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璐 呂明珠
【摘要】儒家把禮樂教化看成是社會文明以及人的行為準則標志,認為禮樂教化可以促使國家、社會以及家庭達到一個和諧統一的狀態,實現有序發展和繁榮昌盛。本文對儒家的禮樂思想進行分析與闡述。
【關鍵詞】儒家;禮樂思想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董仲舒的儒學思想
漢漢初奉行“黃老之學”,到漢武帝時期,為了適應社會形勢的發展,在漢武帝繼位后不久,漢武帝在面見董仲舒等人的時候提出了三個問題,分別是天道、人世、治亂。董仲舒在回答的時候提出了自己的觀念,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理念聽起來好像是要以儒家為尊,對其他的學術流派統統進行碾壓,其實,他的目的是想要樹立一種國家唯一的統治思想,利用思想上的統一來為政治上的統一服務。
董仲舒認為,人文學術是離不開政治環境的,他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旨在支持政治。獨尊儒術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禁止其他思想和著述,而是在選拔人才以及統治思想的時候不取其他理論流派,建議在政治治理過程中要實現“明教化”,而且要正法度,主張實行“德主刑輔”的仁政,在社會治理過程中可以廣設學校,宣揚儒家的禮儀道德,維護儒家的地位以及君主專制政權。董仲舒的思想使得儒家思想從一種社會思想、一種地方性思想變成了官方思想,為儒家思想在我國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作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儒家的“禮”與“樂”
禮樂是兩個不可分割的概念,儒家思想中的禮對于樂就好像陰對于陽,是相輔相成的。《論語·泰伯》中提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意思是事情開始于詩,修身首先要學習詩歌,而且在修身的過程中禮樂都是不可或缺的,最終成功離不開禮樂。通過“禮”與“樂”的結合可以培養出具有道德修養的仁義之人,這些人的思想道德已經達到了一定層次,從而更容易實現仁政。在儒家思想中,狹義上的禮教指的是禮節,等同于現代的德育,孔子在教育弟子的時候就十分重視“禮”,注重修身養性。另外,很注重維護和調節人的社會秩序;而狹義上的樂教指的是文藝、音樂、舞蹈等藝術方面的教育,旨在培養人的審美能力,用良好的審美來看待生活,豐富生活,經營生活。
儒家思想上承西周禮樂教化的傳統,十分重視禮樂教化,尤其是禮樂的社會性教化功能,將禮樂作為政治的附屬思想去教化群眾,可以實現禮樂的相輔相成,也能進一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從而達到政和目的。
三、董仲舒的儒家禮樂思想
先秦的儒家思想中重視“安上治民”“移風易俗”,從這個角度出發勸誡統治者要實施禮樂教化,董仲舒提出了“天意”的概念。整個漢代社會都彌漫著一種鬼神風氣,漢武帝一生都熱衷于成仙和封禪,在這種背景下董仲舒提出的學說無疑更有說服力。董仲舒在闡述禮樂思想的時候也提出了“功成作樂”的觀點,他認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必須要改變陳舊的制度,表示他所承受的是天命,而不是承襲前王,一個新王朝建立之初,還是可以使用前朝的禮樂,所以,新王朝的統治者只有用新的制度成功治理社會之后,才能順應民心,制作出新的音樂,表示統治者的成績。“王者未作樂之時,乃用先王之樂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頌之樂不成,故王者功成作樂,樂其德也。”是《楚王篇》的內容,在其中也論述了這個觀點。可以明顯看出,“功成作樂”這個觀點是對王權進行限制的,目的是為了讓王能夠有所作為,做出一番成績。董仲舒的觀點中也充分肯定了一個王應該要作樂,但是作樂的前提是新王朝的統治者用新的制度去治理社會,并且取得成功,達到國泰民安的社會和諧場面。新朝代以王的功德為樂,新樂比先王之樂更能適應當前的王朝和時代,也更能教化民眾。這個思想在董仲舒的禮樂思想中占重要地位,而且他以這個理論為基礎,督促新王要有所作為,這是對限制王權的一種有益探索。
至此,董仲舒的禮樂思想基本形成,他的禮樂思想其實是一整套完整的監督機制。第一,王必須施行禮樂,因為禮樂是天意,但是在自己還沒有做出成果之前,還可以沿襲前朝的禮樂,只有自己產生功勞之后才可以產生新的禮樂;第二,衡量一個君王有沒有功德的標準是有沒有天降災禍,董仲舒的理念其實是要求君王要勤政愛民的表現。
四、結語
綜上所述,儒家思想在我國幾千年發展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奠定了古代儒家的統治思想地位。董仲舒在傳統儒家思想的基礎上對禮樂思想進行了補充和拓展,使得儒家的禮樂思想在治理國家方面有更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侯璐璐.董仲舒的儒家禮樂思想[J].大眾文藝:理論, 2009(20).
[2]葛士陽.董仲舒禮樂思想的“民主”色彩[J].青年文學家,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