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公共音樂教學在高校課程設置的作用出發,通過闡述公共音樂教育與大學生心里健康之間的關系,提出高校公共音樂教育設置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重要意義,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方向的培養提供理論指導。
【關鍵詞】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全面和諧綜合發展的重要素質之一,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繁榮,大學生的物質生活水平相對提高,但是在社會化轉型的大格局下,大學生難免會面臨來自各個方面的不同矛盾,面對各種心里壓力,給大學生的心里健康帶來了不利的影響。音樂教學具有其獨特性的一面,可以利用人們的感覺刺激和聽覺體驗幫助學生環節心里壓力,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公共音樂教學在高校課程設置作用
音樂是通過聲音來表達個人情感的, 音樂可以通過人體的感官刺激和聽覺體驗,讓聽眾得到心靈的愉悅,音樂可以緩解人的壓力,使人的精神狀態得到改善。而大學生群體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命脈,因此在大學公共課程的設置中公共音樂課是培養心理健康,全面發展人才戰略的重要方式,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前提,有利于發揮音樂課程所具有的獨特社會價值和功能,引導學生的思維情感,幫助學生走出思維的誤區,建立健康自信的心理狀態,推動學生心理健康的形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做出重要貢獻。
二、公共音樂教學與心里健康的關系
公共音樂教學具有獨特的藝術性,對心里健康教學過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音樂可以根據人們的聽覺刺激和感官刺激作用于人的內心,讓人們在內心的愉悅中緩解自身的壓力,驅除猶豫和悲傷,一方面音樂可以通過自身旋律所帶來的各種頻率產生的機械波刺激學生身體中的各個神經細胞,從而不斷地對學生的身體狀態進行調整,調節學生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出現的消極因素,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音樂的節奏感能夠幫助學生在生活過程中保持勻速的心率,提高學生神經調節的作用促進身體各器官分泌出健康的激素,不斷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養成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幫助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三、高校公共音樂教育設置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重要意義
高校音樂公共課程的設置不僅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而且能夠刺激學生面對生活和學習的態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高校公共音樂課程的設置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
在公共音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正確的引導,讓學生懂得領悟音樂的內涵,體味音樂所帶來的快感,幫助學生了解音樂作品的精神,讓學生在音樂的陶冶和感染下,克服自身所具有的封閉內心世界,讓學生走出封閉的空間,實現思想視界的開闊。學生可以通過對音樂的學習不斷陶冶自己的情操,塑造和培養自己健全健康的人格,做到自我性格的不斷調整和優化。
(二)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促進大學生心里健康
音樂的審美功能體現在學生學習和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通常情況下音樂是一種群體性的活動,需要學生們之間相互配合,因此音樂也是銜接學生之間交流的一種紐帶,使學生積極參與音樂群體活動以及在活動中相互配合、相互尊重,極大地改善了目前由于大學生對于處理人際關系的問題中產生的矛盾和心理障礙,為學生建立良好的空間氛圍,不斷地讓學生養成良好的人際交往習慣,改善學生的社交環境,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讓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的問題時,能夠冷靜地對待,冷靜地進行思考,正確地解決人際交往過程中所遇到的基本問題。學生在音樂的審美活動中,能夠培養自身的個性意識,不斷塑造自身健康的人格。
四、結論
在素質教育的培養過程中,音樂教育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塑造完美的人格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大學公共課程對公共音樂教學的設置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音樂公共教學的設置不僅為學生搭建了一個良好的人際交往平臺,而且能夠為學生在日常的生活從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控制自己的思維情感,正確解決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通過對音樂的審美來宣泄自己的負面情緒,釋放自己的身心壓力,讓學生保持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因此,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通過對音樂的優勢進行把控,不斷讓學生的審美情趣得以提升,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凈化,為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指出正確的思維路徑,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李時慧,王東亮.淺析音樂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現代職業教育,2017(22):176-177.
[2]戴瑩月.淺析流行音樂對當前中國高等音樂教育的影響[J].文理導航(下旬),2016(01):6.
作者簡介:王芊霖(1987—),女,甘肅天水人,文學學士,蘭州工業學院汽車工程學院教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