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少兒學習聲樂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少兒作為發展中的、特殊的人,如何才能激發他們對聲樂的興趣以及如何進行科學的教學呢?文章以作者自身教學實踐為例,翻閱大量的資料,分別從課程的三個階段敘述了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及保持這種興趣,希望對在一線上進行幼兒聲樂教學的教師們有所幫助。
【關鍵詞】少兒聲樂;興趣;教學;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音樂教育分三種類型即學校音樂教育、社會音樂教育和家庭音樂教育。少兒聲樂屬于社會音樂教育,社會音樂教育的性質介于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和專業音樂教育之間,是一種既能滿足基本音樂教育需求,又不過分重視技能訓練的一種音樂教育方式。少兒,指年齡5至12歲的兒童,這時候兒童均在上小學一年級至六年級。因此少兒聲樂,不僅是新課標上強調音樂要注重學生的審美體驗,在音樂的欣賞過程中要始終保持學生興趣的培養,而且還要注重音樂理論知識不可缺失。
現在在城市中的各個培訓中心都可看到少兒聲樂培訓這一項目,有時候或者直接稱為聲樂班。如何使少兒對聲樂產生興趣以及始終保持這種興趣,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一、課程初期階段,引起少兒對聲樂課興趣的培養
《音樂教育與教學法》的第三章音樂心理學與音樂教育中指出如果教學方法只是采用單向灌輸專業知識,枯燥地反復練習某種音樂技巧,就會使孩子們失去對音樂的興趣。曹理教授也曾講過,學習音樂的過程應該是充滿快樂的,孩子們學音樂應該從興趣入手。這樣孩子們從音樂中得到的知識和感受,就能自然而然的、潛移默化地傳達到孩子們那里并被接受。所以在教學過程初期,不應過分專注于傳授專業的理論知識,而是將音樂以有趣的形式展現給兒童。
前期課程更重要的是讓少兒感受音樂的魅力,讓少兒與音樂進行交流。那應該如何交流呢?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曾講過教師需要在寬松的環境中進行教學,這時候兒童的自我意識以及成長發展會更順利、更健康。那如何才能有一個寬松的教學環境呢?例如在教學開始的第一節課,沒有接觸過專業音樂訓練的兒童普遍是對節奏沒有概念的,所以作為教師,可以通過播放一首節奏清晰的兒歌,教孩子隨著兒歌的節奏進行拍手,隨著音樂的進行,告訴學生我們打的是這首歌的拍子。教師在對兒童進行打拍子訓練時,不應該是一位“嚴厲的教師”,有著嚴肅的口吻,應該像少兒節目主持人那樣用親切的語氣,引導孩子在一個歡樂的課堂氣氛中感受音樂的魅力。此外,孩子們對音高也是沒有概念的,這時候聆聽的重要性就越發顯著了。加拿大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沙弗爾提出“耳朵學習先行”的音樂教學模式,在他的音樂學習觀中,兒童應該通過音樂聆聽使音樂對他們逐漸產生吸引力并為之心潮澎湃。在沙弗爾的心目中,聽覺體驗的積累和音樂興趣、偏好的發生是正式音樂學習開始的先行條件。以沙弗爾的觀點為基礎,充分發揮教師想象力,將音樂以有趣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例如在前期階段,教師在教學生音高的概念時,以中央C為開始,向上唱五個音,告訴兒童這五個音是有五個不同的音高,用手來模擬音高,例如中央C時把手放在胯部,每高一個音,手往上五厘米。在講低音與高音的區別時,可以將低音與高音的形象分別化為大象與小鳥的形象,這樣兒童就更容易感興趣并能理解得更充分。
二、課程中期階段,保持少兒學習聲樂的興趣
在傳統音樂教學中,教師很容易將音樂理論與音樂訓練形成嚴重分支,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只重視對學生的音樂訓練,從而造成教學中理論知識的缺失以至于在后期彌補,無法使音樂理論知識與音樂訓練很好地穿插在一起。因此就需要將音樂理論知識進行整理,形成遞進關系,從而與自己的課堂教學更好地聯系在一起。
三、課程后期階段,興趣的促進
學生學習聲樂已有一段時間,這時候兒童對聲樂已經有了基本的概念,作為教師的我們要踐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理念,讓學生愛上聲樂,而不是單純地為了完成聲樂考級而進行枯燥的訓練。
新課標上強調應培養人的生命意識,促進完整人格的養成、完善與塑造。培養完整的人是先于培養專業人才的。我們教師和學生面對的是一個音樂科技與傳播手段飛速發展的時代,當代青少年雖然生活在一個充滿音樂的環境里,但這個環境的內容并不全是引導學生健康發展、積極向上的歌曲,更多是一些低俗的、無趣的、使人養不成高尚情操的娛樂歌曲。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面對這個時代琳瑯滿目的音樂時,不僅要求自己始終貫徹終身化學習的理念,能養成一雙分辨善與惡、美與丑的眼睛,將積極向上的歌曲傳授給學生,還要教會學生獲得這種分辨善惡的能力,使他們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1]陳煜.常態下的音樂課堂教學[J].北京:中國音樂教育,2016(12).
[2]任愷.踐行“耳朵學習先行”并以創造為核心的音樂教學[J].中國音樂教育,2016(10).
作者簡介:張佩燚(1995—),女,漢族,山東泰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