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貴州黔東地區位于國家重點扶貧的武陵山區,處于經濟較發達的中部地區向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過渡地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決定了以其為立足點開展的高職高專音樂教育教學現狀和改革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論文在調查基礎上對現狀所作的分析和提出的對策,對類似地區高職高專音樂教育教學改革進行有益探索。
【關鍵詞】貴州黔東;高職高專;音樂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進入新世紀,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迅猛發展和辦學規模的快速擴張,產生的負面影響讓高校尤其是高職高專學校出現了師生比例失調和學生素質降低的問題。音樂教育作為高職高專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國家大力發展鄉村幼兒教育事業政策和更加重視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影響,較好的就業前景和實際較高的就業率,使生師比例失衡、師資力量不足、學生基礎較差的問題更具典型性。因此,貴州黔東高職高專音樂教育教學改革首先必須清楚目前的現狀。
一、貴州黔東地區高職高專音樂教育教學現狀分析
(一)調查設計
貴州黔東地區高職高專學校有銅仁學院、銅仁職業技術學院(下稱銅仁職院)和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下稱銅仁幼專)。調查以問卷形式進行,重在了解學生音樂基礎、社會實踐等方面。共向三所學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發出問卷1000份,收回992份,有效974份。學生數量和教師隊伍結構作為單獨調查內容。
(二)現狀及原因分析
1.生源質量不高
當前,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與其他專業面臨著共同的問題——學生綜合素質偏低。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學校自身原因。高職高專學校大多起步較晚,層次較低,錄取批次靠后,社會認同感不高,難以吸納優秀生源。學校在盲目擴張辦學規模中,對自身定位不準,同質化發展趨勢明顯,相互之間形成了無序競爭的狀態,導致錄取時“饑不擇食”、難分良莠。
二是學生家庭教育缺失。當前就讀高職高專學校的學生,多數來自農村和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家庭,父母多因忙于生計而無暇家庭教育,致使部分學生成為學習無目標、缺乏進取意識、不守“規矩”的問題學生。
三是素質教育滯后。義務教育階段重視應試教育、輕素質教育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以考分高低決定學生前途的方式依舊大行其道,考試成績較差、被“邊緣化”的學生多數會抱著“破罐破摔”的心里進入高職高專繼續學習。
2.學生音樂基礎較差
就目前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來看,音樂基礎普遍較差是一個共性問題和不爭的事實。
一是錄取學生門檻低。為了能夠搶占更多的生源,招到足額學生,高職高專學校音樂教育專業在招生時,錄取標準低。對學生不進行術科考試,也較少進行音樂基礎知識測試,存在面試走過場現象。
二是基礎教育缺失。學生大多畢業于鄉鎮中學或農民工子弟學校,相當一部分在小學、中學階段甚至連像樣的音樂課都沒有上過。即使是城市中學,因受應試教育影響,音樂課也常常會被其它課程占用。不識五線譜甚至簡譜是一個普遍現象。
3.學生藝術實踐不足
學生藝術實踐不足已經成為音樂教育面臨的瓶頸問題,嚴重制約了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
一是教學實習流于形式。受人力財力不足的影響,學校往往把教學實習的工作推給家長和學生,對學生實習活動實行“放羊”式管理,實習環節形同虛設。
二是舞臺經驗不足。學生的舞臺經驗不足,主要是反映在登臺表演機會少、演奏技巧不嫻熟、藝術表達不準、心理素質差等。
4.師資力量缺乏
教師隊伍建設因其具有自身特有的規律,短期內難以跟上學校大規模的快速擴張,最終步入了師資力量不足的困境。
一是生師比例不合理。教育部《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指標體系》規定的藝術院校生師比例13:1為合格。而目前大部分高職高專的生師比尤其是以音樂教育為代表的藝術類專業都超過20:1,有的甚至超過30:1,教師因超負荷工作導致教學質量下降。
二是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為緩解生師比過大的矛盾,以學歷為尺度招錄剛畢業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充實教師隊伍是多數高職高專通行做法,讓整個教師隊伍呈現“金字塔”型。這類“從校門到校門”的教師,大多表現出理論教學水平高卻不能較好的開展實踐教學。
二、高職高專音樂教育教學改革對策
(一)強化學生音樂基礎訓練
音樂教育學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即使在普通音樂教育領域內,也早已突破了傳統音樂教育以唱歌為主的狹窄、單一的內容,包含了歌唱、器樂、創作、基本樂理、視唱練耳、欣賞、音樂常識等豐富多彩的綜合性教學內容[1]。從層次上看,不僅在普通音樂教育中有著從幼兒園、小學、中學(中專)到大學等諸多層次,而且在專業音樂教育中,亦有著一個相應的層次系統,使整個音樂教育構成了一個層次遞進的完整體系。因此,提升高職高專音樂教育教學效果,必須著眼于學生培養目標,重視學生音樂基礎訓練。
一是上好樂理基礎課。樂理作為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特征的內容,是一切從事音樂教育和音樂研究活動的基礎。高職高專音樂教育應當把樂理課作為提升學生學習音樂興趣、打牢音樂學習基礎的基礎內容來對待。
二是培養一項基本技能。音樂作為一門表現藝術,與“應用”有著天然密不可分的聯系。音樂教育的本質力量在于它以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去感染、影響和培養一代新人。因此,作為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掌握一項音樂技能只是一項基本要求。
(二)重視學生藝術素養培育[2]
藝術教育是觸及人類靈魂的教育,能引導人們向往光明和塑造美好心靈,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藝術對于美化心靈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明確提出“藝術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的觀點。古希臘另一位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也指出:“藝術確能改變靈魂的品質,既然它具有這種力量,我們就一定用它來培養青年一代。”由此可見,藝術素養在人的素質構成中占據的重要地位。
要拓展學生的藝術愛好。從大量中外事例可知,對某一門藝術的喜愛甚至偏愛常常是各類大家表現出的一種普遍現象。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藝術總是或隱或現地發揮著積極作用。讓學生多接觸、了解、喜歡鄰近領域的藝術門類,能夠更好地開闊學生的視野,有助于增強學生藝術創造力、表現力和感染力。
全力營造濃厚的藝術氛圍。就黔東地區而言,開設音樂欣賞課和藝術講座是營造濃厚藝術氛圍最可行的捷徑,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藝術鑒賞力和對藝術作品思想內涵的理解力,讓他們的情操得到陶冶、心靈得到凈化,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使其樹立更加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拼搏進取的精神。
(三)豐富學生藝術實踐活動
如果專業音樂教育院校培養目標重在“精”、“深”,則高職高專音樂教育應定位在“會”和“廣”上。因此,高職高專音樂教育不應以掌握某一技能、技巧、理論、知識的“精”為目標,而是求其“會”;不以某一領域的“深”為目標,而是追求“廣”,為將來的“傳”——能夠得心應手地指導學生學習,把音樂知識傳授給學生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不論“精”“深”或“會”“廣”,實踐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藝術實踐的缺乏已成為制約學生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開展合適對路的藝術實踐顯得重要而迫切。
要搞好校園藝術活動。藝術實踐是將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是如今基礎教育新課程背景下創新教學所提倡的。學生作為校園藝術活動的主體,能夠使音樂專業技能和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鞏固和發展,全面地鍛煉和提升綜合素質。同時也豐富了校園藝術活動的內容,可謂一舉多得。
要拓展學生藝術實踐平臺。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校外藝術活動,能夠促進學生藝術表演能力和表演水平的提升,增強學生參與社會藝術活動的信心。
要組織學生體驗“講臺”生活。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的學生多數會走上教育崗位,讓他們提前體驗未來的講臺生活,可以促使他們及時調整學習目標,堅定工作信心,提升藝術實踐能力。
(四)拓展教師培訓渠道
以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為基點,將藝術教育視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引導學生體驗和享受藝術之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不斷獲得情感的、審美的、知識的全方位體驗,是音樂教育承擔的重要使命。而完成這一使命需要大批合格稱職的教師。教師的培養,需要堅持長期培養與短期培訓、全員培訓與重點培養相結合,突出年輕教師這個重點。
應重視入職教育,提升年輕教師職業感情。入職教育是奠定剛入行年輕教師職業尊崇感、增進責任感的基礎,讓新教師從內心深處熱愛從事的職業和就職的學校。
應開展結對幫扶,促進知識向能力轉化。讓剛出校門的年輕教師將知識盡快轉化成能力,實行新老教師結對幫扶是一條有效的路子。在有經驗的教師帶領下,年輕教師能夠在短期內迅速提高教學能力。
應借助他山之石,提升培訓效果。當前,應緊緊抓住經濟文化發達的東部地區對口幫扶支援西部地區的難得機遇,重視智力引進和借助其先進完善的師資培訓體系,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等方式,抓好師資隊伍的培訓,實現優質資源共享。
綜上,當前音樂教育的現狀,既是提升教學質量面臨的困境,又為深化教學改革提供了動力。在推進音樂教育教學改革中,必須充分考慮當前中西部地區面臨的現實問題,積極著眼于培養“基本功扎實,技能全面,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人才”的目標,從基礎訓練著手,以能力提升為重點,以藝術實踐為途徑,重視培育學生藝術素養。在開展學生音樂基礎訓練和豐富學生藝術實踐中,要為學生搭建更多更好的平臺;在培育學生藝術素養中,要將藝術素質的培育真正納入課程設置,融入測評體系。要重視年輕教師知識向能力的轉化,為解決當前音樂教育教學面臨的問題探索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
參考文獻
[1]曹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張海鵬.大學生藝術素養[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9(09).
作者簡介:楊顯英,女,貴州省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理論與鋼琴、手風琴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