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麗娜
【摘要】雖然所有的學科都可以看做為一門藝術,但是音樂卻真的是個極具藝術性的學科。只是因為高考制度的限制,音樂有時即使作為陶冶情操的一門學科卻無法發揮作用,因為除了對于專業生而言,音樂大多不會受到重視??墒菍W生不應當成為一個學習的機器,對美的鑒賞能力的培養也同樣重要。
【關鍵詞】音樂;鑒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音樂是一種超越了語言、超越了國界的文化藝術,處在高中時期的學生,思維能力已經得到充分發展,雖然面對著升學的壓力,但是也同時處在發現美、感知美、欣賞美的階段,所以音樂鑒賞的學習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不管是如今音樂課的設定,還是教學的過程,學生在生活中對于音樂的熱愛似乎并不能與音樂的學習接軌,所以,教師就必須面對這樣的問題,多方面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美”的音樂教學環境。
一、正確對待音樂重視美的享受
“主科”與“副科”之分,一直是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音樂確實從哪個角度看都排不上“主科”的位置,它雖然不在高考選擇的行列,但是這并不代表它沒有用處,新課程的改革一直提倡實施素質教育,在高中階段對于非藝術生去提什么樂理知識也許有些不合時宜,但是音樂中一些包含非智力因素類似于欣賞、品味乃至于凈化身心的因素,確實應該得到重視。
說到重視,又要怎樣將這種觀念傳遞給學生呢?首先作為音樂教師就不能擺出一副無所謂的態度,以《祖國頌歌》這樣的篇章教學為例,教師要點明這不僅是音樂的聆聽,更是文化的享受;當然也需要學校、家長以及各位教師的配合,不要限制學生去學音樂,不要理所當然地去占用本來應該聆聽音樂的時間。
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但當所有人都逐漸意識到音樂的感化與教育作用時也許情況會有很大改觀,畢竟我們鑒賞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作品,背后除了有多元的文化感知,還有無數個偉大音樂家可歌可泣的故事,如《貝多芬》《對祖國河山的禮贊》等,我相信這對學生個人品質的塑造是有很大影響的。
二、多元化模式激發對音樂的興趣
音樂鑒賞不僅僅是我們生活中為了娛樂的“聽音樂”,其中涵蓋了文化的意味。所以,音樂鑒賞是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的,只是這種學習不同于一般學科的課堂教學罷了。即使在數學、語文的課堂中教師也會盡最大的可能選取不同的方式來活躍課堂氣氛,何況是本來就是藝術欣賞的音樂,要使得學生發自內心地去聆聽、去感受一段音樂的意味,那首先他要對這樣的聆聽有好奇與興趣。
其實,對音樂感興趣的學生不在少數,但幾節課之后對“音樂課”感興趣的說不定就沒有多少了,因此,音樂教學同樣要采取多樣化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欣賞《遼闊的草原》時,教師播放具有蒙古特色的片段,甚至可以讓一些能歌善舞的學生模仿蒙古人載歌載舞的歡樂場面;在欣賞《廣陵散》時可以將古琴代入課堂,真正接觸五弦十三徽所構成的古琴之美;在學習《冼星?!芬徽n時,那就是真正的交響樂合唱,這是我們中華民族雄壯的聲音,學生若真正可以實驗一段,即使是一小段合唱,我想那種澎湃的情緒是會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
三、古今皆備音樂也要與時代接軌
在接收一屆新生之前,我曾經做過一項調查,有超過95%的學生喜歡的都是通俗、流行音樂,對古典音樂反而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即使我告訴他們古典音樂里不止涵蓋著很深刻的歷史意味,同樣也可以放松心靈,他們對于音樂課抱著的也是一種“學術研究”的心態,無法像聽流行樂一樣全身心地放松。
這也不能全怪學生,因為如今的音樂教材編排確實看起來“高大上”,卻離我們的生活十分遙遠。比如《歷史悠久的亞洲傳統音樂》這一章節,欣賞《四歲的紅鬃馬》《星星索》這樣的樂曲,還有《藝術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欣賞的是舒伯特的《魔王》《菩提樹》,不止這兩章,全套教材的內容其實大多如此,其兼顧了東西方、囊括了中國東西南北各個地域,有古典、有民樂,卻只在最后一章才加入了流行樂,對學生而言也依然會是《好漢歌》這種不會出現在學生手機里、卻會讓他們不自覺“鄭重對待”的歌曲。
當然,我不否認,各地音樂各種形式的音樂都有其獨特的美感,那些在音樂史上留下華麗篇章的樂曲類似貝多芬、舒伯特都是值得敬仰和學習的對象,可是這些音樂太有歷史的厚重感,總是會讓學生不自覺地敬而遠之,所以身為音樂教師,我認為在感受偉大的音樂作品時同樣要與時俱進,體會流行樂的魅力,比如詞風偏有文化氣息的周杰倫等,讓音樂的鑒賞學習范圍更廣,也更能在學生中引起共鳴。
綜上所述,高中的音樂鑒賞教學確實有其自身的問題,但它存在的意義不容忽視,更重要的是,音樂鑒賞的教學也要與時俱進、更新進步。希望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音樂鑒賞藝術可以真正走進學生心靈,促進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參考文獻
[1]徐靜.多元文化視域下的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研究——以濰坊市高中為例[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