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代學徒制是基于校企雙教育主體,按照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對學習者的綜合職業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對現代學徒制中職實訓課程而言,教育工作者通過產教融合的方式在具體的工作崗位上培養學習者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相應的職業素養,使學習者的綜合職業能力達到企業崗位職業能力要求。
[關 鍵 詞] 現代學徒制;中職實訓課程;開發研究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9-0014-02
現代學徒制是基于校企雙教育主體,按照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對學習者的綜合職業能力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在培訓過程中校企雙教育主體根據需求側人才職業素養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并共同組織實施一系列相關的課程達成人才培養目標以滿足需求側人才職業素養要求。其中作為培養人才的載體——課程,它是教育工作者根據雙教育主體關于學習者的職業素養要求,對課程目標進行制定、課程內容進行選擇、課程加以實施及對課程進行評價,以達成課程教學目標。
一、現代學徒制中職人才培養內涵
中職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地方,是培養企業一線工作人員的地方,學習者通過三年的中職學習,其綜合職業能力至少應該達到企業當前的生產需求,學以致用是學習者的基本需求,更是企業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國家對中職人才培養目標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在此基礎上中職教育盡可能提升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等關鍵能力,為學習者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一定的能力基礎,這是國家對中職人才培養的要求,也是企業對學習者進一步的職業能力要求。因此,衡量中職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應該是供給側(中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標準是否與國家人才培養要求一致,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否真正符合需求側(企業生產)的要求。針對教育質量的有效保證,現代學徒制則是通過校企雙教育主體的方式將需求側的企業演變成供給側,即將企業納入中職教育的主體,它要與學校共同實施中職的教育教學,確保中職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相吻合,使中職教育質量得以保證。
現代學徒制中職人才培養的主體是學校、企業,從學校、企業人才培養特點來看,學校培養人才一般是從“為什么這么做”(理論)入手,教育學習者怎么成人,怎么成才;企業培養人才一般是從做什么(實踐)入手,教育學習者怎么成才,怎么成人。對于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從成人培養角度來講,培養過程是“為什么這么做—做什么—怎么做”,這符合學校人才培養過程。現代學徒制是整合學校育人和企業育才的優勢,讓學習者德技并修,從校企聯合辦學入手,通過工學結合形式達成人才培養目標,確保學習者能夠以工匠精神要求自己將所學知識轉化為企業生產力,實現企業發展與學習者就業雙贏的局面。
二、現代學徒制中職實訓課程的價值意義
傳統的中職實訓通常是以學校為單一教育主體,在學校統一領導下,實訓課程由學校教師按照實訓課程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訓練的教學過程。現代學徒制中職實訓則是結合學校教育與企業培訓兩者的優勢,采用校企雙教育主體形式,在校企共同領導下,由教育工作者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通過完成工作項目達到培養學習者綜合職業能力的教學過程。
現代學徒制中職實訓課程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為學習者全面發展服務。主要表現在:(1)學習者所接受的學習內容與現實社會所需的技能相吻合,從而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有效提升學習者就業水平;(2)學習者知識技能獲取的路徑豐富,教育工作者引導學習者從學校、企業、網絡獲取知識技能,將學習者與知識源有效連接,提高學習者學習能力;(3)學習者在真實工作情境中學習,通過企業生產需求和發展需要,促進學習者在生產過程中合作創新等職業能力的提升。
現代學徒制中職實訓課程以服務經濟建設為核心,為企業培養高素質勞動者作為首要任務。具體表現在:(1)以企業崗位能力要求確定實訓課程目標,確保學習者達到實訓課程目標要求的同時就能夠勝任對應的工作崗位,從而為企業培養出真正有用的技術技能型人才;(2)以企業生產的產品作為主要教學內容(明確做什么),確保學習者所學知識技能與企業所需知識技能相一致,真正實現無縫對接;(3)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進行專業實踐教學,企業生產過程(學習怎么做、怎么做更好)是學習者職業道德、職業技能、關鍵能力培養的土壤,也是培養學生適應企業生活的必由之路;(4)將企業評價標準作為對學習者評價的主要依據,企業作為需求側,它們對學習者職業能力是否達到所需要求最清楚,同時企業又是供給側,因此在評價過程中企業的參與確保評價內容、過程與企業評價相吻合,評價出來的合格學習者一定符合企業生產能力要求。
三、現代學徒制中職實訓課程開發原則
“在系統的意義上,課程是國家教育目的及教育方針的具體化,這其中就包括通過定位一定的課程價值取向、制定相應的課程政策、出臺相關的課程文件、頒布并實施必要的課程文本等諸多體現課程功能的實體要素,最大可能地實現課程的連接作用。”[1]鑒于此,現代學徒制中職實訓課程開發的指導思想是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產教融合為路徑”。基于現代學徒制的中職實訓課程是以工作崗位群為基礎,將操作的、感悟的、經驗的生產實踐凝練為實訓教學實踐,是建立在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規律基礎上,將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這么做凝練為“做、學、教合一”的理實一體教學模式。
(一)通用技能+崗位特定技能
中職實訓課程的背后是企業與學習者,為企業生產服務和為學習者終身發展服務是實訓課程的首要目標。為企業生產服務,就是為企業生產需求培養有用人才,就要讓學習者能夠學以致用,實訓課程的完成就是學習者能夠勝任某個工作崗位的時候,就是企業擁有一名合格員工的時候,因此有針對性地對學習者進行崗位特定技能培訓是為企業生產服務的。為學習者終身發展服務,就要讓學習者擁有可持續發展能力,通用技能的掌握是學習者崗位遷移能力的基礎,也是學習者在以后工作生活中所需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的基礎,實訓課程的完成就是學習者擁有本專業基本職業能力的時候,也是學習者擁有在本專業能夠進一步提升自身能力的時候,因此對學習者進行通用技能培訓是為學習者終身發展服務的。
(二)實踐知識+理論知識
中職實訓課程的背后是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是在企業生產實踐情境中以工作崗位能力需求讓學習者主動獲取知識技能,在工作(做)過程中通過“怎么做”(技能)和“為什么這么做”(理論),實現學習者操作技能與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對于企業而言,技術技能型人才能力的評價標準就是會“做”,因此技術技能型人才所需知識是以操作技能為主、專業理論為輔的應用型知識。對于學習者而言,技術技能型人才能力的評價標準就是能夠勝任工作崗位,因此對于他們來講實訓課程的學習內容需要以操作技能為主線,有機融入相應適當夠用的理論知識,按照學習者認知的心理順序進行編輯,同時對教學過程以“做”字當頭、“學”貫始終、相機而“教”[2]的形式進行理實一體的教學設計。
四、現代學徒制中職實訓課程開發策略
現代學徒制中職實訓課程開發是基于企業的需求和學生的發展,從課程目標的制定到課程內容的選擇,從課程的實施到課程的評價,都要將企業與學習者聯系起來。學校作為教育主體的一方,在實訓課程中其主要作用是融合企業與學習者,與企業共同開發有利于企業生產,同時又適合學習者學習的實訓課程。
(一)提升實訓課程開發主體的職業素養
現代學徒制中職實訓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育工作者(教師和師傅)。學校企業在實訓課程開發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教育工作者的聰明才智,激發教育工作者課程開發的熱情,通過有效手段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學科知識。其中對教師而言,教科研知識他們已經掌握,相關企業生產知識還比較欠缺,需要在相關企業相應的生產一線工作一定的時間,通過企業實踐讓他們必須知道企業生產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這樣才能夠使教師將自己對企業生產人才觀的感悟融入所開發的實訓課程中;對師傅而言,崗位技能他們很熟練,但教育能力比較欠缺,需要在學校進行教育崗位培訓,通過學校教育體驗讓他們懂得如何教書育人,同時讓他們能夠了解國家對中職人才培養的要求,這樣才能夠使師傅將自己對國家的育人觀感悟融入所開發的實訓課程中。
(二)因地制宜編寫實訓課程教學內容
在實訓課程開發過程中,課程內容是根據課程目標編寫的,課程內容作為達成課程目標的載體,它在保證達成課程目標的基礎上可以有多重選項。在課程真正實施前,課程內容的確定一般建立在最初調研基礎之上。而在實訓課程真正實施過程中由于企業生產項目與學情是一個變量,根據企業實際生產項目和學習者實際能力及時調整課程內容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學內容對接實際生產項目能夠真正體現企業需求,教學內容對接學情能夠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三)遵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規律
中職實訓課程的背后是初始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陣地。知識技能的獲得對于學習者來講需要在特定的工作崗位上不斷操作練習,職業素養的養成對他們來講需要在特定的工作環境中慢慢領會。作為師傅和教師的教育工作者需要通過技能示范向學習者傳授已有的經驗,在學習者反復操作練習的過程中不斷指導學習者的知識技能與工作規范,提升學習者專業技能;通過言傳身教向學習者傳遞職業精神,讓學習者在工作學習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形成學習者良好的職業道德以及擁有關鍵能力。
總之,現代學徒制背景下中職實訓課程需要在校企共同領導下,通過以企業生產過程為主線培養學習者的職業技能、以企業學校管理制度為主線培養學習者的職業道德、以社會發展對人才要求為主線培養學習者關鍵能力等方面進行開發。只有這樣才能讓實訓課程真正成為連接企業與學習者的橋梁,才能讓學習者走過該橋梁就能到達企業的彼岸,成為一名合格的企業員工。
參考文獻:
[1]楊曉奇.教育變革中的課程功能:定位失范與恰當調適[J].教育發展研究,2012(6):40-43.
[2]于躍忠.基于“做學教合一”的數控專業實訓課程有效教學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16):153-155.