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建奎
[摘 要] 由于當前中職學校的教學資源都比較有限,全面開展實踐教學,條件往往無法滿足。另外,對學生操作過程的掌握程度和出現(xiàn)的操作問題,教師也不能及時全面地發(fā)現(xiàn),而網(wǎng)絡交互平臺的搭建以及微視頻的錄制正好能解決這一問題。
[關 鍵 詞] 機械基礎;交互平臺;微視頻;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0-0048-02
一、背景意義
作為中職機械專業(yè)的基礎課程,機械基礎的課程知識涉及面較廣,應用性和實踐性較強,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聯(lián)系也較為緊密,通過學習該課程,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分析機械原理、使用維護和修理等方面的能力。而隨著職業(yè)教育發(fā)展中“專業(yè)設置與產業(yè)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yè)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三對接,近年來,新課改不斷推進,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下,教師都在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促使自身素質與教學質量的提高。
目前,中職機械基礎教學課堂中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等新型教學方法,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上,有明顯改善,但從“課程內容與職業(yè)標準”的對接層面來看,就顯得有些單薄,在職業(yè)發(fā)展的前提下,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重在標準與規(guī)范,學生“學”的是老師“教”的示范,然后自主探究,規(guī)范操作,在實踐操作中進一步深化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由于當前中職學校的教學資源都比較有限,全面開展實踐教學,條件往往無法滿足。另外,對學生操作過程的掌握程度和出現(xiàn)的操作問題,教師也不能及時全面地發(fā)現(xiàn),而網(wǎng)絡交互平臺的搭建以及微視頻的錄制正好能解決這一問題。
二、過程實施
教學設計從課前自學、課中教學、課后固學三個階段來展開。課前自學階段:教師根據(jù)課題目標對知識點進行整合,以生產案例的影像視頻講解,直觀上引導學生完成對“鏈傳動”的組成、工作原理等相關知識的學習,學生通過登錄網(wǎng)絡平臺下載微視頻及相關學習資料,自行學習后,進行“在線考試”,教師通過系統(tǒng)的自動評分和“分析進度條”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及問題所在,為課中的教學提供參考。
課中教學階段:情景導入,讓學生將兩輛脫鏈自行車推進課堂,引導學生探究故障原因及解決辦法,最終以“鏈條過長,拆裝多余鏈條”作為本次學習任務。
本次教學采用情景教學法,基于信息化的教學平臺,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提供兩種學習模式供自主選擇:Follow是學生參照老師平臺下發(fā)的微視頻示范教學或者實操示例的指導書完成規(guī)范操作;DIY是學生自主探究,自行研究拆裝的方法,并參照考核標準核查方法的可行性,遇到問題再參照另一種學習模式,開展自主探究的三個認知活動。
學習任務活動一:拆鏈節(jié),識零件結構
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各自鏈節(jié)的拆卸后,將拆卸的零件貼上文字標簽,記錄員則將貼示結果用手機拍照后,連同組內每位學員的拆卸活動視頻上傳到班級群中,并由學生來做小老師,完成活動互評檢測工作。由于不同組的鏈條結構不一樣,針對“套筒”結構有無的問題,開展討論和交流學習。
為了檢測學生自主探究的認知成效,通過網(wǎng)絡平臺下發(fā)活動一的答題測試,根據(jù)平臺的動態(tài)分析條及系統(tǒng)的評分,對比較集中的問題進行引導性答疑。
學習任務活動二:裝鏈節(jié),體會裝配關系
學生完成鏈節(jié)的裝配及活動視頻上傳后,針對學生裝配過程中的強制裝配變形及漏裝的問題進行操作規(guī)范性的教育。
在實操活動后的理論學習測試中,結合實物的裝配特點及裝配知識,引導他們完成對裝配關系的直觀理解和認知。
學習任務活動三:裝鏈條,選接口零件
在多余鏈節(jié)拆裝完成后,學生要將鏈條安裝在自行車上進行再檢測,需選擇接口零件。因此,先組織學生觀看鏈條的裝配和接口形式的內容,然后發(fā)給小組其中一種接口零件—“彈簧卡片”(鏈節(jié)數(shù)為偶數(shù)),學生通過數(shù)自己手中的鏈條節(jié)數(shù),再完成相應裝配,任務達成。該實操活動結束后,學生進行相應的理論測試與教師答疑。
通過微視頻示范教學下的三個自主學習活動,學生動手實踐去完成掌握“滾子鏈”的規(guī)范拆裝,在實操后進行相應活動的網(wǎng)絡理論知識自測,這樣,學生可以及時督查自己對滾子鏈結構的學習成效,習得技能,認識零件,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特點,并能學以致用。
教學與生活以及就業(yè)息息相關,課堂的“學”最終落實在生產的“用”,為了進一步強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教育,課堂中引用“滾子鏈”在其他場合的生產應用案例,比如電梯、叉車、收割機(圖示)等,通過案例分析,結合自行車“脫鏈”這種生活常見的失效形式,向學生講解“滾子鏈”在其他應用場合中的幾種失效形式,引導學生去思考對不同場合中出現(xiàn)的失效形式的預防及解決辦法,讓學生真正建立以所學可以解決生活、就業(yè)、工作所需的意識。
為了調動學生的課堂氣氛,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考核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度,通過Flash轉盤游戲,學生隨機抽取關鍵詞進行內容小結,比如,學生拿到關鍵詞是“裝配關系”,則根據(jù)這個關鍵詞來說自己在這節(jié)課中遇到了哪些關于裝配的問題,如何解決的,學到了哪些知識,以“詞”來總結,匯成整節(jié)課的知識架構。
學習的成效在于落實,也在于評價,借助網(wǎng)絡平臺的評價系統(tǒng)對學生本節(jié)課的學習情況進行表彰,老師給學生一個合適的鼓勵評價,可以更好地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及熱情。
課后固學階段:針對學生課前、課中學習情況展開輔助和反饋評價。這一階段,學生登錄愛班網(wǎng)的網(wǎng)絡平臺,進行多排鏈相關內容的學習,并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在線考試”,進一步學習鞏固鏈傳動的理論知識,教師通過學生達標訓練反饋,了解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及問題所在,根據(jù)情況可以進一步輔學。
三、總結評價
(一)網(wǎng)絡交互平臺涵蓋整個教學過程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借助愛班網(wǎng)的網(wǎng)絡交互平臺,科學構建O2O,線上和線下的教學環(huán)境,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自主探究的平臺,基于平臺完成學習任務。
課前自學,師生在平臺進行“資源包(微視頻、鏈傳動的組成、工作原理、特點的文檔資料)+自行學習+在線考試”的學習階段,通過這種學習模式讓學生完成他們專業(yè)認知范圍內易懂的課題內容,建立“鏈傳動”的基本認識,由淺入深,建立學習專業(yè)知識的自信心。
課中自主探究,以通過平臺,以“微視頻+交互式練習+及時反饋”來驗收學生對“滾子鏈”的認識成效性,也是檢驗教師教學設計合理性的過程。
課后延伸,為了進一步鞏固教學,借助平臺,以“在線作業(yè)+線上考評+后續(xù)答疑”鞏固教學成果,這樣保證了學習的真實性和可行性,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評價與記錄作為期末總評的參考依據(jù)。
(二)微視頻的設計與應用
為解決實踐操作中的教學瓶頸,創(chuàng)建課堂中“教”與“學”的有效性和成效性,教學案例中應用了教師示范操作類微視頻和學生實踐成果類微視頻。
結合職業(yè)發(fā)展的“三對接”要求,機械類專業(yè)學科的教育教學多側重于機械制造加工與機械維修實操的踐行,從《機械基礎》的課程目標及學情出發(fā),受當下教學環(huán)境及設備等因素的影響,示范類微視頻的教學就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示范,即為“教”的規(guī)范。教學與生產,生產細節(jié)在操作的規(guī)范,重點則看成品是否符合標準,因此,在“滾子鏈的拆裝與認識”教學中,旨在利用信息技術,輔導學生規(guī)范拆裝,最后達到操作標準,這就要求微視頻在制作上做到“小而精”。
小,微視頻的數(shù)量要小。雖然微視頻有其表達直觀易懂、清晰可見的特點,但如果課程中采用過多的微視頻,往往會引起學習者視覺疲乏,降低學生的關注度,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精,指微視頻知識點的選取要精悍。以技能教學的微視頻為例,鏈條拆裝的微視頻要控制在7分鐘內,抓住學生注意力的最佳黃金時段,以視頻的直觀教學,讓學生學習“滾子鏈”的拆裝技能,并在技能示范中有針對性地強調拆裝的知識要領及注意事項,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完成對“滾子鏈”的認識和后續(xù)的認知。
實踐成果類微視頻,即“學”的過程。在學生的技能學習過程中,更重要的是崗位規(guī)范的意識滲入。在以往的技能教學中,更多的是以學生的作品展示為成績依據(jù),容易忽略他們操作過程中的規(guī)范問題,其他問題也無處可尋,這也是技能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因此,實踐成果類微視頻不僅可以給老師提供教學依據(jù),以便教師適時調整教學計劃,也可以更好地督導學生自身的學習與進步。
(三)信息化手段有利于高效課堂的構建
從信息化手段的特點出發(fā),它能有效減少教學過程中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現(xiàn)象,有助于學生保持專注度,提高學習效果,從《機械基礎》之“滾子鏈的拆裝與認識”教學案例的實際應用來說,微視頻的直觀化教學,將鏈傳動這種機械傳動裝置中抽象復雜的概念變成了較直觀的感性認識,不僅降低了復雜概念學習的難度,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平臺的搭建也更好地促進了課堂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四)根據(jù)學習任務要求組成合作學習小單元
在實施具體教學之前,根據(jù)學習任務組織學生5~6人一組為合作學習小單元,這種組織形式類似于企業(yè)中項目經理人負責制的管理模式。每組成員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完成一個項目,由教師擔任項目總經理,各組的學生組長擔任項目經理,1~2名學生擔任鏈條拆卸,1名學生擔任記錄員,1名學生擔任檢測員,1名學生來做小老師,完成活動互評檢測工作。這樣的團隊組合讓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幫助,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學習任務。
(五)思考學習過程中的疑惑,讓學習走向深層次
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就會有許多新的問題可以討論,從而讓學習內容、學習任務更加合理、完美。學生在議論聲中不斷地改進方法,不斷地學到新知識和新技能,不斷地激發(fā)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總之,通過《滾子鏈的拆裝與認識》的教學實踐,將交互平臺和微視頻應用于機械基礎課程教學中,是一次有益探索。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改進新課改的不足之處,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基于交互平臺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信息技術為載體構建微笑課堂,必將贏得更多學生的歡迎。
參考文獻:
[1]張娟妙.教師教學的十大誤區(qū)[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3]網(wǎng)絡教學中教師主導地位的對話[J/OL].信息技術教育,2010.
[4]柳棟.網(wǎng)絡主題探究(WebQuest)[J/OL].惟存教育,2001.
[5]李克東.數(shù)字化學習: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J].電化教育研究,2001(8).
[6]邢程,周開淼,趙劍波,等.網(wǎng)絡教學中的教學設計探討[J].電化教育研究,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