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摘要】21世紀是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的世紀,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更加的多元化、包容性更強,它集成了民族傳統演唱藝術的精華,具有現代性、民族性、開放性的特點,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并不斷走向世界。本文以中國民族聲樂為研究對象,探析了其多元化的發展,并討論了實現多元化的途徑。
【關鍵詞】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一、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的必要性
(一)民族語言文化的多樣性
我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特色的語言文字,因此就造就了豐富多彩的音樂藝術。早在秦漢時期就有北音、南音、東音、西音,除此還有楚聲、粵曲、吳歌和秦音等方言民歌。如今,我國各個地區的方言無論是在字體的結構上還是發音上都有著獨特的區別,有著屬于自己的基調和韻味。所以方言在民歌中的運用,就形成了獨特的演唱習慣和演唱風格。
(二)大眾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文化藝術也更加的繁榮,人們對文化藝術的需求有了新的要求,更加的多元化。在現代流行音樂發展十分的迅速,已經進入人們的生活,電視、手機、電臺等新型媒介是傳播音樂的載體,應用十分的廣泛,人們面對豐富多彩的音樂形式,會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對音樂進行選擇。音樂在發展的過程中要體現時代性和先進性,融入當下的時代要素,最大程度地滿足創作者和聽眾的需求。
(三)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趨勢
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不斷與國際接軌。受到國際環境的影響,全球文化多元化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不同的國家之間進行優秀民族文化的交流,面對這種優秀文化的沖擊,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更是要不斷推陳出新,完善自己,吸取國外優秀的聲樂文化,形成具有自己的特色的民族聲樂藝術。更要重視我國社會大眾的需求,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使中國的民族聲樂藝術成為世界文化多元化格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的具體表現
(一)民族聲樂唱法的多元化
原生態唱法。近年來,原生態唱法開始興起,它是指運用民族和地區的方言來對本土的民族文化以歌唱的方式進行演唱,它是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的比較傳統的原始的唱法,更加體現了本土民族歌唱的特色,獨具一格,有很高的辨識度。利用原生態唱法,歌者不用太多的歌唱技巧,利用自己的原本的嗓音進行歌唱,能夠最大程度的抒發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這種唱法被人們所理解和熟知,讓人們對民族聲樂唱法有了新的認識,是一種最淳樸的表達。
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結合。西方的演唱方法主要是美聲唱法,學習西方美聲唱法的發聲方式,能夠很好地控制呼吸、發生、共鳴,從而能夠使演唱更加規范,促進了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在我國的音樂院校的教學體系中,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之間是相互分離的,學生進行演唱的方式十分的單一,并不能實現多元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民族歌唱者只能采用民族的唱法,而采用美聲唱法的歌手也不會選擇其他的演唱方式,這就限制了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但是,后來有人突破了這一限制,將這兩種唱法合二為一,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我國著名的藝術家李雙江、李谷一。
(二)民族聲樂創作的多元化
民族聲樂在創作的時候不能單一的固守傳統,因為它最后演唱面向的是不同的欣賞主體,因此風格應該多種多樣,還要使創作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文化,并對外來的文化進行學習和借鑒,使得創作更加豐富,也不失濃郁的民族風味。
(三)民族聲樂教育的多元化
在我國高校的民族聲樂教育中,教師和老師都能夠積極的學習西方的音樂理論知識,還能夠將它們應用到我國民族聲樂的演唱中去,能夠堅持促進各種唱法流派之間的交流和借鑒。通過民族聲樂教育,聽眾不僅能夠感受到西洋唱法的澎湃大氣,還能感受到我國傳統唱法的委婉曲折,清新多變。在進行聲樂教學中,教師采取差異化的教學,針對學生個體的差異,對學生進行不同的訓練方法,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習到科學的發生技巧,能夠了解民族聲樂作品中所富含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差異,學生得到了較好的培養,成長為風格各異的歌唱者,促進了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民族聲樂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隨著各國之間文化交流日益的密切和深入,必須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民族聲樂,在繼承、吸收、借鑒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建立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聲樂體系并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向金晶.淺析當今中國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J].大舞臺,2015(05):145-146.
[2]劉粉仙.淺析中國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J].音樂時空,2015(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