂表演藝術形式的創新。音樂表演藝術在某種程度上是對音樂原作品的一次再創作,在音樂表演中,根據原作內容進行重新構建是表演的基本要求,而根據當今時代的發展背景,以及表演者的個人理解對音樂作品進行二次創作是藝術表達更高層次的需求。所以,從音樂美學的角度看,表演者應該結合自身的音樂素養,以及音樂的社會功能,不斷進行創新表演,以賦予音樂作品新的時代內涵。
五、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美學的研究與發展是推動音樂表演藝術不斷進步的重要途徑。在當前多元化的音樂創作表演環境下,音樂工作者對于音樂美學發展的研究也逐漸深入。基于此,在實際藝術表演中,我們更應該認識到音樂審美與藝術表演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并與時俱進地創新音樂表演內涵,以豐富音樂情感,讓受眾獲得獨具特色的視覺與聽覺體驗。
參考文獻
[1]肖彬.簡談現代音樂美學對音樂表演藝術的啟示[J].戲劇之家,2016(17):77.
作者簡介:趙博(1980—),男,漢族,河南新鄉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單簧管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