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結晶,對文化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湖北恩施農村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的地區,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間歌舞具有與眾不同的鮮明特色,加強對恩施農村民間歌舞傳承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恩施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歌舞;傳承
【中圖分類號】 J722.2?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在新時期面臨著新的挑戰,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境況堪憂。為了保護和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到新的世紀之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順利實現制定與實施。由此,民間稀有的文化藝術形式受到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關注和重視。
湖北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也是重要的文化聚集地域之一,擁有荊楚文化、江城文化以及清江文化等絢爛多彩的文化資源。這些都是恩施人民多彩生活的呈現,更是恩施人民藝術文化創造的鮮活歷史,它的獨特地域性和文化價值都是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的。
一、恩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一)恩施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
恩施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于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中,主要以土家族文化藝術的形式表現和傳播,是恩施區域中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結晶的整體反映,是當地人民群眾精神文明成果的外現,通過歌舞、肉連響、號子等形式,向全國各地乃至全世界展現其特有的文化實質。
(二)恩施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間歌舞
隨著時代變遷,恩施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演變到現在,主要還是通過民間歌舞為代表的形式展現出來,彰顯人民的智慧,表達人民對美好生活以及幸福美滿的渴望,這是恩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實質和內涵所在。恩施的民間歌舞是反映恩施地域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其具有以下幾種特點。
1.山地性
恩施屬于山地地形,整個恩施州的地理特征呈現三山環繞的特征,北部的巫山山脈,東南部和中部的武陵山脈,西部的齊悅山脈,這三大山脈構成了恩施州地形垂直落差較大,氣候差異性顯著的山地氣候特征。在這種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恩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間歌舞,自然而然地具備了山地性的特征,其歌舞內容中,大多反映了山區人民對于自由、對于山水的敬畏和熱愛。
2.宗教性
寺廟是恩施當地獨特的景觀,在恩施曾先后出現了多個寺廟,號稱“四十八廟”。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武圣宮、關帝廟、石觀廟,這三座寺廟均是在不同時期為紀念關羽所建。和宗教相關寺廟的還有馬神廟、火神廟、龍神廟等。寺廟文化也構成了恩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歌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恩施民間歌舞的演藝中多夾雜宗教的氣息和內容,表現出其獨特的宗教性。
3.兼容性
考察恩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發展的軌跡,可以發現其中民間歌舞具有很強的文化兼容性。恩施這一地域中,蘊含著多種文化,民間歌舞就是相互碰撞的產物。巴文化、蜀文化、漢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形成了能夠包容這三種文化的新型文化形式——恩施文化。而且,從其宗教文化而言,恩施文化中含有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甚至還有巫術文化,這幾種在當時的中原地區無法融合的文化,在恩施這一地區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兼容。恩施文化的兼容性自然就浸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構成了恩施民間歌舞的重要特點。
4.表演性
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其不同的歷史底蘊,也有其不同的表現方式:或者偏內向;或者偏外向。恩施民間歌舞則屬于后者,多采用張揚、高調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也與其天然具備的山地性有直接的關系。恩施人民以奔放、豁達的態度展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抒發自身內在的情感。因此,恩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歌舞的表演性是其必不可少的特點之一。
5.綜合性
與其兼容性不同,恩施民間歌舞還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它能用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表現多層次的內容,表達出不同的生活態度和人生追求。與之相對的是表現同一種態度和想法可以通過音樂、歌舞或儀式等不同的文化表現形式來表達。恩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歌舞的綜合性體現在:它不僅僅是唱與跳的結合,也是各類藝術元素的綜合,更是多種文化形式的集中表現。
二、恩施農村民間歌舞傳承的基本情況
(一)擺手舞
根據清同治版本的《來鳳縣志》推測,擺手舞大約起源于五代時期。最初,擺手舞主要存在于祭祀活動中,到了清代加入了娛樂性。土家族擺手舞有多種類型,一種是“大擺手”,規模十分的龐大,耗時也非常長,人數眾多,活動的場所主要是在野外;還有一種就是“小擺手”,規模相對較小,耗時也非常短,參與的人相對不多,活動的場所主要是擺手堂。
經查閱大量的文獻記錄,結果顯示,恩施州8個縣市中,恩施歌舞比賽以及表演的情況反映恩施州擺手舞的傳承現狀不容樂觀。首先,擺手舞參與各種比賽或活動的情況不容樂觀;其次,擺手舞的參與者性別失衡,以女性居多;然后,擺手舞活動的基礎設施不足,缺乏固定的演繹場所;最后,擺手舞缺乏有效的傳承途徑,進行相關舞蹈學習與練習的機會較少。
(二)肉連響
“肉連響”是在利川縣的一些鄉鎮中出現的一些“泥神道”,通過表演來乞討,配合鑼鼓引子,手掌在身體上拍打出節奏。因其表演動作迅捷、精練、有感染力,人們將其稱為“肉連響”。
“肉連響”這一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其表現形式較為獨特,最初是通過乞丐舞較為低俗的藝術表現形式演化而來,在當今社會中會存在相應的誤解。如何摒棄這種誤解,擺脫世俗的眼光,改變人們的觀念,與時代特色接軌,賦予這一傳統的藝術形式以新的時代內涵,讓更多的人加入這一表演隊伍中來,是目前傳承與保護過程中面臨的現實問題,也是面臨的巨大考驗。
(三)號子
號子是在勞動中由船工頭領唱,幫助船工集中精神及力量、統一節奏的。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到如今號子逐漸退出了勞動舞臺而在藝術舞臺上得以發揮作用。因此,發掘號子在音樂以及表演上的價值,研究其豐富多樣的旋律曲調則是在傳承和保護中可以借鑒的方向。
三、恩施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歌舞傳承存在的困境
(一)傳承保護意識有待加強
大多數人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能夠給自身的生活帶來良好的經濟收益,或者改變當地的生活,因此便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實際上,其給觀眾帶來精神上的愉悅是其他的活動遠遠不能相比的。同時,許多地方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定位不準,從根本上來講,對它的保護就是對文化的傳承。
(二)傳承保護地區不均衡
在具有豐富的文化歷史資源的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與傳承往往會較為順利地進行;相對文化歷史較短的地域,還不具備對于某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廣泛認同。這是因為對于文化的認同,其本身需要漫長的歷史沉淀,這是形成地區之間發展不均衡的客觀原因。從恩施實際來看,受制于財力等因素,當地政府特別是文化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投入力度還不夠,沒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提高到應有的高度。
(三)傳承保護人才匱乏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承保護人才的短缺,很容易造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斷層。要是找不到一批愿意為傳承傳統文化而奮斗的人,在一定時間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文化價值將被破壞殆盡。因此,對傳承保護人才的發掘和培養一定要重視。
四、傳承和保護恩施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歌舞的對策
(一)強化政府主導,營造全民保護意識
須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喚起恩施當地人民對民間歌舞的足夠重視,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加大保護以及傳承力度,使得民眾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在實際的保護開發工作中,必須強化全民參與意識。而且只有通過政府,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質價值,才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順利保護與發展。
(二)加強文化陣地建設,豐富保護措施
恩施是交通不大方便的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關鍵在于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及時有效地占據農村的思想文化陣地,是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前提。在政府主導的同時社會多方面參與,才能不斷豐富保護措施,真正實現全方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三)加強傳承隊伍建設,提高文化傳承能力
文藝工作者的“青黃不接”會直接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斷層。針對恩施民間歌舞的發展,應當建立專業的文化傳承隊伍,不斷提升文化傳承隊伍的基本素質。在筆者的調研中,擺手舞和肉連響目前的活躍分子都表示,要成立專門的文化遺產傳播的工作隊,不斷吸納新的成員,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以及發展工作中來。
五、結語
恩施地區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傳承保護意識有待加強、文化人才流失、地區之間發展不均衡、以及有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等問題,需要通過細化相關部門的權責,全面發掘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努力建立具有當地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體系,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正常順利地開展。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歌舞的發展和保護,彰顯傳統文化的優勢與特色,對提升中國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當然也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推進文化強國戰略,在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中,我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各地區因自然、歷史以及人文等環境要素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決定了不同地區具有著不同特色的文化和遺產。可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促進文化體系的建設與發展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崔潔.來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J].商, 2015(10).
[2]馬振.旅游對節慶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影響——以恩施女兒會為例[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 2015(01).
[3]楊正文,金藝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東亞經驗”[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4]傅謹.薪火相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5]楊曉莉.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評價研究[D].遼寧大學,2016.
[6]段涵.湖北武陵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對策研究[J].傳播與版權,2016(06).
[7]譚紅蓮,嚴思宇.新媒體環境下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與傳承研究——以恩施少數民族自治州為例[J].視聽,2017(09).
[8]秦萌,胡瀠月.張力分析模型中的恩施市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探索[J].武漢商學院學報,2017(31).
作者簡介: 周沁(1984—),女,武漢人,碩士研究生,助教(初級),研究方向: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