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許多教師曾向筆者反映,在學校中教福佬語的童謠或民謠很不容易教,大多數的學童會排拒。尤其北部這種情況更為嚴重,針對這個問題,筆者曾與國內一些音樂教育學者專家談論過,歸納其根由,不外乎教學素材適切性、教學技巧靈活度以及教師個人在本土音樂基本素養的問題。
【關鍵詞】本土化;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一、教學技巧上的講究
一味以呆板的方式機械化地填鴨給學童,自然激發不出學生們的學習興致。筆者曾見過教學靈活的教師,如何在教臺灣歌謠時將一臉木然的孩子,很快地轉變成興趣勃勃的參與者。
當然,如果教師很能引發學生興趣,如果教的是不正確的內容,那依然是功虧一簣的。不管是從內涵及精神層面,或從具體教學的可行性上來看,音樂教育本土化是現今可以肯定的趨勢,然而由于臺灣現階段,不管是教育當局、學校、教師甚或一些專家學者,對于音樂教育本土化在觀念上及教學深入之程度不足使學生無法有足夠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去品嘗及理解本土性音樂,而非本土音樂不好用或沒價值。
二、國內本土音樂之教學歡益
本土音樂的價值,除了文化上的、情感上的意義之外,教學上也比非本土音樂來得有效益。筆者參考了一些資料及綜合本身教學,簡單將其效益重點式條列如下國家民族意識而言,本土教材即是民族意識具象化之后的產品,就音樂教學的技巧而言,本土素材是上好的教學工具及課程。就音樂的內涵而言,鄉土素材是豐富的寶藏,而其實質的效益應該有:
(一)提高國家民族意識
透過本土化教材,進而認識及親近本土的音樂并回蘊涵在其中的民族自尊。
(二)提高音樂教學的效益
由于本土化素材的生活化、自然化及簡易化,使音樂教學更為漸進與簡單,為學生提供進入精致藝術音樂的階梯,使音樂學習能由近而深,更為寬廣深長,音樂能力更為扎實。例如“一的炒米香”的福佬語童謠,語言節奏清晰易學,其節奏內涵,使它適合用來教學,但也可讓學生邊念邊配合教師設計的節奏樂器伴奏及片樂器伴奏,如此一來即是音感訓練中的分部統合能力的培養了。若這些頑固伴奏是由學生自行設計,就可以算是上好的創作教學了。
(三)豐富音樂教學的內容
西方音樂固然是國際的、值得學習的,然而觀念上及教學上深入之程度不一足以使學生無法可以游刃有余的教師的引導下,去品嘗及理解我們的本土音樂,而非本土音樂不好用或沒價值。
三、現階段音樂教育本士化的前瞻與回
研發本土化的音樂教育課程標準,即依據本土音樂素材的特色,由教育當局主導,研究發展出一套可供全國國民學校參用的音樂課教學體系。九年一貫課程編要,“藝術與人文”中的音樂方面,全不提供具體教學的音樂概念、符號及其進程給老師,筆者認為這樣的做法并不容易達到預期效果。畢竟不是多數教師都深入懂音樂,又同時了解本土語言的音樂特質。既然實際狀況是如此,期待各學校自行發展及規劃自己的課程,不但是緣木求魚,犧牲的更是音樂的教學質量。如果1989年12月底公布的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再不調整,那么輔導學校和教師們依據本土音樂素材特質規畫音樂課程進度流程,便是刻不容緩,研發適合音樂教學的本土音樂教學素材,除了過去所采集的傳統音樂及歌謠,須再針對音樂教學加以整理外,采集研究的工作和創作具本土特色之教學用曲目,是一樣重要的工作。這需要音樂教育專家和民謠音樂研究者的攜手合作。而教師方面,則需要學如何判斷及選用適合的本土音樂素材。
四、結言
由于過去政治上的原故,對鄉土的特意打壓,使鄉土文化三四十年來未能根植于國民之觀念及情感中,這是一個文化上的莫大損失。現既已察覺,自然要加倍搶救,期待不久的將來,鄉土文化得其應有的尊嚴與疼惜,此時教學應也能正常運作了。本土文化的美感,常只能意會而難以言傳,可見其何等需要人們用心靈去領會。就以最近常聽到鄭進一的“家后”而言,外國人怎能體會臺灣人講“家后”詞意的溫暖與意涵,沒有生活在臺灣的又怎能了解歌詞中深而遠的感情,本土音樂的美感就在此。而音樂教育,怎能舍近求遠呢?
作者簡介:溫麗柔(1990—),女,漢族,江西省南昌市,廣西藝術學院,16級廣西藝術學院音樂教育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視唱練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