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美霞
【摘要】音樂鑒賞是高中藝術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農村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開足開齊音樂鑒賞課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素養,為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而在以往高中音樂欣賞教學中,許多音樂教師采用比較單的一講解方式上課,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無法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失去了課堂應有的活力,因此,學生對這門課也會漸漸失去興趣。本文針對農村高中音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作了一些探討和相應的策略,從而為高中的音樂欣賞教學及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打下夯實的基礎。
【關鍵詞】農村;高中音樂;教學;審美能力;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選擇有藝術氛圍的教學環境
首先,音樂欣賞課應該選擇在一個相對有藝術氛圍的教室進行,這會在無形中對課堂教學產生不同的效果,會使學生在一個寬松的環境中全身心的投入和放松,學生的思維也會變得活躍,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在農村高中音樂教學中,由于硬件設備比較薄弱,所以課堂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基本上是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欣賞,課堂教學缺乏趣味性,學生學習自然就缺少主動性。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對音樂的學習效率必然會低下,對審美能力的培養也不會有很大的改善。在一個藝術氛圍濃郁的環境中教學,教師在提高每個學生音樂素養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進行積極地引導,使學生各方面的潛能得到開發,促進課堂上師生的互動性,這樣才能讓學生靜心欣賞。
其次,教師要讓學生感覺師生之間關系融洽,不拘謹,這樣才能營造寬松的教學環境。相反,如果師生關系疏離而且交流甚少只是一味的傳授知識,與學生的交流僅局限在講課和聽課之間,和諧環境就難以達成。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不只是知識的傳道者,更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作為音樂教師,除了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對音樂作品有一定的鑒賞能力,這樣才能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在欣賞的過程中應該用簡潔生動的語言講解,帶領學生一起欣賞各種音樂作品,讓學生體會和感受音樂中的美,這樣自然而然的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起到激勵作用,讓學生對音樂作品鑒賞產生濃厚的興趣。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帶動學生進行交流互動,營造和諧生動的課堂氛圍,帶領學生認識美、理解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變換教學形式提高審美能力
在過去的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對音樂課興趣濃厚,但由于其硬件設備比較落后,課堂的形式比較單一,教學方式落后,沒有新穎的設備,不能帶動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教學能力,對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進行不斷地變換和更新。
首先,要讓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高,教師只有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審美知識及方法,才能鑒賞好作品。如果學生對一些基本的審美知識和角度都不了解,在欣賞作品時就會無所適從,就很難從鑒賞的角度理解作品。所以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審美知識及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這就需要老師不斷的提高自己,變換不同形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接受,并且能夠將課本知識進行整合,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把簡單的問題形式化,讓學生更容易學習和接受。
其次,教師要利用一切先進的設備手段對教學形式進行變換。例如在華夏音樂之光這一章節中,由于作品都屬于古典音樂作品,在欣賞的時候對學生而言可能會有點距離感,這時音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結合圖片先讓學生了解一下我國的古時候的樂器分別有哪些?在認識和熟悉樂器之后再聆聽這些樂器的聲音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諸如在欣賞作品的時候都是用的哪些樂器演奏的?這些作品有怎么樣的故事背景等等,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來不斷探索,進而不斷總結,促使學生能夠掌握聆聽作品的要領。利用多媒體設備來為學生營造良好學習情境,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不斷總結這些樂器彈奏技法和感受作品的情感,為學生鑒賞器樂曲作品創設良好的條件。教師還要讓學生多接觸優秀的作品這樣才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的層次不同接受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別,面對同一個的作品,學生的理解也會有偏差,因此還是要以鼓勵教學為主,這樣才有可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總之,高中音樂教學,尤其是農村高中音樂欣賞的教學需要我們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在改善音樂教學環境的同時教師還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水平,要更多地去研究學習各種方式方法并運用到教學中去,只有通過不斷地更新和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增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美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